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胜任力研究

2020-12-14 07:21王婷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胜任力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水平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胜任力的意义,从人格特质、职业观、教学能力、咨询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等5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胜任力特征。旨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提升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近年來,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升学、毕业等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自伤自残、厌世轻生等事件频发,为社会、高校、家庭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特征有着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胜任力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随之而来的也有一系列的问题,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了人们心理问题的凸显。尤其是当代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更为突出,就业、升学,乃至感情的处理,人际的交往。为了避免高校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自残甚至自杀,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建设迫在眉睫,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水平则尤为关键。由于之前,我国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小,研究不够透彻、成熟,造成了我们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缺失。并且长久以来,社会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够重视,导致了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弱化,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效果甚微,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结合高校教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关键性的问题,采取展开问卷调查等措施,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建立相应的胜任力模型及一套完备、成熟的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有助于高校在培养甚至招聘心理健康教师时,有章可循。不仅对于招聘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意义重大,更是直接为高校其他教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了保障,从而对于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加强都有一种很大的促进作用,整体上有利于提高整个高校的心理素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胜任力特征分析

所谓“教书育人”,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除家人外,可谓对学生人格、品性,行为习惯等方方面面影响最为广泛的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又不同于其他教师,其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最直接的帮助者,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人格特质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心理素质,是一种属性和品质,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更多是后天与客观世界相接触的过程中,不自觉建立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力,且需要自尊、自信、自强,甚至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想象力,良好的抗压能力、受挫能力等等。人格,是一种行为内在倾向性与外在表现力的结合,体现在对人、对事、对己上。健全的人格包括:与人交往中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具体表现为对人开朗大方、善于聆听、善解人意、热情真诚,有爱心、耐心;对事认真负责,善始善终;对自己,严谨自律、自信冷静。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才可以在自身优秀健康的同时,取信于学生,为自己和学生的交往营造良好、舒适的氛围,建立真诚、平等的关系,使学生敢于诉说自身的问题和诉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职业观

职业观,是人们对各种职业的评价、选择等,是一种根本看法。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首先应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系统了解的基础上,建立正确教育职业观,爱岗敬业,既履行教师义务,明确教师责任,又要有奉献精神。在日常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要本着助人自助,共同成长的原则,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将日常接触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内在自醒的动力和源泉,实现自我成长和超越。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与学生的家长、班主任等沟通,在确保学生的隐私的同时,指导其行动,共同参与配合,尽早解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3、专业知识

一名成功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源于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时实践学等多种学科,还需要密切结合实际及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全面认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及整体的健康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对于学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当发现学生出现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时,及时告知学生的监护人,必要时可引导其去专业医疗机构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日常对于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疏导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并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对一些有针对性的、普遍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深入探讨、研究,促进自身成长的同时,为其他地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支持。

4、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除了自身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细心钻研教学语言,提高板书能力,强化思考能力,同时善于运用课前导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等多种教学技巧,使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具有显著的效果。并结合心理学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注重共情能力的展现,最终使得课堂生动、有趣而具有感染力,真正直击学生心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5、咨询辅导能力

一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需要具备很强的咨询辅导能力,对于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能够给与最直接、有效的辅导。教师要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针对个性、共性的问题做分析、研判,及时有效做补救。对于一些个体,咨询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真诚、良好的关系,借助一些测评工具,准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采取一定措施及时进行矫正。对于一些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学生,比如就业焦虑等,可以召开讲座等方式同时进行团体辅导。

参考文献

[1] 董玲娟. 新媒体视角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4版)》[J]. 新闻爱好者, 2018, 000(012).

[2] 张可, 杨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J]. 中国成人教育, 2018, 000(002):137-140.

[3] 吴九君, 廖清林, 韩力光.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 37(03):113-117.

作者简介:王婷(1986.1-),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猜你喜欢
胜任力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