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的微观甄别

2020-12-14 20:31肖安琪
锦绣·上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历史观恩格斯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历史观的立场上是高度一致的,二者都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上也是统一的。但是彼此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系统阐述的切入点是有所不同的,为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本文首先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概念进行考察,然后分别根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二者对历史观的描述进行考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

一、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考察

首先,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概念进行考察,可以初步的考证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观的立场上都是唯物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当我们在使用二者概念时确有不同的使用倾向。例如我们在表明自己的历史观立场时,唯物史观是与唯心史观相对的,是以历史观为底蕴的,我们会选择用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一词虽然没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被直接提出,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文本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详尽、系统的阐述。马克思指出“这种历史观是跟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按照马克思的本意,这里“这种历史观”【1】可以定为唯物史观。自此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沿用该词,直至1890年,恩格斯在致施密特的信中突然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后来的多次场合恩格斯也使用历史唯物主义一词,例如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并没有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而舍弃了唯物史观概念的使用,而是一起使用,进入19世纪,两个概念被融合并传播开来。直到列宁将二者进行了区分并予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2】。

当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进行考察时,不难发现恩格斯使用该概念具有极强的政治目的。历史唯物主义一词最早是德国的青年学者们在使用,他们为了体现自己学术的精湛,体现对马克思哲学的深入理解,他们将唯物主义进行“套用”,好似什么都可以与唯物主义结合,在历史上自然也可以结合。恩格斯起初是反对这种乱用与套用,但是当这种现象形成趋势时,恩格斯试图借用这种流行趋势,将政治色彩注入其中,加深广大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也未尝不可。

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历史观的考察

根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观的切入点是存在细微差别的。例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以后, 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3】,虽然这里马克思没有明确指出恩格斯的另一条道路是什么,但是从马克思的表述中我们是可以提炼出二者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切入点是不同的。马克思在《<政治经学批判>序言》中侧重的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角度去描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例如,马克思指出“与一定发展阶段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4】。紧接着马克思又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5】然后,马克思又对变革进行了区分,分为物质变革和意识形态形式变革。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述逻辑是十分严谨的,环环相扣。

恩格斯则侧重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内在规律,以此来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历史发展是不同的。例如,在《费论》中恩格斯提出“在自然界中( 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的反作用撇开不谈) 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 而一般规律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6】“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 全是具有意识的, 经过思想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7】并且恩格斯总结出“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的”【8】这一结论。“尽管各个人都有自觉期望的目的, 在表面上, 总的说来好像也是偶然性在支配着”【9】,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 性支配的, 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10】。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恩格斯对社会发展和合目的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思想。

并且在《费论》中恩格斯还明确的区分了旧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同黑格尔哲学进行了区分。旧唯物主义在历史发展中找不到“物”,探寻不出历史发展的根源,认为精神力量支配着历史的发展。而黑格尔在找寻历史发展的源动力时,则不是从历史本身去探寻,而是从思辨的思维中去把握历史的发展。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的或不自觉的, 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 那么应当注意的, 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民族, 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個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 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直接的或以思想的形式, 甚至以幻想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 这是可以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规律的唯一途径。使人们行动起来的一切,都必然要经过他们的头脑;但是这一切在人们的头脑中采取什么形式,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情况决定的。”【11】这里可以清楚地知晓恩格斯在表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并且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决定论,强调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随后恩格斯又对历史条件对理论发展起决定作用以及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进行了论述。从文本的考察不难发现,恩格斯并没有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系统的论述,而是根据历史事实来进行阐述。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观的考察

在对《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观进行考察前,我们首先应该清楚地知晓《形态》是在怎样的现实背景下写的。1845年6-10月的德国理论界堪称“热闹非凡”,6月赫斯发表了《晚近的哲学家》,在文章中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该月25-28日,费尔巴哈的《就<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谈<基督教的本质>》发表,在文章中费尔巴哈针对赫斯的批判进行反驳。10月鲍威尔发表《路·费尔巴哈的特点》,在文章中提出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本质上是没有区别。与此同时,施蒂纳发表《施蒂纳的评论家们》。以上就是在《形态》写作之前的德国理论界动态。

所以,《形态》首先就要对以往的哲学进行清算。在圣布鲁诺和圣麦克斯两节中,马克思分别就鲍威尔对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对黑格尔的批判进行了反批判,指出了他们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甚至是扭曲,并且对他们哲学中精华的部分予以了肯定和支持。并且指出当我们想要批判黑格尔哲学时费尔巴哈是不可逾越的。由于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出版,此文章中的无政府主义是与马克思准备要论述的社会思想相矛盾的,所以《形态》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形态》中马克思的核心问题意识是建立有关“人”和“社会”范畴的总体联系,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对《形态》中有关“人”和“社会”的论述进行考察时,可以发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马克思强调“社会的”“人”,而恩格斯则强调“人”的“社会”。在论述历史的四重规定时,在底稿中可以看见马克思在旁做了批注。在“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旁加上了“黑格尔;地质、水文等等各种关系;人体、需要、劳动”。在第四个事实之后的“意识”旁边加上了“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命,而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们的意识也是这样受制约的”【12】。从这里的批注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对四重规定的强调而是批判性的补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此处是恩格斯所写。在论述“社会”概念时,马克思是完全脱离黑格尔与斯密的“市民社会”概念。而恩格斯认为“家庭”是历史的起点,人在家庭中从事社会的“共同活动”,这一思想中的“共同活动”是沿用赫斯所创立的特殊用语。综上所述,在《形态》中二者谈到“人”与“社会”时是有所不同的。

四、总结

结合文献学研究和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在以上三本著作中所展现出的各自思想发展过程,我们是可以具体分辨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是有微观区别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都作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 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采, 从不同的切入点论述的同时又有高度的一致性, 都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列宁全集[M].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3][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四卷, 210—23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6][7][8][9][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二卷,81—1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肖安琪(1994年3月-),女,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猜你喜欢
历史观恩格斯马克思
浅谈中职学校的“历史观”教育
最有思想的句子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