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脱贫“内生动能” 山海相连“力拔穷根”

2020-12-15 06:59双艳珍
求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海区疫情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静海区对口帮扶的甘肃省镇原县是国务院挂牌督战的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升级加力助推镇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重、时间紧。一直以来,静海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尽锐出战,围绕组织保障、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输转、携手奔小康等方面与镇原县展开深化合作和密切交流,探索出一条具有静海特色的扶贫之路。到2020年11月,镇原县已经实现脱贫摘帽。日前,本刊记者就静海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创新成效专访了静海区委书记蔺雪峰。

记者:在决战收官的关键之年,我们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升级加力助推镇原县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两地抗疫脱贫“双战双赢”,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静海区采取了哪些措施落实挂牌督战工作责任,牢牢掌握脱贫攻坚主动权、制胜权?

蔺雪峰:疫情期间,静海区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和领导小组专题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任务,以强烈的使命担当、责任担当,肩负起帮助镇原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2020年以来,区级领导带队7批次赴镇原县对接工作、落实任务。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始终在思想上“绷紧弦”,行动上“拉满弓”,针对镇原县13个挂牌督战贫困村,我们建立了“1113”包联帮扶工作机制,11位区委常委和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亲自挂帅,分别带领静海的乡镇、村街、企业与镇原县1个挂牌督战贫困村结成包联帮扶对子,包调查研究、包制定方案、包推动落实,直到13个挂牌督战贫困村脱贫为止。静海包联镇原县挂牌督战贫困村工作机制成为甘肃省扶贫协作首例实践创新模式。

二是提供资金支持。我们克服自身财力困难压力,持续加大对镇原县资金帮扶力度,2020年落实各类财政帮扶资金5415.5万元,超额完成全年指标任务;落实社会动员资金1681.5万元,完成任务指标的近3倍,这为如期完成帮扶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携手共同抗疫。在疫情防控最吃劲时期,我们主动与镇原县交流疫情防控经验做法,协调支援防控资金180万元、口罩1.4万个、消毒液10余吨,投资援建了陇东地区唯一一家生产医用口罩的企业,助力镇原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同时也有力保障了静海、镇原两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双战双赢”。

记者:变“输血”为“造血”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静海区把产业扶贫作为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程,着力构建产销结合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成效显著。对此,静海区采取了哪些具体做法?

蔺雪峰: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一个地方要发展,就必须有产业的支撑。特别是镇原县有国务院挂牌督战的贾山村和12个省级挂牌督战村、85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要彻底根除贫困的“顽瘴痼疾”,首要任务就是要调整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解锁产业闭塞的“牢笼”,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我们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育地区支柱产业和壮大集体经济并驾齐驱,构建产销结合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让镇原县经济活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

一是拓展产业链条。充分利用镇原县畜牧养殖发达的基础优势,以最初落地的久鼎养殖合作社为基础,积极培育上游黑山羊繁种保育基地、饲草种植、肉兔养殖、畜牧盐等项目,向下游延伸发展新静原肉牛、肉羊和肉兔屠宰场项目,实现从繁育、养殖到屠宰的全产业链发展,使扶贫项目真正落得住、扎得深、发展好、管长远。

二是健全销售体系。以静海金仓公司为网络销售平台,以静海百业、海吉星等为市场销售平台,以13个贫困村爱心收购站为供应点,对镇原县杂粮、黄花菜、牛羊肉、兔肉等优质农产品实行线上、线下销售,畅通扶贫产品与静海乃至华北市场的供销渠道,推动“大市场”带动“大扶贫”,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镇原县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培育特色肉兔产业。以肉兔养殖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凭借肉兔产业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的优势,利用社会动员资金1300余万元扶持肉兔养殖产业,打造肉兔养殖合作社81个,肉兔养殖示范镇2个。目前,镇原肉兔存栏37.8万只,出栏商品兔61.5万只,带动915户3226人实现脱贫。其中贾山村肉兔养殖合作社肉兔存栏已经超过7500只,吸纳社员126人,可带动51户脱贫。2020年6月,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镇原县考察扶贫协作工作时指出,静海区帮扶镇原县探索走出了一条产业帮扶的新路子。

记者:2020年的消费扶贫可谓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产销和物流造成了很大障碍。静海区是如何克服疫情影响,加大消费扶贫工作力度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蔺雪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组织消费扶贫。消费扶贫是助力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是巩固脱贫成效的关键一招。2020年以来,静海区坚决克服疫情影响,咬定目标不放松,举全区之力开展消费扶贫工作。截至11月上旬,累计完成消费扶贫总额7086万元,其中我们对口帮扶的镇原县达2300万元。

一是组织收购滞销肉兔。疫情期间,镇原县肉兔严重滞销,我们积极组织企业大量收购,鼓励机关食堂积极采购,动员全体机关干部主动认购,累计采购镇原县肉兔达4万余只,采购金额达25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当地农户的滞销压力。

二是开展“以购代捐、精准扶贫”义买活动。全区107个单位、19000名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奉献爱心,累计购买扶贫产品534万元,全区机关食堂采购1981萬元,形成全区上下联动、全民共同参与的氛围。利用“直播带货”推介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农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是突出带贫成效。搭建前方采购和末端销售平台,畅通供销渠道,在镇原县设立13个“爱心收购站”的同时,在静海区设立消费扶贫展馆、扶贫超市、扶贫专区累计6个,切实将消费扶贫带来的收益资金精准落实到建档立卡户手中。

四是建立长效化扶贫机制。通过静海区的海吉星农产品“大市场”带动“大扶贫”,组织商户加大对受援地区产品的采购力度,扩大销售渠道,目前已通过海吉星等企业完成4451万元,实现从“帮扶输血”向“市场造血”的实质性转变。

记者: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期,静海与镇原跨越1300公里成功“牵手”,采取“点对点”的方式,帮助镇原县务工人员来静海就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蔺雪峰:2020年新春,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阻挡了镇原外出务工者的脚步。而静海启动低风险地区防控策略后的全面复工复产,也使企业产生了同样的焦虑。我们充分借助两地“零疫情”的优势,开展“同心战疫、让爱回家”行动,采取“点对点”服务机制,跨省接收镇原务工人员来静海就业。经过两地劳务部门精准对接,先后6批次从镇原输转448名工人来到静海区内的爱玛、信隆、富士达、美泰、银隆等企业务工。镇原务工人员到静海后,爱玛公司安排老员工“手把手”传授技能,特别开设一条镇原生产线,使镇原员工尽快适应新工作环境。目前,有的镇原员工已成为车间管理人员,月均收入达到了5000元至8000元左右。张新玲夫妇是2020年首批来到爱玛公司工作的镇原人,爱玛公司为他们安排独立的夫妻宿舍,现在夫妻两人在爱玛公司每月平均能拿到16000元的工资,带动家庭彻底摆脱贫困。新集乡吴塬村的张淑娟2019年大专护理专业毕业后,仅有的1300元月收入支撑全家8口人生活。在静海区的帮助下,张淑娟来到位于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内的康宁津园养老中心工作,如今月收入4000多元,实现了全家稳定脱贫。郭原乡白庄村的白发红,大学毕业后起初在新疆建筑工地打工,来到静海信隆公司工作后,担任备料员。6个月下来,白发红逐渐成长为部门岗位能手,被任命为代理组长,月收入达到6000多元,帮助家里翻新了老房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今后,静海将继续加强两地交流对接,发挥劳务协作机制作用,积极为镇原来静海务工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他们安心留下来、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记者:社会力量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为国家发展贡献企业力量、承担社会责任也成为社会各界的一致选择。静海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蔺雪峰: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我们要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东西部携手奔小康,就是要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凝心聚力拔穷根。2020年以来,静海区已经落实社会动员资金1681.5万元,动员静海的乡镇、部门、学校、医院、企业、社会组织,与镇原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350对,带动1516户5528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产业、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短板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动员社会组织结对帮扶贫困村全覆盖。2020年以来,动员静海乐器商会、王口炒货协会、用电协会、老区促进会、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与爱同行、海福祥养老院、鹏海养老院等13个社会组织结对帮扶贾山村等13个未脱贫村全覆盖。比如我们为马渠镇三合村修建了漫水桥一处,解决了村内370户、1500多人的出行问题;为新集镇吴塬村设立黄花菜扶贫车间,吸纳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为贾山村扶持建设了肉兔养殖合作社,现在肉兔存栏7500多只。

二是“万企帮万村”巩固精准扶贫成效。2020年结对企业从87家增加到91家,与镇原县的86个贫困村结对帮扶,进一步深化精准帮扶、丰富帮扶措施。比如,静海王口炒货协会的岳城食品有限公司结对帮扶临泾镇耿塬村,不仅为村里提供了帮扶资金,又为村里送去40亩的葵花籽和蚕豆种子并指导种植技术,试种成功后将与村内建立订单种植关系;还为殷家城乡李园子村扶持5万元扩建兔舍,助力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三是师生手拉手促思想互通。在2019年93所学校结对的基础上,新增建立21对幼儿学校手拉手结对,采取“微信联系、爱心捐赠、教学管理交流、骨干教师结对子、网上教研、同上一节课、互通一封信、共读一本书”等“八个一”的模式,开展互动交流。2020年7月份,我们组织开展了“手拉手、共成长”励志报告会,镇原县的师生代表为静海区的广大中小学生及家长朋友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现场由企业家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与镇原学生结成6对帮扶对子。

四是结对认亲送关爱到户。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与受援地区困难群众结对认亲,在原有党政干部结对认亲102对的基础上,2020年新增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及劳动模范等各界人士与30户特别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重点帮扶机制。比如家庭供养在读学生较多、家中有大病患者等家庭负担较重的,按照每月500元的标准给予为期一年的重点扶持。

记者: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静海如何将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汇聚起万众一心抓脱贫的强大动能?

蔺雪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的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实践证明,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了打贏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我们坚持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用党建这根针,穿好扶贫这根线。

一是建平台。按照静海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模式,额外筹措155万元,帮扶贾山村建成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提升党群服务中心的政治功能和组织能力,积极发挥其组织党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作用,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二是抓机制。发挥静海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势,建立党建合作机制,完善制度体系,引导方山乡推广开展党员“一句话承诺”活动,每个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诺,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同时,大力推广静海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经验做法,现在方山乡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0%,11月底可实现全覆盖。这些做法为夯实镇原县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参考。

三是作示范。所有静海援甘干部和专业人才严格履职尽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吃苦在前、干在前面,以自身良好示范带动镇原县干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时刻冲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为镇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人才保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

总之,通过精准帮扶,镇原县各项脱贫考核指标基本完成,正阔步迈向全面小康之路。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静海区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县“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两地资源优势,构建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常态长效的协同发展机制,与镇原人民一道共建现代化、共筑中国梦。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海区疫情
疫情中的“梦境”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黄瑜航??《年年有余》
船舶遇险报警通信设备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