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县蚕区桑树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控

2020-12-16 13:13王永生范永慧
广西蚕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褐斑病桑园养蚕

王永生,范永慧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草坝661101)

元阳县当前主要蚕区为逢春岭乡和小新街乡,海拔1 400~1 600 m,平均气温18~22℃,年平均降水1 300~1 800 mm。其气候条件适宜养蚕,一般全年养3批,4月中下旬开始养春蚕,6月上旬养夏蚕,7月下旬养秋蚕,叶子有剩余情况下,也养晚秋蚕。2017年以来,受桑树褐斑病的影响,秋蚕饲养量占春蚕饲养量的1/3~1/2,其中还会出现由于褐斑病叶子腐败脱落用叶不足而倒蚕现象,有的蚕户直接只养春夏蚕,另外秋蚕饲喂了有病的桑叶,蚕茧质量明显下降。褐斑病的发生造成农户经济损失,打击了蚕户的养蚕信心,导致当地蚕桑产业逐年萎缩。本文通过概述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控,以期为当地蚕户防治桑树褐斑病提供参考。

1 桑树褐斑病的分布与危害

桑树褐斑病俗称烂叶病、烂斑病,是桑树叶部主要病害之一。山东、云南、浙江、广西、四川等蚕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来,桑树褐斑病在云南省大理州、楚雄州、曲靖、保山、蒙自等蚕区桑园发生严重[1-3]。云南省每年有50%以上桑园面积发生褐斑病[4],严重时株发病率达58.94%~100%[1]。2009、2010年保山施甸县桑褐斑病普遍暴发,危害面积多达1 333.3 hm2,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万元[5]。2011年保山因褐斑病发生减少养蚕量近万张,造成经济损失1 200万元[6]。王泽林等[7-8]证明褐斑病对桑叶产量以及病害叶养蚕对蚕种质量影响极大。元阳县蚕区桑园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 m以上的高山区,雨水集中,阴雨天多,日照不足,常遇低温多湿等恶劣自然条件,桑园多为缓坡和台地,主要以等高线种植,桑树行距难以按标准种植,桑树栽植期农户为不浪费土地,栽植密度大,且桑园两面或多面被大山所挡,通风效果差。经对该蚕区桑园调查发现,大面积发病的桑园地势低,多面被山所挡,靠近排水渠道、林边还有水田边。其次就是受雨水冲刷,土层流失严重的桑园,以及桑树栽植过密或套种玉米的桑园。桑树褐斑病的发生对该地区蚕业生产与发展影响很大,2014年全县桑园近400 hm2,7个乡镇25个村发展有蚕桑产业,截至2017年,全县桑园面积与蚕户减半,桑树褐斑病的发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2017年以来,受褐斑病影响,元阳县蚕区秋蚕饲养量只占春蚕饲养量的1/3~1/2。

2 桑树褐斑病的发病规律与症状

2.1 发病规律

桑树褐斑病属真菌病害。多数关于桑树褐斑病原的文章文献表述,桑树褐斑病原菌为桑隔格孢菌(Septogleum moriBri et Cav)。而目前国内外报道桑褐斑病的病原菌有桑粘格孢(Septogloeum moriBriosi et Cavara)和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2种真菌。桑粘隔孢和桑褐斑壳丰孢都属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黑盘孢科,但它们的产孢方式不同,壳丰孢属为全壁芽生环痕式产孢,而粘隔孢属为内壁芽生瓶梗式产孢[9]。引起云南蚕区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为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4,10]。传播途径:桑树褐斑病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盘在未腐烂的病叶上越冬,残叶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也能越冬,病原菌也可以菌丝状态在梢部病斑上越冬。来年春暖时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及昆虫传播至桑叶并从气孔入侵引起初次侵染,隔10 d左右开始出现病症,再过4~5 d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再次侵染,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在桑树生长的整个季节中发生多次再侵染,增加了发病桑园面积[11]。低温多湿有利于病菌繁殖,因此多雨年份及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靠近河流、池塘等多种环境的桑园发病较重[5]。元阳县蚕区地势低,通风差,靠近水沟的桑园发生该病害最严重。

2.2 发病病症

桑褐斑病是叶部病害,受病害叶片的正及两面都会有病斑,多先发生于芽叶后不断扩散到全株。感染初期呈褐色、水渍状、芝麻粒大小的斑点[12],此时期叶质变差,尚可养蚕。中期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的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或者病斑受到叶脉的局限而形成多角形及不规则形状[13],病斑轮廓明显,边缘较深为暗褐色,中央为淡褐色,其上环生白色或者微红色的分生孢子块。后期黑褐色分生孢子盘残留在叶片正反两面的病斑上,叶背叶脉变为褐紫色。天气干燥时,病斑中部开裂,病斑相连形成大斑,随后叶片焦枯而脱落。天气多湿时,病斑吸水膨胀、腐败穿孔后腐烂脱落[12]。元阳县蚕区桑叶病害主要以叶片焦枯脱落为主。

3 影响桑树褐斑病的发病因素

3.1 桑树品种

桑树品种不同,对褐斑病的抗性有差异,感病性也不同。冉瑞法[14]、储一宁等[15]对云南主要蚕区桑树品种褐斑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湖桑系列品种(如湖桑32号)、云桑2号最易感病,农桑8号、女桑抗病性较强。赵国仙[5]通过调查施甸县不同桑树品种对桑褐斑病的抗性差异发现,农桑8号对褐斑病抗性强,农桑12号抗性稍弱,湖桑32号最易感病[5]。柴建萍等[2]调查证明桑褐斑病对湖桑32号的危害重于农桑14号。谢道燕等[1]调查研究证明不同桑树品种在同一地区种植,桑树褐斑病的发生及危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元阳县蚕区所栽桑树品种为农桑12号,结合以上相关文献可以得出当地褐斑病发生与桑树品种有很大关系。

3.2 气候气象环境

病原孢子的形成、发芽、入侵再到扩散和传播都需要高温、多湿、日照少的气象条件。高温多湿特别是多湿、日照少是桑褐斑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10]。元阳蚕区地处东经 102°27′~103°13′,北纬 22°49′~23°19′之间,海拔1 400~1 600 m,平均气温18~22℃,年平均降水1 300~1 800 mm,6—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60%~70%。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无一平川,全为山地,海拔高低差异大,立体气候特征显著,年降雨量四季分配不均。春季气候晴天干燥,发病少,7月雨量最多,而且连续半个月多雾多雨不见阳光。雨水多,湿度大,日照不足,给桑褐斑病创造了良好的发病条件。谢道燕等[1]、柴建萍等[2]调查研究证明桑褐斑病的发生流行与海拔、季节气候、气象有很大的关系[1-2]。苏振国等[16]应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的结果显示,气候也是造成桑树褐斑病大量发病的主要因素。

3.3 桑园管理

桑园的水肥管理、气象条件、桑树栽培模式、剪伐方式、桑叶的采摘也是影响桑树褐斑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有调查结果表明,管理好的桑园发病率为23.25%,管理水平一般的为52.58%,管理水平差的为70.63%[17]。桑园的水分和养分是桑树生长的基础,如果管理不当,桑树长势差,抗逆性弱,容易发病。缺肥的桑园褐斑病发病重,尤其是土壤肥分易流失的山区梯田桑园发病情况重,偏施氮肥桑园发病也重[11]。储一宁等[15]多年调查发现,偏施化肥的桑园比施农家有机肥的桑园发病重。苏振国等[16]调查结果显示,栽培条件也是桑树褐斑病大量发生的主要因素。储一宁等[15]和胡思贵等[17]发现,夏伐能有效降低桑褐斑病的发病率。不同地方的多位研究者调查总结发现,桑树密植、成熟叶不及时采摘也是褐斑病发病的重要原因[18-22]。综合各研究人员观点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病原因:(1)桑园科学管理与病害防范意识淡薄,对危害程度认识不够,没有引起重视,等到发病时才采取药物防治。(2)桑树密植,不科学的间种,成熟叶采摘不及时,导致桑园透光、透风效果差。(3)对该病发病规律不清楚,不重视病枝、病叶的清除,导致病原菌的不断扩散[23]。元阳县蚕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决定了桑树伐条只能冬季进行,有蚕户也试验过夏伐,结果夏、秋蚕期没叶可用。通过调查发现,褐斑病发病严重的蚕户,蚕农多为少数民族的农户,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意识不强,忽视桑园管理的重要性,存在“桑树不管也能好”的侥幸心理。全年只在春季养蚕前施肥一次,用肥量少且单一,大多只施尿素,且不开施肥沟和施肥孔,直接撒于土层表面,土层养分受雨水冲刷而流失,施肥效果差。在统一病虫害联防时,相关农业部门对蚕农购买农药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条件下,蚕农也不情愿购买农药,买了药的农户也不按照标准浓度配比和间隔喷药甚至直到药物过期也没使用过一次。秋季最后一次用叶,直接采叶只剩桑树芽尖,有的蚕户连芽尖一起采摘。桑园在追求综合效益时,套种玉米高杆作物,桑园通风效果差。桑树落叶期,桑园多为褐斑病落叶,蚕户放任不管,不清除病叶,冬季桑园管理除了单一的伐条后,翻地、施肥,几乎不挖排水沟,且留条比标准偏多。桑园的粗放管理,导致桑树逐年衰弱,抗性降低,同时也给桑树褐斑病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了温床。

3.4 桑树褐斑病预测预报

浙江杭嘉湖蚕区多年经验是根据发病前降雨量和病斑起点期进行预测当年桑褐斑病是否流行。春分到谷雨的降雨量在25 mm以上时发病严重,在20 mm以下时,发病可能较轻。起点期在4月中下旬,桑叶片上有5~6个小病斑时,发病将会严重,及时用药防治。起点期如在5月中旬,每叶片上只有1~2个小病斑,发病轻,不必用药[10]。云南胡思贵等[17]的研究也证实了5—9月降水量增多,桑褐斑病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元阳县蚕区应在桑园受害严重的自然村成灾区域专设桑树褐斑病监测点,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长期有效的预测预报工作。根据症状与当地气象进行预报,当桑叶出现褐色、水渍状、芝麻粒大小的斑点时,表明褐斑病已开始发生,如遇雨季,应加强抽样调查,根据多年褐斑病的发病时间来看,对6月上旬开始的夏蚕影响小,7月下旬开始的秋蚕影响严重,而元阳县蚕区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7月雨量最多。6月开始监测,如果桑叶出现斑点,降雨量逐渐增多,病情将加重,应及时喷药。需注意的是此防治期处于夏蚕期,要合理规划养蚕期的用药时间。7月进入雨季盛期,气温较高,可能短期内蔓延暴发,是防治的重点时期,应及时多次喷药。8月雨量稍微减少,但是此时是病叶大量脱落时期,应将农药防治与清理病叶结合。建立起该蚕区长期有效的预测预报工作,可以适当调整全年养蚕布局,尽量避免蚕期与喷药防治期冲突,其次蚕户可以合理计划采叶时期,不要等到桑树褐斑病发病严重才大量采叶用叶。

4 桑树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桑树褐斑病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各地蚕桑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将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防控措施有机结合。

4.1 栽植抗病性桑树品种

因地制宜选栽抗病性桑树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增强桑园抗病力。胡思贵等[17]的研究认为,各品种发病率分别为:农桑8号为29.33%,盛东1号为34.72%,农桑12号为35.35%,云桑1号为38.44%,农桑14号为44.66%,女桑为45%,桐乡青为51.93%,育—71为153.75%,湖桑32号为70.71%,各地在栽种前宜选择发病率低的品种。

4.2 切断病原

根据褐斑病的发病规律可知,消灭越冬病原菌是防治桑树褐斑病最基本有效的手段。首先,养蚕期应及时将蚕沙运到离桑园远的地方集中堆肥发酵,使蚕沙中所携带的褐斑病病原菌失活以避免扩散到桑园,其次将多余的成熟叶片、桑树底部叶片及已经染病的叶片及时摘除,以防止病原蔓延[24]。冬季将所有叶子一起摘除,修剪病枝弱枝,收集枯枝、落叶、杂草集中烧毁,结合冬耕深翻土壤,清除控制病原,降低越冬病原基数。

4.3 科学管理,改善桑园环境

强化农业管理措施,改善桑园环境条件能有效降低桑树褐斑病的发生与蔓延。具体措施为:(1)采取合理的桑树密植与桑叶采摘,科学间种,改善桑园透光、透气性。(2)合理伐条,提早夏伐,提倡春伐和夏伐交替进行,伐条后用0.7%波尔多液对桑园消毒,能有效清除病原,降低发病率[23]。(3)加强肥培管理,按照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合理配比氮、磷、钾肥料,结合冬耕增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低洼多湿的桑园要及时开沟排水防涝,科学安全合理应用化学除草。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增强桑树长势,提高抗病力。

4.4 化学防治

目前蚕桑生产上对桑树褐斑病的防治主要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一般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防治[23]。桑行间喷洒农药防治应结合蚕区养蚕时间布局规划,防治关键阶段和防治最佳时期,统防统治进行。同时为了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在防治过程中交替使用不同农药。

每年蚕期结束,对桑园进行1次彻底的药剂防治,可喷施波美度为4~5°的石硫合剂或0.7%波尔多液。伐条后再喷施波美度为4~5°的石硫合剂或0.7%的波尔多液药液1次,减少越冬病原菌基数[6]。春季桑树发芽前,全面喷洒波美4~5°石硫合剂1~2次,以杀灭枝干上的病原菌。每批次养蚕前、养蚕后用消毒粉对养蚕环境及桑园全面消毒,杀灭蚕沙中所携带的褐斑病病原菌。

发病初期,用25%丙环唑乳油500~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 000~6 000倍液喷雾,每7~10 d一次,连续3~4次防治效果显著[12]。夏、秋蚕期是防治褐斑病的关键时期[6],所以在夏秋蚕开始前7 d左右和夏秋蚕上蔟后,统一对桑园喷药防治,当桑园10%~20%叶片上有2~3个芝麻粒大小的病斑时,这也是最佳防治时期,喷洒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9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每隔7~10 d一次[12]。养蚕期喷洒的农药要求见效快、残留期短、防治效果好,防止药物残留引起的蚕中毒,所以目前生产上主要使用的农药还是50%多菌灵1 000~1 500倍稀释药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500倍稀释药液,间隔15~20 d重复喷一次[25]。

5 小结

目前,元阳县蚕区对桑树褐斑病的防控主要以到了发病严重时才使用农药(甲基托布津与多菌灵)防治为主,联防不彻底,用药量与施药次数随意性大,桑园管理粗放导致褐斑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针对该蚕区防控中存在不足的地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长期有效的桑树褐斑病预测预报工作,总结出当地桑树褐斑病发病规律。(2)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教育,上门辅导并给蚕户发放图文并茂的病害手册,加深对病害与其危害的认识,增强蚕户的防病意识。(3)确定好合理用药量与施药次数及养蚕期的安全用药,做好蚕户思想工作按照相关部门标准进行统一农药喷施,常年使用的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与25%丙环唑或10%苯醚甲环唑等药剂交替使用。(4)增强桑园管理,病株桑树可嫁接或补植农桑8号。沟施与穴施方式进行施肥,氮磷钾配比为6∶3∶4,连续阴雨天气可喷施尿素、光合生长素等叶面肥,提高桑叶质量;取消套种玉米模式,冬伐标准留条,挖掉过密桑株,合理及时采叶,改善桑园通风透气环境。病叶脱落,及时清除,防止病原扩散。

已有研究资料表明,连续使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容易诱发病菌产生抗药性,并且关于桑树褐斑病的抗病育种工作进展缓慢,对桑褐斑病抗病基理的挖掘很少[23]。获得安全生物农药和抗性桑树品种仍是今后研究防治桑褐斑病的主要方向。

猜你喜欢
褐斑病桑园养蚕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养蚕不易
2020年苹果褐斑病严重发病的原因与防控建议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宁南全年5批次养蚕模式分析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其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