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与当地旅游发展研究

2020-12-14 04:06程粤欣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马鞍山互动发展

程粤欣

[提要] 为弘扬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扩大对外开放,由安徽省政府主办,马鞍山市政府和省旅游局承办的国际吟诗节,以诗会友,已连续举办了31届。本项目通过对李白诗歌节与马鞍山旅游互动的研究,探讨旅游产业如何带动诗歌节的发展、诗歌节又如何使旅游产业更显文化内涵。

关键词: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9月5日

李白文化是马鞍山市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在被誉为“中国诗歌之都”的马鞍山,每年一度的诗歌节吸引了大批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其他文化界的游客前往马鞍山与诗人会面。以诗歌歌颂城市文化品牌,经过30年的积淀,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诗歌朗诵发展到一系列集歌舞、诗歌朗诵、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庆活动。

一、马鞍山旅游业与李白诗歌节

(一)马鞍山市旅游业现状。历史上,马鞍山位于安徽省最东部,横跨长江、曾为六朝畿辅、十代京畿,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如今,马鞍山紧邻江苏省,是八百里皖江第一站,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主要城市,还是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的先行者。虽然马鞍山于1956年以重工业的钢铁冶炼建市,但它同样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秀丽的景色,也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同时,它还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目标是打造一座湖光山色的城市,成为一座典型的江南滨江山水园林城市。马鞍山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采石矶、李白墓园、霸王祠、褒禅山、鸡笼山、太湖山、濮塘风景区等景点。

与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互送客源,互为目的地”的合作协议,开创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市场共建的旅游新格局。把马鞍山旅游纳入国际、国内精品旅游线路重要节点。这将有利于马鞍山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互利互惠、双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马芜铜宣城市带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名胜古迹与建筑景观等并存。马芜铜宣城市带区域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差异与互补性,如果将这些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多种方式组合加工,将会构成一个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大旅游体系。

黄金水道-长江旅游线:交通线及沿线各景点景区组成黄金水道旅游线,包括皖江游船、游艇与沿江公路旅游线。皖江两岸风景名胜区众多,景观类型多种多样,许多景观资源品位高,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一带:长江两岸山水文化旅游带,形成了以文化、休闲、旅游、商务和景观地产为一体的旅游产业聚集区。

一轴:旅游交通轴,贯穿市域东西部,东连宁杭高速,西接合马高速的合常高速。旅游交通轴线。

一线:和含北西旅游线,和县、含山北部沿星夏路、后沿大塔路将景点及城镇串联起来,连接市域西部各旅游资源的旅游线。

七区:中心城区都市休闲旅游区、市东北部旅游区、青山太白文化旅游区、和含北部旅游区、含山南部旅游区、和县生态农业观光区、市东南部旅游区。

(二)李白诗歌节概况。自1989年起,马鞍山每年都会举办李白诗歌节,以李白诗歌为主题。鉴于马鞍山多年来取得的良好效果和成功经验,经国务院批准,2005年10月,由文化部、中国作协、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马鞍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一届中国诗歌节在马鞍山市成功举办。这是继中国艺术节之后的又一项全国性的文化盛会。为了进一步扩大节会活动的意义和群众的参与度,自2006年起,由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改为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至今已成功举办30届,现已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节日重要活动品牌。经过了近30年的积淀,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从单一的诗歌吟诵到集歌舞、吟诗、经贸、旅游于一体的系列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已成为马鞍山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享誉海内外。

(三)李白诗歌节的内容。组织机构的运营将决定诗歌节将以何种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除了构思诗歌节的内容与走向,更需要肩负搜集、汇总、整理并转化资源,通过专业、细致的安排规划使诗歌节完美呈现。从艺术管理角度,诗歌节有其自身的管理体制与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不同的宗旨、使命,呈现不同方向的发展和艺术表达。马鞍山李白诗歌节由中国诗歌学会和马鞍山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是经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保留的节庆活动。李白诗歌节在内容安排上,由十大内容板块点亮。

1、开幕式文艺演出。演出将在马鞍山大剧院举行,以诗歌为主要内容,以叙事體的形式,朗诵、舞蹈、音乐相结合等丰富多彩的舞台艺术呈现。大剧院歌剧厅内,将用声、光、乐的形式将观众带回唐朝,与诗仙李白演绎一场千年之约。

2、李白户外旅游节系列活动。一个集文化旅游活动与户外创意运动为一体的独特品牌节日,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来自马鞍山、南京、合肥等周边城市的运动员和户外运动爱好者积极参与,在当涂县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举办。包括15项活动赛事,如滑翔伞飞行体验、乡村摇滚草地音乐会、沙地四轮摩托骑行计时赛、户外铁人三项赛——自行车骑行、划艇竞渡、越野赛等。

3、重阳登高吟诗活动。活动由马鞍山采石矶景区组织开展,中、日、韩三国诗歌爱好者吟诗会,组织诗歌爱好者、日本伊势崎市吟诗学会和韩国昌原市代表会共赴采石矶景区开展登高吟诗活动,丰富“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内涵。

4、拜谒李白及游览李白文化园。马鞍山当涂县李白文化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诗仙”李白的墓地,诗歌节将组织中国李白研究会专家、中国诗歌学会专家、全国诗歌报刊联盟专家以及有关诗人、诗歌爱好者,前往李白墓园举行拜谒仪式。当天,李白文化园将免费开放,游客和诗歌爱好者可前往参观游览。

5、林散之书画作品展。林散之被誉为“当代草圣”,作为第31届李白诗歌节的重要内容,此次林散之书法艺术展于马鞍山博物馆进行展览,共展出林散之生前书法真迹45幅,有他的自作诗作品,也有他手书的李白、杜牧、毛泽东等名人名家的诗歌作品。

6、千字文作品展。千字文由南北朝史学家周兴嗣编纂,当涂县是千字文的故乡,本次展览将收集展出60幅历代书法名家千字文作品。

7、马鞍山首届李白文化创意征集展示活动。面向全市高校举办文化创意大赛,开展以李白文化为内涵的文化创意活动,把李白文化注入进更多的文化旅游商品,以此宣传李白文化。李白文化创意作品将在马鞍山大剧院展出。

8、“李白”系列剧展演活动及景区免费开放。组织开展民族舞剧《李白》、儿童剧《少年行》公益演出和巡回展演活动,满足市民、学生看戏需求。演出期间,全市所有景区面向马鞍山市民免费开放。

9、首届李白诗学马鞍山高端峰会。活动当天,联合中国诗歌学会、《诗刊》共同举办第七届“李白杯”全国诗歌大奖赛暨李白诗歌奖评选活动,并在马鞍山大剧院音乐厅内举行颁奖仪式。还将邀请李白文化研究嘉宾作主旨发言,权威发布对李白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10、百万诗歌爱好者线上互动。诗歌节期间,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参与闯关活动,利用卡通李白形象,进行吟诗作对的闯关答题,考验自己的诗歌知识。

从诗歌节的艺术价值上看,内容设计非常完整,诗歌节的内容充实丰富,发展多元化。与此同时,诗歌节的主体内容设计策略也与马鞍山旅游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诗歌节在内容规划上,除了艺术作品的策划,也会针对性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这不仅仅单纯地被看作是诗歌节的活动,更是诗歌节的使命——让更多市民参与到诗歌节来,同时也是为诗歌节培养观众。在诗歌节举办期间,同样设计了许多诗歌宣传、普及活动。如组织开展“李白”系列剧展演活动,面向高校举办文创大赛。由此看来,马鞍山旅业作为盈利性机构也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二、互动的内部影响——诗歌节对马鞍山文化效益的影响

(一)古迹文化养护。只有通过隐藏的故事和文化价值的再现,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古迹才能将“文化内涵”转化为“无形资产”,达到真正“起死回生”的作用。马鞍山在采石矶的保护发展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与加入新文化元素两者并重。李白诗歌节也是在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所产生的,将古代诗歌文学与现代舞台相结合,现代潮流与传统文化形成巨大反差,使得李白诗歌节不同于其他城市文化节的所有魅力,同时这也是李白诗歌节得以发扬、并保留至今焕发活力的主要力量。对这种利用古遗迹吸引游客的旅游项目来说,古迹文化养护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古遗迹如何完好保存,不被游客破坏,也是政府及工作人员关注的焦点。

1、文化古迹的新命运。李白诗歌节对于活化马鞍山古景点有着极大的意义。现如今,马鞍山对古景点大都进行了修缮。例如采石矶公园的大门换到北面,新大门气派又宏伟。马鞍山也建造了大剧院,作为诗歌节的开幕式场馆。多样的艺术空间开发成为马鞍山旅游景区的文化空间,相反,这些文化空间也可以用作别的活动场馆,例如马鞍山大剧院可以用来举办峰会、论坛,而且诗歌节长久的文化影响可以使这些活动显得与众不同。

诗歌节透过其本身“动态”的活动,将古建筑从“静止不动”的状态变得大放光彩。古建筑历史感与艺术价值并存,诗歌节的硬条件成为了马鞍山旅游的文化再生系统,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2、具有“凝望价值”的空间:由景变境。马鞍山的文化,体现在艺术语境下的空间价值。诗歌节除了开幕式需要进剧场才能看的演出外,更多的演出、论坛、展览都是公开、免费向来游玩的社会大众开放,这些与游客平常旅游体验完全不同的活动塑造了异质的旅游景观,大量戏剧及周边活动改变了游客的传统视线结构。

作为马鞍山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李白诗歌节重新构造了旅客注视的内容。特别是户外旅游节系列活动,随处可见在竞技的选手。节日氛围与天然景观相结合,“景”赋予了意义,便成了“境”。旅客徜徉在诗歌节中,不断受到创新场景的碰撞,所看到的都将赋予节日特质,激发游览乐趣。

(二)旅游文化形象。李白诗歌节对旅游形象的促进主要通过文化来表现。由于诗歌节活动的发生,使得旅游地马鞍山更具文化内容、更有活力与魅力。因此,如何提升当地的旅游形象,也是李白诗歌节的一大问题。这种文化促进,主要通过前、中、后期三个阶段来体现。

1、前期筹备。诗歌节前期筹备阶段,通过构建文化形象来促进马鞍山旅游,是对马鞍山形象的跨越提升。在诗歌节的前期筹备过程中,对马鞍山旅游景区进行了硬件设施的调整,改善景区景点并赋予其在诗歌文化下的新内涵。例如,改造原有采石矶公园,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和文化意义。

2、中期释放。活动进行时,观众通过观演体验,旅游服务能感受到马鞍山的人文精神。而且诗歌节期间,通过大量媒体和观众传播,形成较集中的舆论话题。

3、后期延续。活动结束后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促进,称之为后续阶段的延伸效应。李白诗歌节闭幕后,观众离开景区,许多固态形象和信息被逐渐淡忘,但是作为长久的印象和感受却被牢牢铭记,如诗歌节期间的演出、文化氛围、专业名人等。

三、互动的外部影响——诗歌节对马鞍山旅游的经济影响

由于李白诗歌节运营组织的性质——文化性、政府性的旅游企业,已决定其主要目的并非营利。票房收入也不会是主要收入来源。那么,纯粹从诗歌节本身来看,若要达到收支平衡恐怕是件很难的事,何谈经济效益。因此,分析任何一個戏剧节或音乐节或艺术节,对当地的经济影响,恐怕无法避开其特质与功能、仅从直观的收入数据来验证。

我们首先看看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对马鞍山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有哪些。首先是直接收入,如票房收入、衍生品收入、赞助和财政补贴等;其次是间接收入,主要体现在旅游消费上,如景区门票收入、住宿收入、餐饮收入等。由此可知,直接收入是诗歌节本身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而间接收入才是诗歌节对马鞍山旅游最重要的部分。

对李白诗歌节经济收益的分析可以从四个消费角度进行:(1)观众的消费;(2)游客的消费;(3)新闻媒体记者的消费;(4)演出团队的消费。这些群体由于受到诗歌节的吸引,前往马鞍山参与诗歌节的同时,不仅参与票房收入的一部分,其附加消费转换成旅游消费,身份自然也具有原有角色和游客两种。

(一)直接经济效益。由于李白诗歌节属于非营利性活动,政府希望通过诗歌节提高马鞍山知名度,扩大城市影响力,故在直接收入方面,李白诗歌节的主要来源是财政补贴。

(二)附加经济效益。从当地报纸的相关报道来看,例如2014年10月28日,《马鞍山日报》的一篇《中外驴友来相会大青山蔍觅诗仙——第八届马鞍山李白国际户外旅游节走进当涂大青山》,题目就点明了活动参与者的范围之广,在这篇报道中提到:“马鞍山李白国际户外旅游节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户外运动和旅游爱好者交流的平台,也带动了马鞍山旅游的发展。‘半城山水半城诗,成为这方水土的重要标签。”“有5,000多人观看了演出,四面八方的人流在万山村的山道上人流如梭,活动期间,25日、26日两天大青山风景区、李白墓园共接待游客两万余人。”体现了该诗歌节衍生的文化旅游活动对市民的吸引力,也反映出巨大人流量对附加经济的贡献。对于李白诗歌节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增加客源,提升人流量,提高经济收入。

1、扩大受众群体,优化客源结构。消费群体是李白诗歌节对马鞍山旅游带来的重大改变之一。有研究表明,越是注重文化旅游的消费群体,文化素质也越高,消费能力也越强。李白诗歌节的主要受众为对诗歌文化有兴趣的观众以及当地学生、表演群体、文化媒体等,这部分群体参与到诗歌节中来,成为马鞍山的游客。随着李白诗歌节影响力的扩大,马鞍山的影响力随之扩大,马鞍山游客结构也逐渐优化,受关注度也逐渐增加。

2、增长旅游周期,延长逗留时间。对于旅游地来说,能够定期吸引游客、固定周期的关注度,是其旅游经济的一大保障。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延长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李白诗歌节能起积极而正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节律性。李白诗歌节一般定于每年10月或11月,持续两周左右。通常能碰上“十一”国庆黄金周吸引大量游客,若要在诗歌节期间参与所有项目,至少要在马鞍山市待上一周。有利于形成忠实度。(2)创意性。诗歌节每年所策划的主题都不相同,对于游客而言,会产生强烈的期待感。

3、创建旅游文化品牌。艺术节庆活动往往作为品牌化运作,但相较于商品而言更注重于思想、审美、人文及感性,它在发展过程中能促进当地形成以文化形态的特质优化显现。

与一般的旅游产品品牌相比,诗歌节对马鞍山旅游业的影响也颇为深远、更具价值。历经30年风雨打造出的李白诗歌节已经成为马鞍山的一项重要文化产业品牌。李白诗歌节的长期举办,就相当于为马鞍山旅游文化品牌打造拓展创新了一个最具艺术集聚效应、目标指向性、消费市场潜力的长期有效开发平台。(1)个性化。消费者在选购旅游产品时,通常会倾向更具有个性化的。游客在观光活动中除了享受住宿、交通、餐饮等高质量服务外,还需有特殊的文化体验来满足其心理期待。李白诗歌节为消费者提供了一项特殊的艺术体验,不管是进剧场听专业诗朗诵,还是在观光太白墓时偶遇诗词专家,对游客来说都是旅游的附加价值。(2)文化形象的建立。这是诗歌节为马鞍山旅游业带来的无形资产,展现了诗城马鞍山的独特魅力,树立了马鞍山“中国诗歌之城”的形象。同时,诗歌节的美誉度又为马鞍山旅游的形象大大加分。(3)区隔细分市场。旅游产品品牌具有区隔细分市场的功能。李白诗歌节认准注重文化特质的消费者,集中对这类群体的吸引,于其内部迅速传播,形成口碑。(4)市场壁垒。品牌旅游产品具有相对细分市场供给的垄断优势。至今李白诗歌节已举办了31届,每年有大量诗歌爱好者、游客前往,消费群体已稳定形成。其余潜在竞争者如想要进入这个市场就会有很大阻碍,马鞍山利用李白诗歌节已形成品牌产品相对垄断的优势。

如旅游体验升级,目前国内旅游较注重文化游览,从走马观花到深度文化体验,但多数选择是旅游驻场表演。马鞍山旅游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打造更为古典、文艺的诗歌节。独特的文化深度挖掘与影响,使旅客体验升级。

四、总结与思考

(一)总结。马鞍山选择诗歌节是其旅游产业的文化诉求——传统旅游产业的转变发展,谋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结果,依靠已有的旅游品牌,引入操作模式成熟的文化节庆理念,借助独特的自然资源及文化遗产,在产业融合的空间中转化成带有特殊性的文化空间,进而形成旅游文化产品的最大差异化。马鞍山诗歌节与旅游的彼此融合互动能够促进其旅游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客源的互动。从消费群体角度看,节事活动与旅游业之间相互提供客源,彼此相互融合。根据前文对李白诗歌节产品内容针对的两类人群——旅游消费者、文化消费者,尽管有不同的消费需求,但他们在同一境况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比如,旅游消费者在考虑选择旅行目的地时,会受到李白诗歌节这一特殊体验的吸引;而文化消费者在考虑李白诗歌节时,因为其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化活动,使得观演体验与旅游体验相互结合。

2、资源的互动。节事活动与旅游业在资源上有着各自的侧重,节事活动往往更注重于政策、经济、艺术方面的资源,而旅游业较注重旅游、人文及交通餐饮服务资源。但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进行资源转化,取长补短。马鞍山旅游业为举办诗歌节提供了资金、空间及服务资源,而诗歌节也为马鞍山旅游提供了更为高阶艺术人脉的影响、媒体曝光等资源,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思考。在此,除了探讨旅游产业如何催生并带动诗歌节的繁荣,诗歌节又如何提高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更应该从文化活动与旅游产业本质来思考其背后。纵观全球艺术节或文化节,本身的非营利性使其受到资金的限制非常严重,大多项目需要政府补贴、企业资助才能继续运作。与之不同的是,李白诗歌节基本实现文化上的自给自足。马鞍山旅业为通过诗歌节发展旅游,对诗歌节不惜成本的投入,对诗歌节来说是一大保障。

马鞍山旅游产业对李白诗歌节来说是把双刃剑,它为诗歌节提供了一整套经济文化保障,可诗歌节的文化特性又与旅游业的经济逐利格格不入。但总的来说,也正是因为马鞍山旅游业对文化艺术的重视,使马鞍山能够在文化基础上发展旅游经济,进而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寻求新的文化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孟浩.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安徽大学,2019.

[2]俞懿窈.乌镇戏剧节与当地旅游的互动发展[D].上海音乐学院,2016.

[3]潘伊.当代古镇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

[4]蘇蓉.中国音乐节商业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15.

[5]陈圣来.艺术节与城市文化[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6]张敏,张超,朱晴.城市艺术节:特色化与国际化双向互动——艺术节公众沟通的ISC模式[J].艺术百家,2013(03).

[7]袁源.区划调整后马鞍山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2(39).

[8]赵璇.李白诗歌节的媒体报道与城市文化认同——基于马鞍山市两份报纸的分析(2011-2018)[D].安徽大学,2019.

猜你喜欢
马鞍山互动发展
马鞍山郑蒲港新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成自泸高速马鞍山隧道机电工程维护浅析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诗城”马鞍山 魅力黄梅戏
马鞍山村巨变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