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绿色防控技术与应用方法

2020-12-16 02:16曾婷婷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防控

曾婷婷,梁 刚,李 波

(1.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四川 广元 628000;2.四川省广元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 广元 628000;3.四川省广元市林业局,四川 广元 628000)

福寿螺(Ampullariagigas)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委员会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也将其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的“黑名单”,对我国的水稻和各种水生植物造成极大危害。目前,我国防控福寿螺主要采取施用农药的方法,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急需一种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

1 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性

1.1 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

福寿螺,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两栖动物,喜栖于缓流河川、沟渠、稻田、湖泊等处,适宜水温18~30℃,8℃以下冬眠,5℃以下会被冻死。但随着福寿螺适应性的增强,它的生存温度逐渐降低,危害范围向北移动。正常情况下,福寿螺可以存活2~6年,每年3~11月是福寿螺繁殖季节,一次受精可产卵近10次,每次产卵200~500粒,受精卵在空气中孵化需10~15d,一年可繁殖3代。福寿螺具有沿壁爬行特性,并喜欢将卵产在离水10~35cm高处,这种特性是福寿螺的主动行为,与所攀爬物品属性无关。

1.2 福寿螺的危害性

福寿螺1981年引入中国是作为高蛋白食用动物,后由于养殖过度、管理不善、盲目引入,造成中国南方大部分农田被入侵。福寿螺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水稻、茭白、莲藕等水生作物的侵食,在农田里,福寿螺啃食水稻等农作物的秧苗叶片和茎秆,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其次,福寿螺作为外来生物,侵占了本地的贝类、螺类、鱼类等生物的生存空间,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生态系统功能丧失,对本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除此之外,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重要中间宿主,该宿主会传播人类嗜酸粒细胞性脑膜炎,福寿螺的强适应性使其宿主的生存时空大大扩展,从而造成疾病的广泛传播[1]。

2 福寿螺主要防控技术

2.1 化学防控技术

65%螺消可溶粉剂杀螺速度快,效果好,但易于分散挥发,施用时容易造成施药人员中毒,并且该药对鱼类、青蛙等非靶体水生动物也有较强毒性,控制不严的情况下会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6%密达颗粒是农业部推广的药剂之一,但属于进口药,成本高昂。目前,化学技术是使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技术,但也存在成本高昂、污染、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等缺点[2]。

2.2 物理防控技术

福寿螺卵呈粉红色比较容易发现,在产卵高峰期,采用人工摘取,每天可消灭约15kg左右的福寿螺卵。通过扦插竹竿、木条和放置苹果、报纸引诱物等方式,诱集福寿螺卵和福寿螺,可以减少人工投入,降低成本。干旱对福寿螺具有一定的胁迫效应,通过降低水位,也可干死一部份福寿螺。冬季越冬的福寿螺喜欢在沟渠、田边等低洼处,通过整治沟田,清理淤泥,也可以有效控制越冬福寿螺数量。物理治理技术虽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但耗时耗力,成效却不尽人意。

2.3 生物防控技术

福寿螺的天敌包括中华鳖、红耳龟、鸭子、食蜗鸢、青蛙、鱼类、苦茶粕等,但红耳龟和食蜗鸢是外来生物,不宜引进[3]。中华鳖和鸭子在农业套养上运用比较广泛,可以达到农作物和水产品双收的效果。青蛙和鱼类也会食用部分福寿螺,对福寿螺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福寿螺的植物性天敌也不少,与福寿螺同源地的4种入侵植物,五爪金龙、马缨丹、胜红蓟和蟛蜞菊对福寿螺都有杀灭作用,其中五爪金龙的乙醇提取饱和水溶液对福寿螺的杀灭效果比6%密达颗粒效果更好,而且不会对其它生物造成影响,但要广泛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4]。茶粕是油茶枯饼的粉碎物,可作为有机肥料,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植物性药剂,其成本和效果与85%杀螺快可湿性粉剂相当,但污染性较小。生物治理技术具有成本低、持续性强、生态环保等优点,是福寿螺治理研究的前沿方向。

3 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

3.1 春季防控技术

春季是福寿螺繁殖的高峰期,福寿螺刚经过冬眠开始出来活动,此时防控的重点在于控制福寿螺卵和福寿螺的扩散。在靠近水边1m处扦插间距为1m的竹竿,竹竿顶端距离水面高度在30~50cm,每周对竹竿上的福寿螺卵清理1次[5]。水域的进出水口设置金属网,防止福寿螺扩散。这种方法既可以收集福寿螺,也可以阻止福寿螺交叉繁育。春季也是进行生物防控的关键时期。4月份左右,选择无外伤、无病、活动能力强,大小在250~400g的中华鳖,田放养30~40只/667m2,雌、雄鳖的比例为3∶1或全为雄性为宜,避免雄性为争夺雌性打斗受伤。田坎四周要开好水沟,便于甲鱼活动及高温季节返沟,同时,在田中间或田边留几块沟泥堆积的高地,堆土高度在田间最大水位时高出水面10cm以上,便于甲鱼栖息和晒背[6]。在湖泊、池塘等水较深的水域,放养适量鲤鱼、鲢鱼、鲫鱼和草鱼等福寿螺天敌,也能够有效抑制福寿螺数量。

3.2 夏季防控技术

夏季是福寿螺快速生长期,对食物需求旺盛,尤其喜欢吃带甜味的食物,也爱吃水中的动物腐肉,在田坎四周放一些如香蕉、木瓜、白菜、莴笋叶等引诱物可以收集福寿螺。夏季,香蒲、鸢尾、荷花等常见水生植物已长到1m高以上,福寿螺常将卵产在这些植物上。一般在早上和下午福寿螺较活跃的时期,可以组织人工摘卵。

3.3 秋季防控技术

秋季随着温度降低,福寿螺活动频率减少,产卵量减少,各种农作物开始收割。此时防控重点在于对中螺和成螺的控制,而幼螺和螺卵越冬成活率低。收割后,清理田边和水沟等低洼处淤泥,破坏福寿螺越冬场所,收集福寿螺,可以大大减少来年福寿螺数量[7]。

3.4 冬季防控技术

冬季福寿螺已藏到10~20cm深处冬眠,只有少数在浅表层,此时进行清理难度较大,可以适当使用药剂进行防控。茶粕是目前研究较多,且使用较为广泛的植物性杀螺药剂,具有易降解,无毒性残存,对人体无影响,使用安全等优点。茶粕、食盐和生石灰按照33∶1∶1比例混合,加入适量水浸泡一夜,施用22kg/667m2茶粕。茶粕毒性成分是茶皂素,若直接使用茶皂素,茶皂素、食盐和生石灰按照比例6∶1∶1加入适量水混合,施用4kg/667m2茶皂素。为降低茶粕对其它生物的影响,可只在田边、水边、沟渠等局部使用[8]。

4 结语

目前关于福寿螺防控技术研究很多,但单一技术的使用效果很差,并且会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在福寿螺治理上还需要综合各种技术,进行绿色防控。本文根据福寿螺活动习性,按照季节性特点,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制定防控技术,在实践中具有较好操作性,可以很好控制福寿螺数量。

猜你喜欢
防控
一例黄颡鱼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绿色防控示范演示助农增收
冲在疫情防控一线 积极担当作为
科学防控,从我做起
代表勇担当 防控显作为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以“疫”为镜 提高防控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