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职院校产教联盟在精准扶贫中的实践研究

2020-12-15 11:24耿立春杨华昌
云南农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产教贫困地区精准

耿立春,浦 磊,杨华昌,苏 楠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小哨 6502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工作成绩斐然,党立足人民福祉,使得广大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能够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理论和实践成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指示精神为新时期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类高职院校从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农业专业为特色和优势,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农业技能型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体系”对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道路。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精准扶贫工作成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助力新时期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新时期农业职业教育与中小微农企产教联盟助力精准扶贫模式。

一、农业类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农业类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做到立足农业,因地制宜开展精准化产业扶植,是精准扶贫“三位一体”共同协作的社会扶贫重要力量之一。

(一)精准扶贫重要参与主体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在大扶贫格局建设中,高校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参与主体,通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式,精准化参与到扶贫工作的各个环节。农业类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特色鲜明,扎根土地,贴近“三农”事业,在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培训、职业农民培育、精准化产业扶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转化科研成果,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积极组织种养殖专家为当地农业产业提供品种推广、果树修剪及病虫害防治、养殖常见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服务,开展产业帮扶。

(二)提升农村贫困治理水平

在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中,乡贤能人在乡村治理中起到重要的治理作用。作为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构成之一的村民自治制度日趋完善,但基层民主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村一级的领导往往由于知识能力欠缺,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无法有更多的精力和更宽广的事业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他们往往起到的是上传下达,而不注重政策宣传的精准解释以及相关工作开展的精准化设计和实施。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带领困难群众实现精准扶贫的能力上还很欠缺。而来自于农业类高职院校的扶贫工作队由于本身具有的专业学识以及能力素养,具有相对专业的乡村调研能力,能够更好的传达政策,了解农业产业结构,在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中,能够用科学化、专业化的手段和方法,真正做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对扶贫效果进行精准考核,极大提升了乡村贫困治理水平。

(三)精神扶贫重要的生力军

扶贫先扶志,脱贫的主客体的地位不能错置。农业类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能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优势,更加注重精神扶贫和教育扶贫。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拔掉穷根,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注重培育专注于土地、爱农学农、耕道德于田野、养人生之追求的职业农民精神,通过厚植红土文化,职业农民培训班等措施提升精神扶贫的效力,拓展教育扶贫的措施,在帮扶地开展劝学活动,劝返失学儿童继续入读。通过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补助以及对入读的建档立卡户学生免除学费,实践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精准扶贫思想。同时,通过学费减免等方式对建档立卡的农村籍大学生进行组织帮扶,对他们进行心灵引导和专业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使教育扶贫和精神扶贫有机结合。

(四)开发式扶贫的重要践行者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与中国实际不断结合,探索脱贫道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历经平均主义、输血式到开发式扶贫,再到新时期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开发式扶贫是一种发展援助,主张通过经济和市场的开发,致力于在贫困地区改造生产条件,在贫困地区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开发式扶贫主张从贫困区域,贫困人口出发,仔细研判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激发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与精准扶贫思想同向发力。农业类高职院校发挥技术优势和师资优势,为定点帮扶地区带来资金项目、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和新市场。在贫困地区积极开展政策宣讲,专业骨干能手将培训班开在田野上,研究当地农业生产规律,培育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实现精准发现产业,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产教融合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形式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发展和教学形式紧密结合,在支持和促进中,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需要以“产教结合、校企一体”为指导,转向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农业类高职院校要加强同贫困地区农业中小型企业、农业合作社的合作,真正将专业教育融入到当地产业发展中,切实从人才培育、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技术帮扶、农产品销售、渠道创建等环节发力,真正发挥产教联盟体系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促进。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提升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与农业中小企业搭建的产教联盟,开班的专业产业与学校教学体系实现有效对接,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条件和技能实操机会。在生产和管理实践中,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增强技能的体验,而且在实操中切实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教联盟还主张合作中的资源共享和开发,激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正是农业类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

(二)助力于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

新时期农业类高职院校与农业中小微企业有效搭建产教联盟体系,“有助于进行市场调研,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产品开发路径,根据贫困地区的经济业态和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通过资本和技术的广泛投入,有针对性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在产品销售、农村电子商务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地制宜,发掘贫困地区的发展内生动力,精准产业帮扶,带动农业合作社、农民增收,切实增加脱贫致富的能力。同时,产教联盟以培养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人才走入市场,通过职业积累和技能的不断提升,成为能够掌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专家能手,这对于带动和拉动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调整以及促进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面向未来的高职教育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基本导向,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管理一线、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精准掌握专业技能,准确评估行业发展形势,在职业实践中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这些岗位特征造就了高质量设置高职专业,高标准编制人才培养目标。按市场需求研判就业方向,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产教联盟以“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理念适应了人才需求。同时,高职院校通过技术和专业人才的提供,对联盟企业所需的产品与技术进行开发,实现了高职教育立足培养人才、开发新产品以及提供社会服务的主要功能。企业发展体系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的有效对接,保证迎合技术发展方向,联盟企业具备的技能操作优势和智库专家的作用就能充分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研讨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中。

三、产教联盟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构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能力

精准扶贫,其本质是扶贫开发能够实行精确瞄准、定向帮扶、动态考核,这一系列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科学的调研方法,精准识别和分类,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致贫原因,从而进行精准帮扶,找准“五个一批”措施的着力点,实施科学动态的考核监管。而农职院校与农业中小企业产教联盟在精准扶贫实践中,从资源的分配到机制的构建都缺乏坚强有力的保证。一是来自于农业类高职院校与农业中小微企业的产教联盟,面临着调查研究能力科学性、精准性不够,精准识别、准确分类可能出现偏差;二是精准扶贫工作是一个集复杂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动态过程,而教书育人才是农业类职业院校的第一要务,教学才是高职院校的常规性动态监控事务,农业类职业院校无法集中精力和资源用于研究产教联盟精准扶贫工作的模式和机制,并将这些机制用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

(二)精准扶持方面的困境

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高校往往通过定点扶贫参与治贫工作。在与政府、社会等扶贫力量的共同协作中推进工作。在精准帮扶方面,相较于其他2个主体,高校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是精准扶贫资金有限,扶贫经费从学校办学经费中专项列支,有限的资金无法解决来自于扶贫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以及其他培训方面面临大的资金缺口;二是农业类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发挥还不够突出,在“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创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政府,各级政府分别负责宏观政策制定、实施和考核,作为社会主体中的高校,提供教育资源和专业人才支撑,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大扶贫”格局中地位还不够突出,自身的优势还得不到充分发挥,对于产业发展的智力资源投入力度比较薄弱;三是在扶持项目上,无法做到全面实施精准帮扶,扶贫项目和投资缺乏有效帮助贫困户的机制。

四、产教联盟合作机制助力精准扶贫的更好作为

时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为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任务的完成,“农业类高职院校+农业中小微企业”的产教联盟需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为全面完成精准扶贫工作而积极实践。

(一)产教联盟各参与主体之间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农业类高职院校与政府、其他社会扶贫主体之间要实事求是,及时沟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遇到的问题,准确剖析自身的资源、条件、能力,结合学校与当地政府、校与校、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特点和优势,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与各扶贫主体统一分工,合理分配扶贫资源,不做无用功,不做重复事,有机合作,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高效率。

(二)更好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社会服务是高校主要职能之一。农业类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特色明显,不断发挥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更新现代农业服务发展理念,主动融入脱贫攻坚的战略中,为有效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衔接提供技能、文化和智力支持。产教联盟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突出服务职能,全方位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在基层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现代职业农民培训,以及职业农民精神培育上发挥更大作用,不断助力于当地贫困农户的精准扶贫工作。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办学水平中提高社会认可度,同时走农业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道路。

(三)更新创新理念,因地制宜选择精准扶贫路径

因地制宜,针对定点扶贫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抓住地区优势,选择适宜的扶贫路径。创新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路,探索生态扶贫的绿色发展模式,精神扶贫与组织扶贫相结合,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实现“企业+农户”的“互联网+”形势下的产业扶贫模式,完善与优化专业骨干团队,力求选准项目,积极培育,实现农特产品的销售转化。同时,用科学的机制动态监管考核精准扶贫的效果,扎扎实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农业类高职院校+小微企业产教联盟”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模式创建中面临着来自于自身和外部的挑战与困境,只有认真贯彻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从精准化入手,做细做实各个环节,在扶贫攻坚的重要阶段,才能做出自身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猜你喜欢
产教贫困地区精准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比亚迪集团扶贫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