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五维”共建培育体系探索

2020-12-14 03:42许敏肖瑶李岩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29期
关键词:大学生

许敏 肖瑶 李岩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生活幸福感是分不开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高等院校的使命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高校需要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学生职业发展通道,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更需要学生、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和家庭协调配合,多方共同联合促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五维体系

自1999年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0.5%提升至2019年的45.7%,应届毕业生人数由2001年的114万增加至2020年的874万,就业人数逐年飞速递增,使得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状态。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政府、高校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專业设置的趋同化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一边是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边却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尴尬境地正是供需错配的一种现实体现。要从根源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使他们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成长能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在就业时能够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实现培养精英人才的目标。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就业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认为就业力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过程。1990年,英国伦敦商学院的哈默尔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普拉哈德在《哈佛商业评论》期刊中首次对“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研究。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就业力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是基于对“就业力”的研究基础之上产生的,二者都是多种能力的总和;区别是“就业力”指保障个体顺利就业并且获得职业长远发展的能力,是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的,而“就业核心竞争力”则是指个体相较于同类竞争对手而言能够最大化获得就业机会并成功就业的能力。

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贏取就业机会的综合素质,更是可以保证大学生职业稳定发展的能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是单纯靠高校培养就能获得,而是要通过社会积累,家庭教育,高校、用人单位联合培养等方式累计而来,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并且反映其各项能力的最核心部分。

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五维”要素构成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重点是研究其主要构成部分。美国教育科学部提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框架”是由:学习技术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多种能力构成。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就业能力框架”而建,其“五维”要素包含:优秀的职业素养、持续的学习能力、杰出的创新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职业技能五个部分。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其他竞争对手不易模仿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特征,是学生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优秀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可以量化表现为“职商”,是指个体的性格品行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个体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优秀的职业素养应包括理性的就业观念及良好的就业心理,良好的“职商”对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优秀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积极的就业心理、吃苦耐劳的精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集体意识。大学阶段职业素养的养成主要靠第二课堂的训练引导,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持续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业和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知识,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学习能力应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刻苦努力肯钻研的学生更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杰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或者就业后,应用学科前沿知识和已有技能产生新型社会价值或者经济价值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三要素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它是就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组成。员工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用人单位在挑选合适人选时其创新能力所占的比重最大。

丰富的实践经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是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了解自己的实际需求,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大学生通过实践积累培养自我探索、动手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加社会阅历和见识才干,为职业认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卓越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指个体从事某项职业时应具备的能力,不同职业对技能的要求都不尽相同。大学毕业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构成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职业技能应包含:组织规划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职业技能要通过大学专业课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积累而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个职业发展。

三、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五维”共建培育体系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是简单靠个体就能锻炼提升的,需要通过学生本人、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家庭多方协调配合。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五维”共建培育体系构建如下。

(一)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培养核心竞争能力

要想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先从学生主体着手,加强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激发大学生提高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内驱力,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1. 强化自我实现意识,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大学生要不断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具备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和拥有理想职业的能力。在职业理想的追求中,大学生应注重从身边点滴做起,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培养自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另外,通过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提升任务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及组织领导能力,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增强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从而保障理想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实现就业

就业观念将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果。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如果具备了与时俱进的正确就业观念,也就掌握了就业的主动权。大学毕业生应以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为目标,不能仅局限于地域和公司规模,更应考虑以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为导向,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满足社会需求。

(二)高校实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是向用人单位输送高质量劳动力的主要来源。高校必须实时把握社会对劳动力技能和需求的变化,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就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高层次人才。

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

高校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指导,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有限。高校必须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社会需求接轨,才能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需要根据社会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方面入手,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嵌入到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中。高校应尊重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差异,注重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培养具有个体特征的独特竞争优势的就业核心竞争能力。

2. 高校全员全方位育人,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

高校拥有科研、育人、服务等多项社会功能,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本质职能。高校应切实推进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有效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应该从低年级开始,结合大学目标规划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及职业规划;加强专业课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指导,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结合第二课堂教育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从各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规范优化社会就业环境

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处于就业严峻时期,劳动力供大于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高校特色办学,制定出台就业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1. 多项措施并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理念

当前大学生普遍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大中型发达城市、大中型企业就业,而基层、中西部偏远地区、小型私人企业极度缺乏人才,大学生就业呈现高不成低不就状态。所以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偏远地区、小型企业等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在那里大学生有着充分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能,也可以为当地带去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熟实用的技术。地方各级政府可以出台地方性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加大政策倾斜和优惠力度,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保障,全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2. 保障就业信息渠道通畅,实现供需双方沟通高效

政府机关作为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保障机构,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就业信息保障平台,实时更新网络招聘信息,为人才供需双方提供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加强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使得高校能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也能根据实际需求进入高校定制紧缺人才,实现供需双方共赢。

(四)用人单位积极响应,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里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输送方,而用人单位则是人才培养的接收方。所以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需要双方配合聯动,才能实现双赢。

1. 摒弃陈旧用人观念,实现校企人才培养双赢

用人单位需改变以往的唯学历论、唯经验论等落后的选人理念,制定科学的用人制度。用人单位应根据自身企业的规模性质和发展前景,制定切实有效的选人标准,完善岗前培训,实现单位人才培养的传帮带。

2. 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战略联里

在校企联动的模式下,用人单位应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用人单位可以参与到高校课程及教学方案改革,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价值取向的高素质人才。搭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专业技能实践和就业实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校企联动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三方面通过平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五)家庭教育注重正向引导,培养子女良好个性品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巨大,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和个性都有直接影响。

1.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导方式有利于培养子女良好的性格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采取宽严有度的教养方式,给子女自主选择和决策空间,培养其独立性和创造力。家长应主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引导子女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学会理性择业和积极就业,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2. 关注子女个体性格塑造,培养其优秀心理素质

个体性格的好坏影响着其将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个体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结果。家庭教育应重点关注和引导子女提升性格品质及综合能力,培养其拥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如良好的挫折承受力、情绪调控力和环境适应力。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是各种素质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学生独特个性的各项优势能力的综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多方共同携手积极配合,才能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层次,实现祖国的人才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陈莉.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1):159-160.

[2]吴梦陵.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教育理念框架下的创新创业研究[J].大学教育,2017(11):29-31.

[3]张立俊.就业竞争力视阈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7):184.

[4]徐吉贵.新常态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07):7-9.

[5]王梦.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5):111-112.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五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编号:2018SJSZ033)和2017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工作人员研究课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五维共建培育体系探索”(编号:2017NUISTXG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