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效果分析

2020-12-15 10:48何莉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粒细胞淋巴细胞生化

何莉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1--02

病毒性肝炎属于临床医学上极为常见的肝脏疾病,主要是由肝炎病毒所导致的,传播途径较多,如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消化道传播等[1]。伴随疾病进展可严重损害肝功能,部分患者甚至会发生癌变,危及生命,因此,需及早进行准确诊断,并实施有效治疗,因而如何在病毒性肝炎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尤为重要,本文将研究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3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将其设置为观察组(观察组男病患数为13例,女病患数为17例,患者年龄集中在22-68岁区间,年龄均值为(40.82±6.79)岁。),同时选取该时段内前来体检的健康人员30例为对照组(男体检人员有14例,女體检人员有16例,体检人员的年龄集中在23-69岁区间,年龄均值为(42.79±7.11)岁。)。所有人员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检测两组人员的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检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应规定,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血常规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白球比例(A/G)等生化检验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两组中性粒细胞、PLT、WBC、淋巴细胞,以及ALT、TBIL、ABL、A/G的对比,均使用t完成检验。如果两组间的数据对比为P>0.05,则说明差异性不显著;反之,两组间的数据对比为P<0.05,即可判定为差异性显著。

2 结果

2.1 健康人员与病毒性肝炎患者相关数据对比情况如下:

WBC水平(7.31±1.71)x10^9/L比(5.11±1.41)x10^9/L,比较结果(t=7.628,p=0.001);PLT水平(174.87±62.89)x10^9/L比(107.31±57.59)x10^9/L,比较结果(t=5.723,p=0.001);淋巴细胞水平(29.89±5.72)%比(40.26±6.79)%,比较结果(t=8.612,p=0.001);中性粒细胞水平(68.12±6.47)%比(61.72±5.63)%,比较结果(t=2.623,p=0.006)。WBC、PLT、中性粒细胞水平三项指标均是病毒性肝炎患者较低,淋巴细胞水平则是病毒性肝炎患者偏高,差距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TBIL水平(14.31±5.59)μmol/L比(26.23±6.07)μmol/L,比较结果(t=7.176,p=0.001);ALT水平(30.23±17.76)U/L比(113.12±55.32)U/L,比较结果(t=10.623,p=0.001);A/G为(1.71±0.26)比(1.03±0.05),比较结果(t=17.176,p=0.001);ALB水平(48.61±5.13)g/L比(40.11±3.58)g/L,比较结果(t=10.229,p=0.001)。病毒性肝炎患者TBIL、ALT含量较健康人员偏高,A/G、ALB含量较健康人员偏低,差距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前,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该病的发生对于人们正常生活、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均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病毒性肝炎是由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2],目前我国是病毒性肝炎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与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息息相关。病毒性肝炎患者早期只会觉得腹部不适或食欲不振,如若没有及时发现,慢慢的就会演变成肝痛、肝硬化,还有很大几率恶化成肝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疾病发生与进展过程中,当肝脏受到一定损害,骨髓造血功能会最先表现出异常,机体血常规指标、生化检查指标常会发生改变,造血功能异常与白细胞计数改变存在直接关系,若造血功能发生异常,白细胞计数会不断减少,因此,白细胞计数可作为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的一项重要依据。同时病毒会严重侵蚀患者的骨髓细胞,对患者的肝细胞染色体造成严重损害,导致肝细胞染色体出现异常分化,肝硬化还会导致骨髓肝细胞不能正常进行增殖与分化。此外病毒性肝炎会导致患者脾功能出现明显亢进,这导致患者骨髓受到严重损害,导致患者血小板减少[3]。中性粒细胞是属于白细胞范围内,同时中性粒细胞也是一种机体免疫细胞。病毒性肝炎会导致患者中性粒细胞偏低,且淋巴细胞占比会偏高。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小板、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白球比例等指标的水平都与健康人员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可将上述因素作为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相关依据。本次研究数据也显示,与健康人员相比病毒性肝炎患者的WBC、PLT、中性粒细胞、A/G、ALB水平较低,淋巴细胞、TBIL、ALT含量较高,实验结果与相关报道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而言,其血常规指标、生化检验指标会发生较大改变,临床可将血常规、生化检验作为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依据,及早进行准确诊断并给予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颜丽容.病毒性肝炎诊断时行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1):1849-1850.

赵美阳.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6):35-36.

刘丽娜.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7):24-25.

猜你喜欢
粒细胞淋巴细胞生化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游戏《生化奇兵》 改编电影
万万没想到,你的身体也用84消毒液杀菌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仙人台醒梦亭
HIV感染者/病人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情况分析
基于Cell—SELEX的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析与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CD4+淋巴细胞测定和临床特点
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