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定点减压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2020-12-14 04:20陈奇红姚新苗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29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陈奇红 姚新苗

[摘要] 目的 观察脊柱定点减压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针灸治疗及中频超声透入治疗。观察组采用脊柱定点减压牵引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牵引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及突出椎间盘最大矢径(AB)。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后突出椎间盘最大矢径(A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P<0.05)。 结论 脊柱定点减压牵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更好,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临床应用价值高,适合推广使用。

[关键词] 脊柱定点减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牵引;CT

[中图分类号] R2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29-008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pinal fixed point decompression and tr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One hundred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pinal fixed point decompression and traction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traction therapy.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basic treatment,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intermediate frequency ultrasoun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VAS value, JOA score, ODI score and the maximum disc diameter(AB)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S, JOA and OD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aximum diameter(AB) of the herniated disc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86%), was higher than 72%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Spinal fixed-point decompression and traction therapy has better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obvious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high clinical value. It is suitable for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Spinal fixed point decompressio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umbar traction; CT

腰椎間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1],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以腰腿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为主症,甚至可引起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损害症状,严重者可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了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我科引进脊柱定点减压牵引并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椎间盘诊疗中心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诊断标准符合参考胡有谷主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脊柱定点减压牵引疗法,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8~68 岁,平均(52.10±13.70)岁,病程3 d~5 年,平均(3.82±1.25)年。对照组采用传统牵引疗法,其中男32例,女18 例,年龄21~68 岁,平均(50.30± 12.50)岁,病程3 d~5年,平均(4.25±1.2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年龄18~68岁,反复发作或急性发作的腰部疼痛,伴有臀部或下肢放射痛;(2)腰椎椎旁有压痛,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3)CT或MRI检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4)2周内未经同类相关手段治疗;(5)自愿参加本试验,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上述条件者方可纳入实验研究。

1.2.2排除标准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均不可纳入实验研究:(1)全身衰弱,或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2)伴有腰椎结核、肿瘤等骨质破坏性疾病、腰椎峡部不连、腰椎滑脱者;(3)伴有双下肢肌力减弱(<3级)、大小便功能障碍者;(4)妊娠期妇女;(5)有精神障碍,不能和/或无法理解执行方案者。

1.3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依从性差,中途退出或未按规定治疗而无法判定疗效者;(3)实验期间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不良反应者。

1.4方法

1.4.1观察组 采用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系统、FYZ-9800进行牵引治疗。先测患者体重,将患者的信息及体重输入牵引床电脑设备,自动读取牵引力,确定治疗角度,患者取仰卧位,扣好上身和腰部的固定带,上身绑带以肋骨的下边缘为着力点,腰部绑带以两侧髂前上棘为着力点,将病变脊柱节段对准牵引床上气囊部位,確定人体与床体的位置,给气囊充气,垫膝垫,支撑双臂向上,连接牵引带,按下手控器的按键,开始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10次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1 d,治疗两个疗程。

1.4.2对照组 采用三维多功能牵引床、LXZ-100C进行牵引治疗。先测患者体重,取仰卧位,扣好上身和腰部的固定带, 确定人体与床体的位置,皮带处与前后床板的连接处在同一位置,扣紧绑带后将平行于床体的四条拉带拉紧,牵引床的牵引距离为15 cm,按下手控器的按键,牵引重量从体重的1/3开始,逐渐加大至患者舒适度最大重量。每日1次,每次30 min。10次为一个疗程,两疗程间隔1 d,治疗两个疗程。

1.4.3基础治疗 针灸穴位选取相应病变节段夹脊穴、承山、委中、环跳、肾俞、秩边、足三里。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时间20 min。中频超声透入治疗将预先配置好的导电液涂在2个电极板上,再将电极板放在患者突出的节段上,用松紧带固定住电极板的位置,打开电脑中频治疗,开始逐渐加大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治疗30 min。10次为一个疗程,两疗程间隔1 d,治疗两个疗程。

1.5 评价标准

1.5.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①痊愈:腰腿疼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可从事正常活动;②有效:腰腿疼痛明显好转,直腿抬高试验>60°阳性,只可从事轻活动;③好转:腰腿疼痛较治疗前有所减轻,直腿抬高试验<60°阳性;④无效:腰腿疼痛无改变,甚至症状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有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2 VAS评分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尺(VAS)进行疼痛主体评测,让所有患者在10 cm线上对自身疼痛进行表述,0~10分,分值越大,疼痛越明显。

1.5.3 JOA评分  JOA量表包括腰痛或腿痛、步行能力、直腿抬高实验、直腿抬高角度、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日常活动受限(ADL受限)等方面的评分。分值越小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1.5.4 ODI评分  ODI量表包括疼痛、行走坐卧及个人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活动及郊游方面的测评,分值越大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1.5.5突出椎间盘最大矢径(AB)  患者仰卧位,作腰椎侧位定位,CT扫描平面与各椎间隙平行;层厚4.0 mm,层距4.0 mm。按Thelander提出的IDH 测量法测量计算椎间盘突出物,治疗前、后各作1次腰椎CT检查,对突出椎间盘最大矢径(AB)变化进行比较。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两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封三图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及AB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及突出物最大矢径(A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均得到有效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B值较治疗前略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封三图3。

3 讨论

LDH作为腰腿痛的常见病,发病率高达7.62%,好发于25~55岁的久坐、久站及工作负荷量大的劳动者[4-5],而且有逐渐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

临床上对于LDH的治疗方案及研究报道众多,但简括地讲可以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6-7]。手术治疗是最直接解除突出髓核对神经根压迫的方法,虽见效快,但创伤也大,存在破坏椎体稳定性、损伤神经血管及邻椎病等风险[8-10],且复发率高,有5%~10%的患者手术后再复发[11-12]。因此对LDH的临床治疗,除了有典型手术指征的,绝大多数病例倾向于非手术保守治疗。有报道[13-15]显示非手术治疗的有效率高达80%~90%,主要方法有针灸、推拿、卧床休息、中药内服及外敷、牵引等。其中腰椎牵引临床应用已久,且疗效确切[16-18]。

目前临床传统牵引,主要借助于外力的作用,将椎间隙拉开,减轻椎体对椎间盘的压力,减少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以达到消除神经根炎症,缓解腰腿疼痛的目的[19-20]。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及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牵引后疼痛加重[21]。普通牵引不能将牵引力精确定位到病变节段,在治疗过程中不能根据患者的感受来调整牵引力度和角度,作用仅限于消除神经根的物理机械性压迫[22],治疗不当还可能造成损伤。

脊柱定点减压牵引法是改良后的一种牵引技术。根据患者腰椎病变部位,在角度调节器上选择相应的牵引角度;然后以患者的体重为基础数据模拟太空失重环境,通过计算机中的牵引力控制软件自动计算出最大、最小牵引力并生成相应的牵引治疗参考曲线,形成牵引力的闭环控制,将牵引力作用到病人腰椎的病变部位。由此,在牵引过程中能有效消除椎旁肌肉的抵抗力,始终保持患者椎周肌肉的松弛状态,为病变椎间隙提供负压,轻松打开椎间盘,定位准确,直接针对责任椎间盘,促进椎间盘恢复局部血供,消除神经根水肿和炎症。同时在治疗后牵引系统会采集并保存患者治疗时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机分析整合处理,自动调整及拟定后续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分别从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及突出物最大矢径(AB)的比较及临床疗效评价来观察,结果显示两种牵引方法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证明牵引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性,患者的各项评分改善存在差异性,脊柱定点减压牵引临床疗效更显著,说明脊柱定点减压系统的定位准确、牵引力恰当,能更大程度地缓解患者的腰腿痛症状,降低功能障碍指数,提高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

通常认为通过腰椎牵引可加大椎间隙空间,降低椎间盘内压力,使已突出的间盘组织还纳或复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牵引对突出物大小无明显改变作用,短暂的牵引不能将突出的髓核回纳,或者随着腰椎的运动及由于人体的重力,椎间盘压力仍会增加,突出物仍会突出。因此牵引对突出椎间盘的回纳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良及研究。腰椎牵引、针灸、中频超声透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很好的疗效,或与治疗后突出的椎间盘与神经根的位置发生改变有关,使神经根水肿、炎症消退,使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减轻,从而症状消失或减轻。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技术,脊柱定点减压牵引能有效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改善生活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定麟. 现代骨科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303-1319.

[2]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3.

[4] 王国基,王国军,彭健民,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3):12-15.

[5] 段红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2(15):4227-4230.

[6] 熊毅.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华生物医学杂志,2016,22(5):429-432.

[7] 张启富.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综述[J]. 颈腰痛杂志,2008,5(29):477-480.

[8] 林斌,黎秋生,何勇,等. 椎弓根螺钉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J]. 中医正骨,2015,27(1):16-19.

[9] 吴庭胜,范少勇,陶志强,等.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7,17(12):1830-1832

[10] 刘军,张陆,姜岩,等.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5):66-69.

[11] Son IN,Kim YH,Ha KY.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and radiological finding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after standard open discectom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J].J Neurosurg Spine,2015,22(2):179-184.

[12] Tsutsumimoto T,Yui M,Uehara M,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incidence and outcomes of incidental dural tears in micro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ve surgery[J].Bone Joint J,2014,96-B(5):641-645.

[13] 支晓丞,徐进,钱晓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8,30(15):36-39.

[14] 宋宝,李华东,李梅梅. 瞬时强电针结合腰椎侧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麻木31例[J].中国针灸,2018, 2(38):193-194.

[15] 陈继红. 正骨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6,1(51):41-42.

[16] 沈忠伟,汪海东,王胜. 针灸联合推拿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J]. 中国现代医生,2019, 3(57):57-60.

[17] 尉志强,韩良,赵东方,等. 不同体位牵引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学报,2018,11(33):2267-2270.

[18] 刘松江. 三维正脊牵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2(8):634-635.

[19] 岳壽伟. 腰椎牵引[J]. 中华无力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 6(28):429-431.

[20] 王冲. 间歇式牵引与传统持续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 颈腰痛杂志,2018,1(2):103-104.

[21] 龙贤亮,刘朝生,王理. 腰椎牵引不良反应分析与对策[J].颈腰痛杂志,2014,(3):226-228.

[22] 郭志彬,谭启恩,王旭,等. 温针灸联合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疗效及对 IL-1β、IL-6、hs-CRP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9,5(28):845-857.

(收稿日期:2019-09-02)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整脊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