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皮下注射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疗效比较

2020-12-15 10:48王婧媛何少光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酮体酮症胰岛素泵

王婧媛 何少光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1--01

糖尿病酮症属于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急性),经临床研究证实,该病由胰岛素缺乏(绝对或相对)引起,且起病较为隐匿,若预防和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导致其死亡[1]。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仍以胰岛素治疗为主,但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对临床疗效会产生直接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遵循治疗措施差异分组,择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内的80例糖尿病酮症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20例男,18例女,年龄52-79岁,平均(65.50±10.18)岁。观察组(42例):21例男,21例女,年龄53-79岁,平均(65.36±10.52)岁。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统计学不成立(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餐前15-30min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3次/d;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1次/d。注射治疗2周。

观察组:胰岛素泵皮下注射:使用前确保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充盈,取腹壁进行注射,常规消毒后针头刺入并固定,于口袋中置胰岛素泵,起始量设置为0.5-1.2 IU/(kg·d),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酮体转阴、血糖达标时间[2]。

1.3.2 两组各时间点血糖控制情况。

1.4 统计学

借SPSS 23.0统计学软件,建专用数据库对研究内统计学进行分析,涉及计量资料用随机设计“t”检验并处理,计数资料以“”检验并作出处理,以“P<0.05”视为研究存在统计学显著。

2 结果

2.1 酮体转阴、血糖达标时间

经治疗后观察组酮体转阴、血糖达标用时较短,数据相较,P<0.05。见表1。

3 讨论

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不理想,极易导致胰岛素缺乏,加重蛋白质等物质代谢紊乱的同时增加脂肪酸氧化,从而导致丙酮、乙酰等大量酮体产生,明显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则会诱发酮血症、尿酮症。胰岛素属于大分子蛋白质,是现阶段临床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用药后可直接参与糖代谢,促进糖摄取的同时对糖异生发挥抑制;经临床研究证实,对糖尿病酮症患者实施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对胰岛素内源性分泌进行保护[3]。

目前临床主要借助皮下注射的方式对糖尿病酮症患者实施胰岛素治疗。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属于常规模式,在此方式下,注射量较集中,但经治疗后患者机体血糖水平波动幅度较大,极易诱发低血糖等不良情况,因此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方式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缺陷。胰岛素泵是典型的胰岛素输注系统,由输液管、泵、小注射器组成,具备操作简单、剂量精准、自由调节等优势。经胰岛素泵治疗后,可有效减少胰岛素使用剂量,进而降低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几率。与此同时,借助胰岛素泵还可准确模拟人体正常的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以 24h泵入胰岛素(微量)可精准控制血糖,稳定机体血糖水平的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

此研究结果示:经治疗后观察组酮体转阴、血糖达标用时较短,各时间点血糖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证实了对糖尿病酮症患者实施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的价值。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酮症患者实施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注射次数、保障皮肤完整性的同时避免因反复注射而造成的血糖波动;故,值得推廣。

参考文献:

郭晨希,张士玉.胰岛素泵皮下注射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疗效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2020,48(2):228-229.

李晓艳.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对初发肥胖伴酮症2型糖尿病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2):72-73,104.

李佳.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对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机体代谢紊乱纠正效果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6):726-729.

刘小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与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5,(21):70-70,71.

猜你喜欢
酮体酮症胰岛素泵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26例抢救护理
有效固定胰岛素泵的管理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影响
尿酮体“±”或“+”代表啥
糖友腹痛不止?警惕酮症酸中毒
猪胴体检疫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述
妊娠合并酮体代谢异常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制度化管理在胰岛素泵使用中的优势
一例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使用中的突出问题及质量改进
奶牛酮病治疗及酮体与抗氧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