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柔性管理框架体系的哲学构建

2020-12-15 01:14刘天雄王孟钧何郑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柔性工程思维

刘天雄,王孟钧,何郑

工程柔性管理框架体系的哲学构建

刘天雄,王孟钧,何郑

(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

柔性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新领域,从思想到实践,从实践到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和范畴。立足于工程背景,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演化视界,解释工程柔性管理的形成逻辑,构建以形成逻辑为脉络的工程柔性管理框架体系:界定了工程柔性管理的内涵;提出工程柔性管理4个维度—— 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调能力;解释柔性管理的历史沿革;回答柔性管理的本质、原则和职能;厘清认识与实践逻辑;提出工程柔性管理的思维方法—— 模糊思维,结合唯物辩证法解决了工程柔性研究在“灰箱”与“黑箱”问题上的理论瓶颈。

工程柔性管理;本体;思维;方法;框架

得益于数学领域的巨大突破,信息论、决策论和控制论等在管理学科中的应用日益普遍,随着社会大环境的进步,科技、信息的蓬勃发展,管理对象的观念、思维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近代西方管理学关于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各种理论,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管理的需求,以发展“精神生产力”为目的的柔性管理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关注,为人们在传统管理的背后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领域[1]。哲学的本质是反思,其所关注和指涉的是各种知识领域中的深层理念[2]。对柔性管理进行哲学反思,探寻本质与价值,是研究人员共同的责任。这种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是从本体、认识和方法的角度理顺柔性管理的演化逻辑,探究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本文以工程柔性管理形成逻辑的研究视角探讨了工程柔性管理框架体系,可以指导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提升,完善管理学体系。

1 工程柔性管理的本体思考

工程柔性管理本体思考是对工程柔性管理概念、本质、职能、特征和管理客体的推演[3]。不同于“以作业单元”为核心的刚性管理,工程柔性管理强调规律性、因果性与辩证性,因此“柔性”具有本体地位[4]。

1.1 工程柔性管理的维度和内涵

柔性在现代管理价值理念里意为揉屈性、可曲性、弹性、适应性[5],后指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而后引申到指人的思想、行为等,再后来又扩展到管理领域[6]。由于环境瞬息万变,处处存在着不确定性,柔性因此得以存在,柔性为适应不确定性而生[7]。面对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剧烈的环境变化时,柔性是公认的能够既快速又经济地应付这种情形的工程管理能力。其维度由以下3种能力构成: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缓冲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以不变应变”[8]。作为系统抵御环境变化的一种功能,实物缓冲、能力缓冲和时间缓冲是缓冲的3种类型,虽然能够有效应对不确定性,但这种方法却会造成库存增多及浪费等消极影响。适应能力则通过“以变应变”的方式帮助系统抵御环境变化[9]。这种能力使系统在保持其基本特征不变的前提之下,根据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面对环境变化时,系统调整的速度和范围。创新能力是一种“主动求变以应万变”的能力[10]。在这一能力层级中,系统主动而为,借以洞察系统所处的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采取新策略、新行动来影响外部环境和改变内部条件,以更积极的姿态应对环境及其他因素的迭变。协调能力是指多元主体系统内部各方协同一致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工程管理过程中协同一致应变的能力。

柔性乃是系统自身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应变的一种属性,它以“应变”为本质特征,以“变化”为存在条件,其增强与减弱要通过系统自身的调节和改变来实现。将这一理念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即为柔性管理。针对柔性管理,有学者指出,它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又有学者认为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工程目标,面对动态的发展环境,基于人们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将工程项目组织建设成为一个高柔性、扁平化的学习型组织,以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从而利用和制造变化,以达到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目的,从而把工程管理意志转变为被管理者内在理念和自觉行动的管理。还有学者指出,工程柔性管理是一种倡导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适应、创造和利用变化以实现自身在动态环境下保持高稳定性目的的管理思想。工程柔性管理是一种积极主动对“稳定及变化”加以管理的新方略,也即项目组织运用特定的工程技术、管理方法、方式和手段,主动地适应、利用和制造变化,从而不断培育和增强工程对内外部变化的缓冲、适应及创新能力,进而使系统的整体协调能力得以增强的一种管理行为。

结合以上论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工程柔性管理不失为一种新型的工程管理模式。它具体指,在传统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工程项目主体适应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有针对性地对管理问题的多发性、多变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等特点作出的缓冲、适应、创新、协调性调整,并协同实现引导和消解管理问题的行为过程。

1.2 “柔性”的职能和特征演化

管理的活动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由“必然”到“自然”,由对事到对人,由刚性为主到“刚柔并济”的演化过程[11]。这一过程严格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经历“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螺旋式演进过程。每一次前进,都以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革为动力,在认识论构面和本体论构面上反复达到一个新的“最佳存在”和“发展状态”,如图1所示。

图1 柔性管理本体演化过程

在柔性管理演进过程中,新的管理理论和思想此消彼长,渗透、融合与互补,管理的“度”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性、确定性与相对性,与管理“质”的发展相伴始终[12]。“度”的稳定性取决于“质”的变化,反作用“质”的水平,即“度”是保持质的稳定性的唯一显在要素。随着事物内部矛盾斗争不断发展、变化,事物的“量”也在运动发展,当达到一定“量”的活动范围的临界点时,平衡点便被打破,主客体达到一个动态和谐与统一。

1.2.1 柔性的职能演化

法约尔把一般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柔性管理的职能是由其本质根本决定的,是“本质”所外化出来的功能性“现象”。柔性管理的职能包括教育、协调、激励和互补。本质中“把组织意志转化为自觉行动”,决定了“计划”职能向“教育”职能的演化,尊重人格,理解人性,这是刚性管理做不到的行为;本质中“依据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是柔性管理“协调”职能的演化依据。这里的协调不同于一般管理中的“组织协调”,一般管理中的“组织协调”是通过“指挥和控制”手段以及“现场作业”和法令、制度的约束达到步调一致。对涉及被管理者思想、意志、认识和人际矛盾的协调,依靠刚性约束无法实现;“领导”职能向“激励”职能的演化,是“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控制”职能向“互补”职能的演化,针对的是刚性管理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刚性管理依靠刚性约束施加管理者的意志形成有序的行为,是非功过都有统一的标准和尺 度[13]。管理的形式化和外在性,容易对被管理者产生机械、肤浅、简单化的负面效应,造成管理落差。柔性管理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营造柔性环境和心灵上的鼓舞和激励,使被管理者产生安全感和心理认同感,使才能和智慧在制度框架内驰骋。柔性管理的职能演化模型如图2所示。

1.2.2 柔性的特征演化

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借助于先进的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及系统工程、信息技术和控制决策技术等元素极大的丰富了刚性管理的外延,伴随着行为科学和组织理论的涌现,管理理论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模糊到精确,数量激增,体系壮大。但管理中面对的思维对象更对的是人的大脑意识和心灵活动,并以思想感情、人的性格、人的思维以及潜意识等抽象物客观表现。面对许多管理问题人们只能依据模糊体验,难以像客观实物一样精确描述和测算。

图2 柔性管理的职能演化模型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上看,思维具有载体。根据模糊数学和控制论的理论,人的大脑是一个“黑色”或是“灰色”的复杂系统,人的大脑思维、心理活动客观存在,却无法获取直接参数,可以获取一定信息量,但不充分,从意志到行为半明半暗、黑白皆有,这种系统被称为“灰色系统”或“灰箱”。人脑的这种特殊存在,决定了柔性管理必然从事物内部,从结构、特征、参数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合理处理精确与模糊的基础上得出“满意解”,而不是追求“最优解”。基于柔性管理特殊的管理对象,柔性管理演化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模糊性、非线性、感应性、创造性和延后性。柔性管理的特征演化模型如图3所示。

模糊性是柔性管理“质”的特性[14]。一般管理的二值逻辑失效,非此即彼的排中律是柔性管理的对立物。人脑是一个“灰箱系统”,输出的灰色信息流,客观存在却不能像显在刚体那样,这是生理上的思维机制;非线性是柔性管理“量”的特征,这种非线性以工作中投入的精力和个体数量与总体功能2种形式出现;感应性是柔性管理的“方法特征”[15],管理关系是通过心灵沟通、情感认可构建。被管理者的行为通过自觉的意识驱动,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创造性是柔性管理的“功能特征”,是流程化管理的演化。规范与创新是矛盾的2个方面,柔性管理的创造功能针对习惯、观念和认识,寻找根源,承认发展与运动的观点,否定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教育引导被管理者的思想,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延后性是柔性管理的“效果特征”,是立竿见影原则的对立物,在柔性管理中立竿见影是武断的,不能因为柔性管理的滞后作用而否认“外在规定—— 内在接受—— 自觉行动”的过程。

1.3 工程柔性管理的核心价值观

1) “以人为本”价值观。“以人为本”价值观是指工程建设首先注重人的地位与作用,工程的最终目的以及管理实践的最终目标都是人。以尊重人、依靠人、爱护人为原则肯定人的主体地位与作用[16]。一切出发点都是人,工程成果要能惠及人、影响人、塑造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否定工程管理为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的目标,把人仅仅作为工具和手段,以强制性的制度和刚性手段压迫人,束缚人。要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管理问题时,确立起人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以实现人的价值作为工程管理价值[17]。

2) “天人合一”价值观。天与人各代表了万物矛盾间的2个方面[18]。“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工程和自然的有机性、整体性、系统性和一体化,强调人的行为不但要符合天道的要求,而且应以实现天道的要求为己任,要体现宇宙大化之流行,强调天道与人道、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与和谐统一,追求天、地、人的整体和谐、交融与协调,遵照自然规则去获得管理成果。

3) “无为而治”价值观。“无为而治”价值观体现在“无为而无不为”上,指工程管理行为中的超脱、适度和感化。中国历史上无为而治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客观现实中相互对立的事物又相互统一,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对立和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19]。在这个对立统一的客观世界里,“无为”是用辩证的原则指导人们构建社会和生活秩序,找到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行为方式。现代工程管理中的象征性管理、控制跨度、“黑箱艺术”以及自动化管理和分级管理与柔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也互相体现。在工程管理过程中,“无为而治”通过谋划、组织、垂范、调控形成闭合圈,如图4所示。

图3 柔性管理特征演化模型

图4 无为而治价值观的闭合模型

4) “适度中和”价值观。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使主体的目的、需求、愿望与客体的性质、特点、量度趋于协调一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和”并不否认矛盾、差异和必要的斗争,它本身是矛盾的统一体,只不过它注重把矛盾、差异和斗争限定在相互依存的“中和”的统一体中,防止因过度的矛盾冲突而破坏不同事物共同存在的基础。

2 工程柔性管理的认识与实践

认识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人的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必须坚持从物体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20]。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上,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反复多次、无限深化的过程。工程柔性管理认识论体现在项目主体对过程管理客体的反映,是一个“感性具体—— 抽象分析—— 理性具体”的逻辑演进过程。“感性具体”阶段表现出对工程活动中具象事务的认知;“抽象分析”阶段表现出基于分析与综合结果的形而上的思考,是对本质内核的逐步迈进;“理性具体”阶段是本质层面的认识和把握,通过表象和内部关系的结合,完成工程柔性管理实践的跃迁。作为一门管理哲学,许多国家从不同视界对柔性管理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外柔性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3 工程柔性管理的核心思维与方法

现代哲学认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以3种形式涌现:实体交换、能量交换、信息交换。3种交换活动互相渗透、交织和转化,贯穿人类实践活动和发展过程。工程柔性管理过程渗透着人的思想、感情、认知、意志与价值观等思维要素,改造世界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而思维是联系活动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人脑对现实实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工程管理思维是工程项目的管理者为实现本项目的既定目标,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财、物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过程中的心理智能活动。伴随着人类实践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管理思维经历了“古代模糊思维—— 近代精确思维—— 现代模糊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深度融合与螺旋演进。模糊思维,指主体就对象的类属边界和性态的非确定性,从质的方面把握其分布,以达到对事物精确的认识。模糊思维是柔性管理解决“灰色、混沌与模糊”系统的黑箱艺术,是工程柔性管理的核心思维。人们受精确思维的影响,忽略或然性和随机性,容易产生“二值逻辑”的思维惯性。二值逻辑是以任一命题具有且仅有“真假”判断标准的形式逻辑系统的总称,追求事事精确和量化,影响项目管理者的是非观,否定事物多极化发展,违背了辩证法的思维方法,进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模糊思维的本质就是反对绝对化、极端化,承认2个极端值之间是连续区间,其表现形式是有无数个离散值和隶属度。方法是人类改造世界和适应世界的方式、途径、策略、工具、手段及程序的总和。方法论是关于人类认识世界和适应世界所用的方法的理论系统。“本质高于形式;直接高于间接;精神高于物质;个体高于群体;激励高于惩责;身教高于言传;务实高于务虚;引导高于强制”是工程柔性管理的方法论。

图5 实践活动作用于管理思维的演进模型

4 工程柔性管理框架体系

框架体系模型是刻画概念形成及发展的有机组织,是逻辑化的概念推演与展开的过程,是学科概念以及概念间的联结,通过推理、论证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逻辑系统[21]。因此,本文提出的工程柔性管理框架体系模型,是通过对工程柔性管理形成、演化过程的哲学剖析,构建了一个工程柔性管理形成逻辑框架。即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在唯物辩证的原则指导下形成科学、完备而严整的体系。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按照“本体—— 认识—— 思维与方法”的逻辑脉络,根据工程柔性管理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形态和过程来研究工程柔性管理的形成逻辑框架,探寻事物在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演化的内在规律,反映对象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构建的工程柔性管理形成逻辑框架如图6所示。

图6 工程柔性管理形成逻辑框架

5 结论

1)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工程管理研究不断深化与进步,人本价值逐渐得到重视,带有浓重人文色彩的工程柔性管理成为工程管理活动的必然趋势。

2) 本文从哲学视角打开了工程柔性管理的“黑箱”,从本体、认识与方法论3个层面探索工程柔性管理的演化进路,给人以逻辑启迪和方法依据。旨在对探索工程柔性管理提供一些奠基性的基础,对丰富工程管理学科的框架体系提供一条拓展性的思路。相信工程柔性管理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科学性已得到重视,未来的研究会朝着如何应用规律,物化知识的科技化方向推进和完善。

[1] 彭新武. 管理哲学导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PENG Xinwu.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philosophy [M]. 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14.

[2] 张培林, 王学彦, 张雅春, 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36−40. ZHANG Peilin, WANG Xueyan, ZHANG Yachun, et al.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0: 36−40.

[3] 韩大勇, 叶福成. 柔性管理智慧[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 HAN Dayong, YE Fucheng. Flexible management wisdom[M]. Beijing: 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Press, 2012.

[4] 何继善. 工程管理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HE Jishan. Theory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M].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17.

[5] 司江伟. 20 世纪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发展的对策对比[J]. 科学管理研究, 2003, 21(1): 80−82. SI Jiangwei. Comparison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etween rigid management and flexible management in the 20th century[J]. 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2003, 21(1): 80−82.

[6] 徐兴东. 道德经释文[M]. 济南: 齐鲁书社, 1991.XU Xingdong. Interpretation of Tao Te Ching[M]. Jinan: Qilu Book Society, 1991.

[7] 黄晓兵, 王曙光. 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融合[J]. 管理科学文摘, 2005(11): 13−14.HUANG Xiaobing, WANG Shuguang. The integration of flexible management and rigid management[J]. Management Science Abstracts, 2005(11): 13−14.

[8] 葛治钢. 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2): 18−20.GE Zhigang. The role of flexible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 economic management[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2016(2): 18−20.

[9] 蒋慧. 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实现柔性管理的意义初探[J]. 商场现代化, 2019(19): 40−43. JIANG Hui. A preliminary probe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realizing flexible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 economic management[J]. Market Modernization, 2019(19): 40−43.

[10] 郑其绪. 柔性管理[M]. 济南: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6: 92.ZHENG Qixu. Flexible management[M]. Jinan: Petroleum University Press, 1996: 92.

[11] 付景远. 道•术•行——中国柔性管理探究[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 FU Jingyuan. Dao, Science, Action-an exploration of flexible management in China[M]. Beijing: Economic Management Press, 2013.

[12] 王续琨, 刘世玉. 管理思维与管理思维学[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4): 4−8. WANG Xukun, LIU Shiyu. Management thinking and management thinking[J].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2, 23(4): 4−8.

[13]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6): 156−156. ZHANG Dainian. Outline of Chinese philosophy[J].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1997(6): 156−156.

[14] 季羡林. “天人合一”新解[M]. 北京: 中国书店, 2007. JI Xianlin. A new explanation of “Heaven and Man Are One”[M]. Beijing: China Bookstore, 2007.

[15] 朱红.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深远影响[J]. 经营管理者, 2013(7): 104−105. ZHU Hong. Analysis on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ancient Chinese management thought[J]. Manager, 2013(7): 104−105.

[16] 孙正聿. 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J]. 新华文摘, 2010(4): 41−43. SUN Zhengyu. Theory and it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with practice[J]. Xinhua Digest, 2010(4): 41−43.

[17] 余绪缨. 柔性管理的发展及其思想文化渊源[J]. 经济学家, 1998, 1(1): 86−92. YU Xuying. The development of flexible management and its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J]. The Economist, 1998, 1(1): 86−92.

[18] 董华. 柔性管理初探[J]. 甘肃社会科学, 2001(5): 41− 43. DONG Hua. A probe into flexible management[J]. Gansu Social Sciences, 2001(5): 41−43.

[19] 汪应洛, 王宏波. 工程科学与工程哲学[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 21(9): 59−63. WANG Yingluo, WANG Hongbo.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hilosophy[J].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05, 21(9): 59−63.

[20] 何继善, 王孟钧. 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J]. 中国工程科学, 2008, 10(3): 9−12. HE Jishan, WANG Mengjun.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J]. Engineering Science in China, 2008, 10(3): 9−12.

[21] Tsang E W.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research[M]. Taylor & Francis, 2016.

The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on flexibl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LIU Tianxiong, WANG Mengjun, HE Zhe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5, China)

Flexible management is a new field in management scienc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t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and formed its own system and scope.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ntology, methodology and epistemology, 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formation logic of flexible management on which the flexible management framework system is based. The connotation of engineering flexible management was divided; the four dimensions of flexibl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was proposed, i.e., buffering ability, adapt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ability;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flexible management was presented; the essence, principles and functionalities of flexible management were answered; the perception and practical logic were clarified; the reflection method of engineering flexible management-fuzzy thinking-was proposed; and the Materialist theory was combined to solve the theoretical bottleneck of engineering flexibility research on the “gray box” and “black box” issues.

flexible management; ontology; cogitation; method; framework

TU714

A

1672 − 7029(2020)11 −2977 − 08

10.19713/j.cnki.43−1423/u.T20200687

2020−07−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3283);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9JJ40407)

何郑(1990−),男,湖南长沙人,博士,从事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研究;E−mail:he0814@gmail.com

(编辑 蒋学东)

猜你喜欢
柔性工程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柔性仓储自动化技术在家居建材行业中的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柯马智能柔性激光焊接站震撼发布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