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投资的理财策略研究

2020-12-15 06:53王刚
商情 2020年47期
关键词: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中对金融投资和理财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本文主要论述了现代金融投资理财的概述,现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现代金融投资;理财策略;研究

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到了转型的阶段,风险性和波动性都在增加。在这种环境中,传统的投资理财方式已经不再适用,需要重新评估市场内投资理财的风险和收益。但外部金融市场变化莫测,投资理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风险。市面上很多银行或证券公司售卖的理财产品并不完善,常常发生金融风险,引发意外。所以,应当在现代金融投资时,做到理性的理财,选择合适的理财方式,在投资前深入地了解和探究好外部金融环境,具体论述好投资理财,进而降低在金融波动影响下的投资风险。结合外部金融市场和自身内部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理财方式。想要获取最大的投资利润,前提是最稳妥的理财方式,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不要因利欲熏心就失去理智,而是掌握好投资理财的知识。

一、现代金融投资理财的概述

(一)现代金融投资理财的作用。伴随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人会拥有较多的财富,就会思考如何利用现有财富创造出更大的利润。但一般来看,投资理财的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大家的财务都是辛辛苦苦挣来的,都不想赔本。为此,要就降低投资理财中的风险,找寻合理、科学的方式来投资,这样可以分析现有理财产品的具体情况,规避风险,获取最大的利润。投资失败要总结教训,成功要总结经验,灵活运用投资技巧。

(二)投资理财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形势较好,很多投资理财的产品也应运而生,例如:股票、债权等等。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想更好发挥资金的作用,利用投资理财产品来提升生活质量。当目前的投资理财情况来看,人们多关注于财务的有效性,想要尽可能多的创造财富。但是,增加财富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就会缩减财富额。因此,先学习好投资理财知识,再进行理财来降低风险。只有分析好理财的方方面面,才能增加财富,防止风险。现代金融投资理财不是单一的进行存钱,也不是简单的买进债券或股票,而是根据每个投资理财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有效的分配资产,利用好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共同来促进未来发展。利用有效管理原则,管理好自身的负债和资产,并在有效管理作用下,积极壮大自身资产,降低负债率。提升自身生活水平,实现财富目标和投资理财的意义。

(三)投资理财的基本原则

1、规避风险,实现财务额的最大化。投资理财要遵守行业内的基本原则,规避各类风险,主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投资分风险价值,资金、时间上的价值。其中投资风险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抛开资金和时间后剩余的价值,就是投资风险价值。而资金、时间上的价值,是在整体投资理财过程中,资金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所创造出来的投资价值。

2、在不可能规避所有投资风险的背景下,区别大风险和小风险。就股票市场而言,交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股票价格的变化或单位的破产都会引发风险。不论投资的形式如何,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很容易会引发金融波动。与此同时,预期的收益也会受到风险的影响,如果市场内的风险较大,那么预期收益的波动幅度也会很大。收益和风险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为实现更大的收益,要充足的了解风险控制综合能力,理解投资理财,运用清晰的投资思维来开展理财。

3、实现资金的增值。对投资理财要注重对时间和价值的学习,在市场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或发生通货膨胀时,投资资金的时间越长,时间价值也越大,就会导致投资资金贬值。因此,为保证资金的增值,不能因为害怕承担风险而放弃了投资。在外界市场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很多投资理财者都不能完全的规避所有风险。为了获取高收益,即便在高风险的环境下,要尽可能缩短投资时间,来提高收益。如果投资的时间过长,就要尽可能地早投资,来赢得收益。从整体市场投资的大环境来看,理财者要调整好心态,认清资金和时间价值,不可集中采用短时间,高收益的方式,尽量做到稳健投资,长时间价值投资。

二、现代金融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國经济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提高,在保证基本衣食住行之外,很多人拿出多余的钱进行投资。不同阶段的人民,有着不同的投资想法和目标。这一点也认证了我国人民的理财意识正在随经济水平的升高而不断增强。市场内的理财产品多种多样,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有优有劣,但很多人往往因为对产品认识不足,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我国理财产品市场虽然比较火爆,仍有很多的缺点存在,人们想要避免经济损害,就要加强知识基础。从我国个人投资理财体系来看,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很多人的理财观念保守,认为投资理财等同于银行储蓄,方法单一,不能实现更大的收益。同时,还存在盲目理财,没有明确理财目标的情况,这使得理财存在很大的风险。

(一)贫富差距较大。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正在越来越大。最富有家庭与最贫穷家庭间的可支配收入甚至超过十倍,有数据显示大约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城镇可支配收入在基础的水平线之下,而社会中大约百分之八十的资源是属于高收入者的,这类人群占到社会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二)理财效率不高。我国资本市场有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很多企业的法人或大股东,擅自挪用企业资金,干扰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导致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受损。很多人不信任股票、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而选择国债和银行等产品。所以,国家要对金融市场制度出新的政策要求,以提升理财产品质量。

(三)投资环境问题。我国的市场投资环境有着很多的限定条件,从不动产投资来看,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需要两套以上房产的让人才能利用不动产进行理财,这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其次,干扰投资的因素很多,想要获取较大的收益,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一旦出现规划等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正常生活。

三、现代金融投资的理财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很多西方国家的投资理念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在投资理财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多年的投资实践中不难看出,一个理想的投资观念对于投资者来说异常重要。每个项目投资的操作都是不同的,需要正确的观念进行指导,如果指导观念不科学,很容易导致投资陷入困顿之中,影响未来投资。所以,要采用科学、理性的观念来处理问题,不能因为急功近利,而违背投资原则,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收益,要开展理性理财活动。在投资前期,要全面了解即将投资市场的真实情况,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获取高额投资理财收益。还有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理财方案,培养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态,不断对投资过程进行优化处理。保证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有利的选择,某一时刻的决定都会影响到整个投资的胜负。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实践经历,善于总结,能够在关键时候做出最大的选择。还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将其灵活运用到投资中,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特点,在掌握基础功能的同时,还要了解科学的理财办法。及时关注理财新闻,提前了行业整体动向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真正做好投资理财。

(二)从自身实际出发,规避理财风险。我国市场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外部金融市场也是复杂多变。在此环境中,要做好理性投资,规避各类风险。针对不同投资产品的特点,在了解偏好和风险后,再开始进行投资,以增强效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认清自身的经济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年轻人逐渐成为行业中的主力军,而投资理财也是如此,这正好反映出当今时代年轻人活力四射的风采。但在年轻人身上往往也存在着爱跟风、爱冲动等缺点,常常从自身出发,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并在社会中形成不良的跟风趋势。所以,作为年轻的理财投资者,要科学地规划每月自身的资金,改善自身经济条件,选择社会自身的理财方式。同时还要考虑到理财产品质量、稳定性等特点,减少不必要成本的支出。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营,不要过分看中收益,在选择投资方式上,尽量分散风险,完成资金的目标。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来看,可以选择风险系数较低的投资理财产品,保障自身收益。

(三)提前规划未来。多数人的奋斗是为了在年老是有美好的晚年生活,所以,投资者可以有计划的购买养老理财产品,让自己的晚年多一重保障。帮助投资者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虽然,此类产品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但可以保障老年生活。

外界經济市场日趋复杂,金融环境波动较大,现有的投资理财产品多元化。在现代金融投资理财的过程中,投资者应当理性地对待。在投资前,学习理论知识,并掌握当下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优质理财产品。另外,要不提升自身力能专业技能,更好的创造财富,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军.关于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趋势分析[J].纳税,2018(33):234.

[2]张晶.金融波动环境下的投资理财策略探究[J].现代商业,2018(21):69-70.

[3]路晓蒙,李阳,甘犁,王香.中国家庭金融投资组合的风险——过于保守还是过于冒进[J].管理世界,2017(12):92-108.

作者简介:王刚(1977.07-),男,山东高密人,大学本科学历,职称:助理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