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园林植物规划配置研究

2020-12-16 13:51赵扬辉陈永毕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节水型园林植物园林工程

赵扬辉,陈永毕

(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引发了一系列资源短缺问题。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积持续增加。植物作为园林绿化的基础材料,每年耗费大量的水资源,而当前园林植物配置较少考虑植物配置中景观性与节水性的协调。如何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包括节水、节能、节材等),进一步实现植物配置的景观效果又实现节水共存[1]。因此,加快建设节水型园林,探讨植物配置相关技术和方法,既是生态、社会需求也是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 园林植物配置发展现状

我国园林工程建设及植物规划配置,大多是以自然为基础,结合不同阶段的审美理念,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园林植物规划配置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植物种类、观赏特性,结合地方环境特点等因素并融入美学理念,进一步科学合理的配置园林植物,从而实现植物配置、建筑和道路等协调统一,达到美化城市,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2]。

2 节水型园林建设现存的问题

2.1 植物配置不合理

目前,节水型园林绿化建设中,植物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水量。多数园林工作者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往往过度重视配置的景观效果而轻视植物的生态习性,极大的影响了植物配置后的成活率、生态效益,也影响着植物配置的观赏质量。

2.2 水景规划不合理

现阶段,水景规划不合理会导致水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在节水型园林工程中,人工水景和城市自然水两者不是同一供水体系,而是相互独立。人工水景大多应用的是自来水系统,利用人工机械设备完成引水的,通过地下水道排放,并未将其回收再利用,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此外,在节水型园林工程建设中,由于水渠底部与水渠两侧大多使用的是质地硬的铺砖,导致无法存续水,水质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威胁到园林植物的生存与发展。然而,要充分的发挥出人工水景的功能,就需频繁换水,势必就增加了额外用水量。

2.3 园林灌溉规划不足

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部分园林植物灌溉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浇灌方式,无法达到建设节约型园林目的。而园林工程建设资金非常有限,可用于灌溉的资金并不多,加上对新型现代灌溉技术的不重视、不应用,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加重,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状态。

3 节水型园林植物配置方式探讨

3.1 节水型园林植物种类选择

节水型园林植物的配置是否合理,植物种类的选择至关重要,同时要对植物合理的科学配置,进一步提升节水型园林植物配置的景观效果。

3.1.1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对园林植物进行配置时,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来选择应用植物。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是经过自然选择及演替后,其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与地方自然条件具有高度适应性,具有更好的耐受性、抗逆性和适应性,训化成功率高、养护成本低,且苗木具有易获取、易管理、易栽植等特点。因此,在园林景观植物规划配置中,应首先考虑观赏价值高的乡土植物进行园林配置。

3.1.2 选择耐旱树种

在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的同时,优先选择应用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观赏价值高的植物,使得园林植物配置既达到节约用水目的,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乔木类:黄栌、榆叶梅、金银木等。藤本类有:扶芳藤、爬山虎、紫藤等,草本类:沿阶草、狗牙根等。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耐旱植物,能够在营造独特景观的同时,又能节省大量的水资源,达到节水目的。

3.2 优化园林植物配置

在节水型园林工程建设中,优化配置园林植物配置至关重要。园林植物配置效果,会给园林工程建设质量和功能的发挥造成极大的影响。在配置园林植物的时候,要确保其科学性、艺术性及合理性,以便于营造更加独特、优美的景观效果,提升节水型园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3.2.1 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生态园林

在城市及自然发展中,节水型园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节水型园林的建设与生态需求、社会需求息息相关,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在配置园林植物的过程中要不仅要遵循植物的生态习性以及生境条件要求,同时也要兼顾美学原则,科学规划配置各类植物,建设成多种植物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3]。

3.2.2 大量应用耐旱植物

将耐旱植物应用于节水型园林建设中,节水效果明显。耐旱植物种类较多,包括旱生植物、中生植物以及培育成的耐旱园艺品种。这些植物能够在营造独特景观的同时,达到良好的节水目的。如怪柳属植物花期多、较长,且花色丰富,当前被广泛应用于荒漠及半荒漠地区节水型园林植物配置中。

3.2.3 合理配置园林植物

节水型园林植物配置,应以多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导,重视生态效益和绿量。研究表明,乔木和灌木的复层结构植被耗水量较低,节水能力和生态效益明显高于单层植被。10㎡的树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约等于50㎡草坪的效益。基于此,在配置节水型园林植物,要坚持以乔木为主体,推广应用乔、灌、草结合的多层结构,提升节水型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和景观配置效果。

3.3 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

在灌溉园林植物的过程中,须重视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科学合理的设计灌溉系统,充分利用水资源,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雨水的收集与应用,从而达到良好的灌溉效果以及对雨水的利用。然而,目前国内节约型园林灌溉系统较为落后,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需通过应用多种灌溉技术,提升节能效果。

(1)喷灌技术。传统浇灌模式不仅会影响水的浪费,同时也会给人行道和车行道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威胁到周边的环境。园林植物应用喷灌技术,结合土壤、气候、地形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科学合理的进行喷灌,避免了漫灌而导致的水姿源浪费。研究表明,喷灌和传统灌溉技术相比较而言,能够节水近40%左右,同时又能节省劳动力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相当一些灌木、草坪以及花卉等园林植物,应用喷灌技术植物生长良好且节水显效果显著[4]。

(2)滴灌技术。滴灌技术相比喷灌技术节水效果更佳,能够节水40~50%左右。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园林应用滴灌技术,需要建设大量管道系统,其投资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相对较大。当前,城市行道树、花卉栽培等应用滴灌技术较为广泛。

(3)地下灌溉技术。地下灌溉属于微灌技术,具有灌溉精准、效率高,后期效果好,但其灌溉技术要求相对也较高。应用滴灌技术,能够将水分直供植物的根部,做到精准灌溉,相比滴灌技术节水效果更优,并且还能够抑制杂草的生长。地下灌溉技术可借助城市自然水、河流、湖泊自然水等一系列的常规水源,即可实现地下灌溉,发展前景广阔。不仅如此,城市在发展建设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将污水进行回收,再利用地下灌溉技术即可实现对园林植物的灌溉,既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又节约了水资源[5]。因此,在节水型园林建设中,不同灌溉技术的应用其节水程度不一,需更具地理环境特征、资金状况等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灌溉技术。

3.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

节水型园林工程建设及植物规划配置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从业人员的支撑,其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节水意识,是影响节水型园林工程建设效果的重要因素[6]。当前由于部分设计人员不了解植物习性,倾向于一些耗水量较大的景观设计,对于植物的配置不合理,后期养护管理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要重视起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其节水意识,充分意识到节水型园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使得节水观念深入人心,提升节水型园林工程建设及植物规划配置工作成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建对美化城市,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国内水资源短缺背景下,建设节水型园林绿地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建设节水型园林绿地是要实现水资源高效、多元化利用,更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的景观和生态效益。因此,在节水型园林工程建设中,需重点做好园林植物配置工作,落实上述几项对策,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实现效益最大化,努力推进节水型园林绿地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节水型园林植物园林工程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物元可拓分析法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研究
银杏“搭桥”复壮技术在园林工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园林工程中的小品施工技术探讨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浅析颐和园园林植物景观的变迁与发展
园林工程Ⅱ个股表现
浅谈园林植物的作用及规划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