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研究

2020-12-15 06:49任向民彭海静江敏
高教学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应用型本科

任向民 彭海静 江敏

摘  要:创造力是人才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之一,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激发和培养青年学生创造力责无旁贷。应用型本科学生创造力培养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高等职业院校。文章把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育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高校创新管理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校园文化的构建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利用这些关键因素实现对应用型本科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造力培养;教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4-0145-04

Abstract: Creativity is one of the most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uty-bound to inspire and cultivate the creativity of young students as an important training base of talent.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s' creativity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selects the educ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s' creativ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uch as, how to set up the correct worldview,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the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creativity training course system,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study presents the methods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by using these factors.

Key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creativity; educational factors

一、概述

在黨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可见创新创造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激发和培养青年学生创造力责无旁贷。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的主体和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探索适应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不仅要注重学生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培养,更需要的是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满足新常态下我国人才需求的结构特征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要求。

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作者从影响应用型本科人才创造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角度作为切入点[1],分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结合这些影响因素,深入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作者把应用型本科人才创造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大类。如表1所示。其中,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影响因素、教育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等。内在因素包括智力因素、知识与技能因素、个性(人格)因素、主观能动性因素等。教育因素包括高等教育和家庭教育因素。期中,高等教育因素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大学教学管理、学校教师管理、激励机制、领导的重视、考核方式、教师的创新性、教师对大学生的管理、教风、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学等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文化、学习习惯、身心健康等因素,本文把应用型本科教育因素作为影响创造力开发的研究对象,如何将这些影响创造力开发的因素运用到人才培养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经过调查问卷[1],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高校创新管理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校园文化的构建等因素尤为重要。

二、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果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却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创造力反而很有可能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危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长陈宝生强调:“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所以,我们要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开展“全程育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从而避免学生的创新创造价值取向变得急功近利和功利主义倾向。创新创造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全世界的人们享受到创新创造带来的美好生活。具体措施如下:

1. 在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将“课程思政”引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用正确的创新创造价值取向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发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领作用。

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毫无疑问,要加强实践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要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多多列举影响学生价值取向的正能量示例,引导学生关注行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在对这些示例和重大事件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创新创造的价值取向。

三、改革高校创新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

(一)管理模式改革

必须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机制和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素质。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是全方位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套完整的机制,而这个机制要能够高效运转,需要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人员保障[2]。具体措施如下:

1. 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般由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专科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惯性依然存在,要加强学习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如OBE、CDIO等,要及时转变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维模式,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对如何培养本科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有全新的认识,理念新才能营造出更好的创造力培养环境[3]。

2. 高校必须改革其管理模式,使其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包括改革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等等。研究型大学在这一方面改革起步较早,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迎头赶上。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园区),创客空间等。努力营造创新氛围,为创新型项目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二)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例如有的学校提供的创客空间等,可以吸引学生创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不能因为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忽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如下:

1. 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学生自身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中要包含“创造力培养”相关课程,同时要把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因素结合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

2. 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识,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等优秀的线上课程资源,结合线下教学,开展混合模式教学改革,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将企业实际项目开发流程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校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多集中在参与模式、参与方式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大部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造力,是值得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4]。下面是哈尔滨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一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联合成立校企联盟理事会。在校企联盟理事会指导下,建立健全各类教育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细化分工,明确职能和责任。可以采用引企入校式、进修提高式、定向双元式等校企双赢的多元化联合办学模式。

(2)创新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5]。可采用“3+1”“2.5+1.5”“2+1+1”等阶段式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例如“2+1+1”分阶段人才培养。“2”即大学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阶段,主要是基本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基本技能的学习和锻炼;接下来的“1”即大学的第三学年,开展校企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与企业经典案例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最后面的“1”即大学第四学年,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活动,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甚至可以实现就业。

(3)校企共同制定并实施“专业知识技能及创新教育培训、创新创业教育及职业技能实训、实习实训、创业与就业”与创新创造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4)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利用一体化平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试验区。

4. 建立目标激励、榜样激励、人格激励、关怀激励、奖惩激励良好的激励机制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教师是大学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要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师首先自己就要有创新精神,这样才能适应时代需要,满足学生需求[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创新教育了,如何建立创新型师资队伍呢?

1.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强多元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既能开展科学研究,也可以参与企业实践。教师要深入企业开展定期培训,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7]。

2. 教师要了解学科前沿发展与工程最新应用,将学科前沿知识与企业最新应用实际教学过程,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3. 教师通过科研项目或深入企业开展横向项目的研究等活动,在提高自身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带领学生参加到自己的项目创新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有的学校已经采用本科导师制,事实证明本科导师对学生创造力培养有着正向影响[8]。

五、创造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虽然当前各个高校都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有关创造力课程体系几乎没有或不完整。多数高校创造力课程设置只是观念新颖,但流于形式,缺乏实用性,创造力教学不能与专业课程很好结合,导致学生创造力学习没有兴趣,没有活力。

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就是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造力培养课程也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进行设置,不能脱离实际,照搬照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设置。具体措施如下:

1. 把表1中的关键因素融入到课程体系甚至具体课程的知识点设置中,包括理想信念、世界观、动机、兴趣、组织管理能力、想象力、进取心、求知欲、意志力、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操作力等等,从而使得创造力得到培养。

2. 开展创新教育,开设《创造学》《创新方法》等有关创新培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9]。

3. 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文科课与理科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环节设计。改变单一的课程设计,形成课程群的综合设计;积极组织学科竞赛,开设学科竞赛训练课程;加大开放实验室比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使学生真正了解实际工作环境;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构建模拟创业平台,让学生在充分发现和展示自我,从而激发学生创造力。

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丰富,包括师生道德修养、价值观的引导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等多方面[10]。我们可以从环境建设、开展校园活动、加强领导重视、加强班级和社团建设、信息化校园建设等方面开展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 在环境建设方面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大学的校园人文景观带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承,常常蕴涵着激励、思考、启迪,这正是学生创造力培养所需要的。

2. 开展多种多样、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科技活动和各种竞赛,开展名人进校园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营造校园的文化气息,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

3.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领导和教师需要有创新精神,学生的创造需要领导和老师的引领,领导和教师的创新理念必然激励着学生创新欲望,创造力自然就会油然而生。

4. 开展大学生社团建设。一个班级、大学生社团会有其自己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 是大家共有的精神财富,好的风气将有助于每一个成员身心健康和创造潜能的发挥。我们知道扎克伯格的一个为社团编写交流工具的想法,并以此造就了脸谱公司。

5. 充分发挥校园新媒体引领作用,创建网络创客空间。学生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随时到网络创客空间中开展头脑风暴,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里出现,时刻孕育着新思路、新想法、新观念。网络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创造无处不在。

七、结束语

本文从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因素研究出发,把应用型本科教育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包括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高校创新管理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校园文化的构建等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为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Xiangmin Ren,et al. Research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ASSEHR),2017(156):377-380.

[2]马然,栾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12):120-122.

[3]洪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5(16):22-23.

[4]覃庆华.校企合作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创造力培养的质性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9(32):125,134.

[5]任向民,等.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127-129.

[6]郭全美.高職院校教师创造力培养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9(3):21-23.

[7]励小巍.培养应用型本科工程技术人才创造力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8):261.

[8]任炀.本科生导师支持行为对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9]杨井峰.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课程设置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10]刘东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5):8-10.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校企协同、双能导向视域下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JSJG585);2019年泰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校企协同、双能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JGA02)

作者简介:任向民(1972-),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工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大数据分析,隐私保护。

猜你喜欢
创造力培养应用型本科
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
浅析幼儿体育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