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改革

2020-12-14 04:13薛璐徐伟洲马春艳白芸卜耀军
环境与发展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环境监测课程改革

薛璐 徐伟洲 马春艳 白芸 卜耀军

摘要:《环境监测与评价》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前导性、概论性、基础性课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新期待,对于《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提出了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转变考核方式——即“二整、三改、一转变”的方法实现《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水土保持;环境监测;环境评价;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10-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10.008

Abstract: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is a comprehensive, advanced and basic cours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 have raised new expectations, and the new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teaching are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reform of this course is realized by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eaching mode, transforming assessment method and test item type. Namely, the method can be summarized as “two integrate, three reform, one transform” achieves the goal of reform.

Key word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Environmental monitoring;Environmental assessment;Teaching reform

《環境监测与评价》是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的内容涵盖了环境基本原理、各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以及物理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监测、评价、规划等相关技术和方法[1]。

该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在了解各种环境问题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掌握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控制与防治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及控制的相关技术,同时,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一定基础[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新期待,对于《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整体上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转变考核方式——即“二整、三改、一转变”的方法实现《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改革。

1 整合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覆盖内容多,综合性和实用性强[3]。近年来,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标准的逐年调整以及污染物监测方法的逐年更新,当代社会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新期待,因此,对高等院校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内容提出了新要求。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及时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整合,采取有效的方式对整个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使教学内容结构合理并与时俱进[4]。具体将课程的内容分为两大板块进行整合。

1.1 环境监测内容整合

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原理复杂并且综合性强。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属于非环境类专业,所以,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对于环境监测内容涉及的专业的技术方法不采用逐一细讲的方法。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整合:根据各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以及物理环境),将环境问题分别划分为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以及物理环境问题五大类环境问题。同时,在每一大类环境问题中,根据知识结构进一步划分知识点,分析每种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的主要转化过程以及每一大类环境问题涉及的国家最新环境标准,通过对照环境标准,将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技术与原理穿插在其中进行讲解,这样避免了专业监测技术的枯燥与乏味,做到课程内容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够有侧重的学习和掌握各章知识点。

1.2 环境评价内容整合

为了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的环保理念,更全面的了解环境类相关知识和政策,所以在环境评价内容中增加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方面的知识。针对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以及环境管理课程内容如果详细展开讲述,每一部分内容都足够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的分量,按照课程内容涵盖三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同时兼顾授课总学时数和教学重点的原则,该部分内容采用按专题讲课的方法。将该部分内容分为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三个专题,结合教材并收集最新资料,把新理论、新问题、新政策等都纳入教学中,同时每部分突出重点与热点,弱化一般传统理论的条条框框。采取上述方式,通过整合现有教材结构,有效地突出重点、热点、难点,将需要讲解的内容梳理出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2 改革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改革,包括: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加强实践活动等措施。

2.1 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

环境监测与评价这门课涉及的知识点多,信息量大,需要借助大量的视频、图、表来展示问题,多媒体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5]。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与当代社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相关图片,使学生们更直观的了解各种环境问题,同时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大气环境问题这一章节的时候,给学生播放收集到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共鸣,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现代环境问题的思考。

2.2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传统课堂采用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聆听为辅的授课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知识点的罗列,但是容易产生学生听课兴趣弱化、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6],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忽略了学生的主导性。在新的教学方式探索中,以学生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中增加教师与学生们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7]。比如:每节课在课前采用“问与答”的形式,老师一问,学生一答,回顾和重温上堂课程旧的知识点或是引导新课程内容的开启;同时,在学期中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环境问题进行资料的整理,并做成ppt,再集中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汇报自己整理的ppt,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数据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制作ppt的技能,使他们真正参与课程的教学,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2.3 加强实践活动

环境监测与评价虽然是一门理论基础课,但是其实践环节是教学过程中一部分重要内容,尤其是如何在理论课时为主导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采取如下方法:一是:在讲述涉及环境问题防治的技术与监测方法时,尽可能地把相关实验仪器、装置以及环境监测的实验现场讲解给同学们。突出对监测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要让学生重点了解当代环境治理技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用现代技术解决当代环境问题。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提醒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在“6·5世界环境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会组织的相关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完成该项活动,学生深刻理解目前环境问题的多样性、环境保护知识宣传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三是:选择当地某一监测或环境管理部门,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加深学生对实际过程的了解和验证,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和完善[8-9]。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转变考核方式

《环境监测与评价》因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因此对于成绩认定采用传统计算方法。即:课堂考勤30%和课后作业70%。对于课堂考勤主要采取“点名”方式,目的在于掌握学生姓名和出席率,但每节课的课前点名不仅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有些同学会反感这种“警惕式点名”。为了优化课程教学,同时兼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因此,特意在该课程平时成绩的鉴定中,增加了学生课堂表现该项内容,包括:学生日常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等。这样平时成绩的鉴定转变为:课堂考勤10%、课堂表现40%和课后作业50%。这样新的成绩计算方法,突出了课堂表现百分比,这样既达到了考勤的目的,又能使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提高学生对环境监测与评价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改变传统成绩认定方式的基础上,对考试题型的改革也非常必要。对于试题题型,之前主要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现在将试题题型转变为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实践操作题。题型改革后,通过考试后和学生交流反映良好,学生会发现名词解释题可以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简答题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选择题中增加了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核知识点表述的严谨性和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尤其是增加了实践操作题,主要考核实际问题解读、分析的能力[10],将课本中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运用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来。题型多样化,要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要真正理解,方能有效获得良好成绩,而不是片面地认为只要背下某一知识点,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

综上所述,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转变考核方式——即“二整、三改、一轉变”的方法实现了《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改革,更好地实现了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连贯性;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了多元性教学,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兴趣;通过转变考核方式,建立了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帮助学生真正巩固所学知识点。

参考文献

[1]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马俊杰,王伯铎,宋进喜.“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56(4):57-58.

[3]谭燕宏.环境监测课程改革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7,9(2):76-77.

[4]张永利.PBL教学法在《环境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20):73.

[5]牛国新,王育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网络与信息,2008(2):72.

[6]王素娜,楚纯洁.《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5):234-235.

[7]彭军洪,雷开菊,游鹏飞,等.互动式环境教育-环境教学的全新模式[J].四川环境,2000,19(2):67-68.

[8]刘凤,任百祥,滕洪辉,等.高校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2):3752-3754.

[9]胡将军,刘慧龙,肖玫,等.联系校园实际改革环境监测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87-88.

[10]吴德东,舒展,肖鹏飞.《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效果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14(12):435-468.

收稿日期:2020-08-03

资助项目:榆林学院校级教改项目(JG1947);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9JK1001)

作者简介:薛璐(1989-),女,汉族,博士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环境监测课程改革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
严惩环境监测数据造假 谁签字谁负责
试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