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分析及修复方法探讨

2020-12-15 15:53龚芳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重金属危害污染

龚芳

(陕西环保产业集团榆林分公司, 陕西 榆林 719000)

土壤作为生态环境中重要的部分,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丰厚的资源,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因多种因素而让土壤受到重金属的危害,形成环境污染,波及到人类的健康。大量污水的排放、除草剂和化肥的使用、矿石的开采和冶炼等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在不断地积累下呈现出隐蔽、长期、不可逆性等特点,直接造成对地上农作物和地下微生物的毒害,影响农副产品的安全,已引起我国的重视,继而加大环保力度,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进行深入分析,利用科学的修复方法来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人类活动和自然这两方面。人类活动会给土壤带来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例如,冶金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气等在排放时对土壤形成污染,交通运输所产生的尾气、粉尘也会对周边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且这些活动带来的污染都难以修复。自然来源是由于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产生较多的重金属灰尘,随着雨水而沉降到土壤,形成重金属污染。

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有着诸多危害,不仅使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还对整个生态的环境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导致气候的突变等,更对经济的进步产生阻碍。相关数据表明,重金属污染的情况对农作物的生长形成危害,破坏其细胞膜的系统,致使生长受到限制,最终出现粮食产量的降低。炼油等工业产生的废水废气污染先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而后让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破坏整体生态的平衡,诱发大气污染,也对水质有着影响,危及人类的健康。因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的威胁,重金属从人类平时的呼吸和皮肤等进入人类机体,成为健康的隐患,无形中对生理器官造成损坏,必须及时采取土壤的修复手段。

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

3.1 生物技术

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本身拥有的分解毒害物质的能力来除去土壤中存在的污染物,完成对土壤的修复,该技术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修复手段。首先,植物修复采用自然植物或由人工进行培育的植物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积累和不同的转化降低重金属生物的有效性。据相关部门的研究得知一些特殊植物能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以转移的方式修复土壤,例如,十字花科类的植物便是修复的首选。其次,动物修复是采用低等动物以吸收的方式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达到修复的效果,例如,蚯蚓能够在分解土壤所含有机物的同时对重金属起到钝化作用。最后,微生物的修复是根据土壤中原来微生物具备的吸收、还原等能力来去除重金属,改善土壤环境,例如,蓝细菌、硫酸还原菌等的代谢会释放出富集重金属的糖类物质,使土壤得到修复。生物修复技术的整体投资少,操作简便也较易管理,整体费用低,且不会形成二次的污染。

3.2 物理技术

物理的修复方式是根据物理所蕴含的原理制定出多种不同的修复手段。例如,通过淋洗液将重金属转移到土壤的液相中,接着采用络合的方法对土壤做富集操作,最终在过滤时除去液相里的重金属。修复土壤时还可以将电极插入液相土壤里,借助重金属能够导电的特点,使之受到电场的影响而从土壤中转移。物理修复技术可以更为彻底的除去土壤中的重金属,且不受土壤条件的制约,故其治理的费用较高,修复时需要大量的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恰当选用。

3.3 化学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是需要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注入一定的抑制、钝化或吸附等试剂,通过与重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及抑制等反应,逐渐降低重金属生物的有效性,从而减轻其对土壤的毒害。例如,通过EDTA淋洗剂在不破坏土壤自身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鳌合作用使重金属被分离。技术人员不断探究发现改性后的油页岩残渣对重金属有着较好的吸附性,可通过“以废致废”和方式来修复土壤。该修复技术的成本不高,操作简单也便于实施,特别适用中度污染的土壤,效果明显但并不是从根本除去重金属,故易出现活化。

4 结语

近几年,我国出现不少与重金属污染有关的事件,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也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故相关部门及时寻找到问题的根源,通过科学且全面地分析,采用合理的修复方法来改善土壤,加强环保的力度,遏制污染的扩大。土壤的修复和保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部门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修复工作,不断探索更多的办法抑制污染而保证土壤恢复生机,以充足的养分保证农作业的产量和安全,扭转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严重局势,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也做到环境的保护。

猜你喜欢
重金属危害污染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沉淀/吸附法在电镀废水重金属处理中的应用
药+酒 危害大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鱼头中重金属含量真的很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吃蘑菇不会重金属中毒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吴世忠呼吁:加速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源头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