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语言资源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开发研究

2020-12-15 10:52韦丽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傈僳族民俗文化

摘 要:傈僳族语言资源和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是其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傈僳族迁徙主源地攀枝花市傈僳族保护开发语言资源和民俗文化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傈僳族参与体验型旅游和傈僳语旅游衍生产品开发力度的建议,以期达到保护的目的。

关键词:傈僳族;傈僳语;民俗文化;保护开发

傈僳族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古老成员,早在8世纪以前就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及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区域,此后向云南西北部澜沧江和怒江迁徙[1]。四川省攀枝花市作为傈僳族先民居住地及迁徙交流的主源地[2]现有傈僳族12000余名,主要分布在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盐边县箐河傈僳族乡和一些傈僳族聚居村。傈僳族语言资源丰富,民俗文化璀璨,有丰富的口传历史、口传文化,孕育了众多可贵的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文化遗产,具有重大保护价值。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使用人口较少的傈僳语要稳定地传播使用和发展需要新举措。本文以攀枝花市傈僳族为例,探讨傈僳族语言与民俗文化的资源属性及其产业化发展方向。

一、傈僳族语言和民俗文化的资源属性

一般来讲,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民族性、社会性、生成性、模糊性等性质;民俗文化展现各民族及其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蕴含了丰富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语言和民俗文化也是一种资源。语言和民俗文化是否具有资源属性,要看它们具不具有资源的两大特性一一可利用性和相对稀缺性。首先,傈僳族的语言和民俗文化具有可利用性。傈僳语是傈僳族人民的交际工具,也是傈僳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比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傈僳族民歌要通过语言来传唱。保护和开发傈僳族语言和民俗文化,不仅有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效用,还可以创造语言文化红利,产生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傈僳族语言和民俗文化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重要表现。

其次,傈僳族语言和民俗文化具有相对稀缺性。第一,由于受到外来资讯及文化的强势冲击,一些年轻人不了解本民族文化,有的甚至连本民族语言都不会说。随着老一辈歌手的相继去世,现今已较少有人能完整歌唱傈僳族民歌。如不及时抢救、挖掘,抓紧培养传承人,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第二,傈僳语口语具有统一性,傈僳族不论居住在中国、缅甸、印度还是泰国基本可以对话。在跨境交际中,如果没有傈僳语相连就不能实现有效沟通。从资源的角度看,这是没有充足的语言资源造成的。可见,傈僳族语言和民俗文化具有资源的两大特性——可利用性和相对稀缺性,是一种资源。

二、攀枝花市傈僳族语言和民俗文化保护开发的现状

攀枝花市傈僳族主源地语言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研究价值和重大保护意义。傈僳族语言文化研究一直引领该地区傈僳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显现出相辅相成的特点。攀枝花市傈僳族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可分为开始、发展、进一步突破三个阶段。傈僳族文化得到广泛关注始于盐边县被认定为傈僳族先民居住地及迁徙交流的主源地。笮山(安宁河流域以南地区)若水(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即盐边县所在地,居住于此的傈僳族被称为“笮人”。至今远迁的傈僳族人仍对笮山若水籍贯有强烈的认同感。盐边县傈僳族研究会和傈僳族文化研究基地相继成立,不仅搭建了与国内外专业协会交流的平台,也极大地提升了攀枝花市傈僳族文化的声誉度。

在傈僳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发展阶段,攀枝花市各县区积极申报各级别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果显著。2007年,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约德节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盐边县箐河乡傈僳族传统婚礼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米易新山傈僳族葫芦笙舞入选第五批四川省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同年,四川省文化厅发出《关于命名2018—2020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决定》,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被正式命名为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以“傈僳族祖居圣地”正式落户米易县为标志,傈僳族民俗文化保护开发取得进一步突破。2017年4月,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傈僳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米易县傈僳学研究会、云南民族大学傈僳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首届中国傈僳族文化旅游高峰论坛于在米易县隆重举行。论坛进一步奠定了攀枝花市保护开发傈僳族文化的理论研究基础,为充分发挥傈僳族文化优勢,打造傈僳族乡村旅游业指明了方向。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以此为契机,新建傈僳族民俗文化陈列室,建设集美食、客栈、手工艺品为一体的傈僳风情园,大力宣传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索“康养+旅游”模式,增强傈僳族群众内生动力,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顺利脱贫摘帽。

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攀枝花市傈僳族语言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也遇到了瓶颈,存在开发挖掘程度低,无法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来全面带动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问题。已打造的傈僳族活动,规模小、内容单一;缺乏更具吸引力的文旅活动来留住游客;没有开发形成系列旅游产品,民族文化特色难以展现,品牌效益不明显。由此,寻求傈僳族语言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未来发展方向成为必然。

三、傈僳族语言资源和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新趋势

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傈僳族乡村来讲,走好语言民俗和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让语言资源和民俗文化在傈僳族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傈僳族乡村旅游业的打造离不开对傈僳族语言资源的整理、记录、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需要一边挖掘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一边用现代文明的包装手法将它传承下去。从现状来看,虽然傈僳语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但是傈僳语研究不够充分,傈僳语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就此,对攀枝花市傈僳族语言资源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开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开发傈僳族语言文字和民俗文化资源作为参与体验型旅游资源。以傈僳语为载体的民歌、戏曲、神话、传说等民俗文化体现了傈僳族独有的民族风情,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可将其打造为表演性艺术项目,如把傈僳族的神话、传说等打造为创意性实景演出,利用丰富的民歌资源打造原生态民歌表演、互动型民歌对唱项目。

第二,提供傈僳语体验服务。少数民族语言对其他民族的旅游者而言具有异域风情,在旅游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傈僳族语言词汇、民歌等,可增强旅游的趣味性、文化性。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可引导旅游者使用傈僳语,体验傈僳族语言文化。此外,建设傈僳族口语语音语料库,开发傈僳语数字化体验产品和平台。

第三,开发傈僳语语言文字的旅游衍生产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旅游中一道特殊的景观。可以开发以傈僳文字为内容创意的文具类、家用器具类纪念品、服饰、配饰和珠宝首饰。如以傈僳语符号为主题背景的明信片、贺卡、书签、台历、文件夹、鼠标垫、笔记本、签字笔、画板,带有傈僳文字图案、富有民族风情的花瓶、桌布、地毯、餐具、杯垫、文化衫、围巾、披肩、领带、雨伞、包袋等。

文化传承是民族振兴的重要使命。把傈僳族语言和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深入发掘其精粹,将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文化旅游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傈僳族的语言和民俗文化,创造经济价值,从促进傈僳语的使用和民俗文化的代际传承。活态地使用和传承将是傈僳族语言资源和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岩杰,李鹤. 文化共生视阈下傈僳语传承及反思——基于怒江鹿马登乡的调查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 2020,18(03):49-51.

[2] 韦丽. 傈僳语研究的背景、现状及趋势[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9,36(01):6-9,48.

基金项目:四川省攀枝花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攀枝花傈僳语口语语音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2019SYB017)

猜你喜欢
傈僳族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傈僳族 火草织布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少数民族音乐
傈僳人的阔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