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特色民俗旅游模式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启示

2020-12-16 14:21蒋子涵周加宜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营销界 2020年29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家村特色

蒋子涵 周加宜(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是各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同时,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乡村扶贫及转型发展这一现实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的袁家村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典范,它凭借自身独特的经营模式,不仅实现了乡村振兴,而且带领村民及周边地区脱贫致富,成功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农村的道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但是袁家村模式并没有取得广泛的成功,这引发大家的质疑。本文通过对特色民俗旅游模式的分析,诠释出该模式促进乡村经济运行的核心构成,并结合各地建设的实践经验,向在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彷徨”的地区提出宝贵的建议,为“袁家村模式”正名。

■ 袁家村现状和发展的先天条件

礼泉县袁家村坐落于陕西关中平原,距东南方向的西安约60公里。袁家村以旅游为主导产业全面引领乡村经济发展,2017年共接待游客超500 万次,旅游总收入高达3.8 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8.3 万元,近两年又有进一步的提升。一个原住村民不足300 人的村庄,集体财富却超过20 亿元(含外来资本)。这足以窥视袁家村背后特色旅游模式强大的经济效益。在获得国家4A 级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众多荣誉称号后,袁家村名彻西北,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建设的模范。

2007 年,袁家村只是关中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普通村庄,先天条件并不丰沃。在农业资源方面,它既没有东北黑土地培育的优质谷物,也没有闽南温润气候滋润的经济作物(茶);在旅游资源方面,它不能像安徽金寨县凭借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不能像黄山市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独步天下。唯一的先天资源就是西北方的历史遗迹:唐太宗昭陵、公主墓等。可是作为古迹中最难以开发的陵墓园地,即使作为旅游景点也缺乏吸引力,同时还伴随巨大投入成本,所以袁家村并不适合就地开发旅游经济。可以说,袁家村先天资源并不显著,但交通状况十分便利,距离西安、咸阳都在一小时内的车程,这为特色民俗旅游创造了条件。

■ 特色民俗旅游模式的构成

没有先天优势的袁家村要走旅游模式只能别出心裁,打造特色民俗旅游模式是一个伟大的构想,勤劳的袁家村村民让构想变作了现实。

(一)乡俗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吸引游客的关键

特色民俗旅游模式最亮点的地方在于对消费者的吸引,而吸引力的核心是民俗文化营造的传统古朴的氛围。城市人群的压力随时代发展越来越大,他们渴望在闲暇时光回归乡村,乡土人情无疑能舒缓身心,于是便捷的交通使大城市为袁家村提供了稳定的客流。袁家村的乡俗不是单纯的建筑、曲乐、技艺、手法的简单罗列,更是富有层次的整体风情。原始街市、宗庙祠堂、古茶楼、布坊、面坊等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构成了浑然一体的古建筑群[1];在关中大地吼几嗓秦腔,看几场生动的皮影戏,观摩手艺人的年画,品味长嘴铜壶的茯茶……袁家村营造的乡俗氛围引人留恋,极大地愉悦游客的身心,为乡村宣传推广和口碑的塑造贡献了强大的力量,也为产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大的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撑

乡村经济的建设必须依托强大的产业作为支撑。大多数的旅游经济收入是通过景区门票和其他相关服务实现的。袁家村特色民俗旅游模式打破拘束,实行无门票游览,把旅游业务的主收入定格在相应增值服务,形成了以餐饮业、加工业(食品加工和工艺品制作)、娱乐业为主导产业,其他服务为辅助的经济发展格局。餐饮业是特色民俗旅游模式的“特色”所在,餐饮多以农家小吃的形态呈现在游客面前,简单朴素却又美味可口,秉持着薄利多销的原则袁家村著名的“小吃街”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餐饮业的经营水准很高,食材选择、烹饪技法的苛求塑造了小吃最原始的农家味道,将游客的味蕾牢牢锁住,成为继民俗文化后又一吸引点。加工业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餐饮业的热度,袁家村豆腐、辣子、酸奶、柿饼等这些供不应求特色食品促进了加工业的繁荣,同时一些手工艺品也备受游客的青睐,这使得加工行业在袁家村的经济模式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袁家村的特色民俗旅游模式解决了3000 多农民直接就业的问题,间接带动周边就业人员近万人,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酒吧、游乐园、民宿等设施也满足了年轻人的多样化需求。

袁家村在长期实践的摸爬滚打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服务业的兴盛带动着加工业的发展,也促进农业种植的进步。这种产业融合体系是特色民俗旅游模式独有的创新,打破了产业经济发展固有规律,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观念,用需求的扩大给供给侧增添了动力,这难道不是推动供给侧改革有效的措施吗?产业经济形成了规模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强了农村品牌建设,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2]。

(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是经济增长不竭的动力

建设之初,袁家村就确定了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集体经济在20 世纪受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强烈冲击,如何激发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成为一大难题。在村支部的带领下,村集体资源被盘活变为资产,按比例直接分配对应到每户村民可记名、可量化、可分配的股权,在日后发展大家又按投入资产比例参与合作社的建设中[3]。这充分调动了村民劳动积极性,也为集体经济的建设扫清了障碍,这种股份制集体经济的观念在当时可以堪称又一大“奇想”。

现在袁家村仍处在转型发展中,不单单在局限于村内经营,而是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迅速向外拓展,探索“进城出省”多业态融合发展。袁家村将小吃搬入了大城市,截至2019 年袁家村已经在西安、咸阳等地开设超过15 家关中印象体验店并且将“袁家村”品牌农副产品推销到全国,继续扩大农村集体经济,带领更多农民生财致富[4]。

■ 特色民俗旅游模式的实践

袁家村的成功引来了全国模仿袁家村“特色民俗旅游模式”的热潮,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同在礼泉县投资超过5 亿的东皇小镇开业仅一年,小镇商铺几乎全部关门,鲜有人烟;投资3.5亿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也空荡凋破,毫无生机。种种失败让大家开始怀疑:特色民俗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道路能不能成功?其实袁家村也是靠“模仿”走向今日的辉煌,曾经村支部到全国考察,将各地特色交融在袁家村建设中:小吃街模仿西安回民街,凉亭模仿成都锦里,古城墙模仿平遥,到处都有全国各地的影子。然而,袁家村特色模式的“吸引住”“留下来”“走出去”三部曲很多模仿者第一步都没有实现。

山西运城的岚山根是特色乡村模式实践的成功者,从2018年至今仍然火爆,它是在袁家村的战略品牌项目——岚山根·运城印象。在袁家村旅游的帮助下,岚山根很快确定发展方向,从小山村蜕变为民俗景区,集体经济模式和产业经济发展快速带动当地乡村振兴,实现经济大突破。这告诉我们:特色民俗旅游模式可以成功。

■ 结语

通过对袁家村特色民俗旅游模式的分析,我们充分了解袁家村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依靠民俗文化吸引消费者,用主导产业驱动经济增长,秉持创新观念走向全国。乡村转型发展不单靠模仿就可以实现振兴,更多失败者盲从跟风,没有审视自身的发展条件,先天资源不能得以利用。即使投入了巨大的建设成本,没有抓住特色民俗旅游模式的核心的经营也不会长久。

处于发展转型的乡村应该确立自身的定位,因地制宜发挥特长,借鉴其他类似地区建设经验,团结各方力量,争取经济的转型升级。符合民俗旅游发展条件的可以像山西岚山根与袁家村达成合作,同时注意避免同质化的侵蚀,将乡村民俗旅游的独特魅力带到全国,将乡村经济建设新模式推向新的高度,引领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家村特色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特色种植促增收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那片盛开的“金银花”——从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看“带头人”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