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武士服饰中体现的双重性》

2020-12-14 13:06杜孟璞
锦绣·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罗生门

摘要:甲胄是日本武士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是保护他生命的防线。在设计《罗生门》中多襄丸这一角色的服装设计中,用到了甲胄作为描绘这一角色的物质,其本质是为了表达多襄丸作为武士的武士信仰和强盗身份的矛盾,而甲胄又具有不同的双重作用。本论文就是来论述甲胄的双重性,同时不同的双重性与双重作用集合在角色上,表达出角色不同状态下不同甲胄下又同一服装的自我,通过甲胄来强调这一戏剧形象。

关键词:甲胄;罗生门;日本人

一.日本服饰——甲胄体现出的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1. 甲胄的发展

盔甲在古坟时代就已经诞生了,平安时代之后在日本确立下来,在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不断发生着改变。室町时代末期的战国时代是盔甲造得最多的时期,这-时期也出现了变形兜等彰显个性的装扮。制造盔甲的素材主要是铁与皮革,要打造一副盔甲,需要融合锻造、金工、漆工艺、皮革工艺、染织、丝绳等多重工艺,最后盔甲师傅会把各部分组装起来,可以说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2. 甲胄的作用

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时代是以骑射战为主流的时代,“大铠”便是当时诞生的-种盔甲,在现在看来,大铠也是看起来最高贵、最具气势的盔甲,形似箱子,肩上巨大的“大袖”就像盾牌,主要功能是挡住弓箭的射击。到镰仓后期至室町时代,由于攻攻城战、巷战的展要轻便且构造更简单开和战争的长期化,诞生了比大铠要轻便且结构简单的“胴丸”,实战中呈圆形的“胴丸”铠更方便行动。南北朝时的“腹卷”,则更紧贴身体,从背后开口的腹卷体现的是与敌人正面作战,不让敌人看见后背的武士精神。战国时代到安土桃山时代,诞生了可以包覆身体的“当世具足”,不少当世具足的设计奇特,通过精湛的工艺技术呈现了绚丽多彩的武士文化。

二.甲胄具有实用性与身份的象征的双重作用

1. 双重性的表达服饰——甲胄

古代武士装备的甲胄、装饰看起来十分怪异,武士(特别是上层武士)的头盔造型异常独特,独特必有其道理,这些看似奇葩的头盔是有作用:1.安全,头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头部,而日本古代战争中用弓箭是用的非常多的,而且日本弓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就是,日本弓平射的穿透力非常之强,但是曲线射击就没那么好了,无论是穿透力还是精确度都不高。但是打仗的时候不会给对方太多平射的机会,所以只有曲线射击。而这时候这些奇葩的头盔就可以有效的格挡住来自于空中的箭矢。

2. 现代中之于甲胄的感悟

流傳至今的盔甲多是战国时代以后的和平年代里制作的盔甲。也就是说,它们不是因实战而生而是为了显示威严而制作的。因此, 看到战国时代的盔甲非常令人感动,那种在残酷的环境中诞生的,没有多余功能的盔甲,显示出了仿佛古代生物化石一般的威严。400年前的人和现在的人只是生存的社会规则不同,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同样,400年后,社会规则肯定和现在不同,但是那时的人和现在的人在本质上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变化的社会规则和不变的人类,都让我非常感兴趣。在我的作品中,我会往返于过去与现在,有时穿越到未来,想象人们不变的姿态。

三.《罗生门》的构思与设计

1.设计思路

在12世纪的日本,发生了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的事件。犯罪嫌疑人是当时的大盗多襄丸,他当时的口供把杀人害人,强奸妇女说成勇敢威猛,为此他还不惜夸赞武士的勇敢威猛来陪衬自己。

强盗多襄丸是本设计的原型人物,众所周知,强盗本来是当时的武士,只是家道中落,成为浪人,过上了浪迹天涯,落草为寇的生活。

本人的设计理念是把大盗多襄丸设计为一个武士色彩浓厚的人物,他具有武士的“礼”、强盗化的“武士精神气节之道”但是职业本性为强盗,强化服装中的戏剧性、冲突性,同时加入现代元素,强化人物定位,突出“抢”“盗”的本质。

2.服装设计元素:甲胄——“礼”与“强盗”的双重象征

每天在战场上战斗的武士们,不是胡乱地虐杀一气,而是在当时的社会规范下进行战斗。他们会按照原则不会和比自己身份低或是非战斗人员战斗,只有和与自己一样的武士战斗,在战斗中立功,才能得到褒奖和恩赐。在混乱的战场上,为了让人能够一目了然地明白自己武士的身份,在那个没有记载方式的时代,同伴们只有相互监视,盔甲的设计隐含了让人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在战场上的功绩与行为的功能。

甲胄代表了多襄丸的“武士”身份,体现了整个日本“以外化内”的方式,无论是从物质装饰,例如甲胄这件代表身份地位的服装,首先用外物来影响人的判断能力、思考方式、行为习惯的这种模式。恰恰是这种“以外化内”的这种模式、方式,最会影响人的本性判断,这种方式会使人忽视内心的想法,精神“内”的寄托,而不仅仅是用外物来看,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心性。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所作所为,日本民众完全失去的心性,依附于所谓的“礼”,失去了自身判断是非丑恶的能力,如同行尸走肉般的依附、听从于如同那甲胄般具有“物”的地位的语言。日本致力于外在理性的建立,即对行为规范、姿态仪容等礼仪细节的坚决确立和严厉执行, 而并未去着重内在心性的塑造。所以,对违反公德的事情,否定之的着眼点不是对行为本身的对错进行发自内心的检讨,而是外在的“礼”的层面上给 别人的“迷惑”。因此,重行为轻修心的人格培养模式是日本双面矛盾性格的重要病因。

因此,甲胄不仅仅是“武士”的象征,同时也是“礼”的物化,它既代表多襄丸落魄的浪人形象,同时又代表的他向往武士地位,不肯认清现实的矛盾性与双重性。

3结语

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社交、工作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人格面具是智慧生命的社会活动产生的一种必然的结果,哪怕是别的物种产生文明后,很多东西包括金字塔社会梯度这种阶级的东西都是必然的存在。然而甲胄背后就是你无法打败的众多个自己。多襄丸作为一个流浪又注重武士精神的武士都需要甲胄来伪装自己才能在那个年代苟且之活,更何况当今社会呢。我认为做一出戏的设计不仅仅是要不出错误的完成它,最重要是要有所表达,为这个社会服务,真正的把戏剧当成是一种文化在输出、在启迪,这才是戏剧和做好一出戏剧的本源。

参考文献

[1].麻国钧.日本民俗艺能巡礼[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郭净.中国的面具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杜孟璞,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12,民族汉,籍贯山东,研究方向:舞台美术创作。学历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罗生门
屠龙者终成恶龙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美好人性的呼唤与传统文化的寻根
以《罗生门》为例谈黑白影片的艺术特点
工资涨得太快?劳资双方的“罗生门”
《罗生门》从文学到电影的人性思考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的素材考察
黑泽明镜头下的多襄丸与菊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