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分析

2020-12-16 03:00王江涛杨潇潇武盼锋
写真地理 2020年38期
关键词:预警系统降雨灾害

王江涛 杨潇潇 武盼锋

摘 要: 文章对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背景进行了介绍,以此阐明GIS在地质灾害监测领域中应用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活动以及自然降雨五个角度入手,对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分析要素进行了研究;在明确分析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系统逻辑与系统架构两个部分,分析了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 GIS;地质灾害;强降雨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8.013

引言: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在我国就有多发、广发的特点,严重威胁和影响着社会稳定运行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我们有必要以GIS为基础,对地质灾害检测预警系统的构建应用展开探究讨论,以寻找出预测地质灾害、防范地质灾害的可行路径,将灾害的威胁性、影响性控制在最低水平。

1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背景

据权威部门发布的《2018年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及2019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报告显示,仅在2018年这一年之内,我国境内记录在案的地质灾害事件就多达2966起,涉及伤亡近200人,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14.7亿元人民币,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在此背景下,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科学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结合既往的经验记录与学界研究来看,绝大部分地质灾害是逐渐发生、有迹可循的。例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出现,几乎都与当地强降雨的恶劣天气有关。所以,在掌握目标地区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信息的同时,对降雨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发生几率和涉及范围做出判断,并及时制定出有效的应急预案,将灾害影响下的人员伤亡、财物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从目前来看,将GIS作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基础,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GIS即“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缩写,意为“地理信息系统”,是我国地学研究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发展至今,GIS已能满足地球表层空间中各类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存储、管理、显示等技术需求,从而为人们提供出综合化、高水准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支持。

2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设计

2.1 系统要素

第一,地形地貌。结合我国地质灾害的相关历史经验来看,地形地貌是关联灾害发生、决定灾害规模的最主要因素。细分下来,地形地貌应包含地面坡度、地面高程两个部分。资料显示,我国有4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于地面坡度20°至25°的区域,3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于地面坡度35°至50°的区域,其余坡度的灾害较少发生。所以,在构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时,应将20°至25°、35°至50°两个坡度区间排在较高等级;在地理学视域下,可按高程将地理区域分为低丘陵区、丘陵区、低山区、低中山区以及中山区。其中,地质灾害大多发生于丘陵区与低山区,其高程分别为50米至100米、500米至1000米。究其原因,主要与人为施工活动多发于这两类区域有关。

第二,地层岩性。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主要包括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等。其中,灾害率最高的地层岩性为变质岩,其次为侵入岩,沉积岩与地质灾害的关联度最小。

第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又一基本条件。通常情况下,当地质构造受到破坏,出现风化、破碎、溶蚀等现象时,其结构稳定性将大打折扣,进而引发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2]。

第四,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对地质灾害影响最为直接的外部因素,当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强度过大时,施工区域内的地质条件将遭到严重破坏,继而出现土体沉降、岩体失稳、地下空洞、水土流失等问题,埋下相应的地质灾害风险。从目前来看,在众多人类工程活动中,矿业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最强。

第五,自然降雨。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土壤、岩石会被雨水的地表径流与浇灌冲刷所影响。此时,一旦降雨地区的表土层厚度较浅,缺乏良好的稳定性,将很可能会发生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2.2 系统逻辑

在明确上述要素之后,可基于GIS制定出地质灾害检测预警系统应用的逻辑流程,由始至终为:(1)收集地质灾害各类诱因的信息数据资料;(2)基于GIS建立地质灾害信息库;(3)分析各类诱因与地质灾害的影响关系;(4)分析自然降雨的灾害临界值,评价其他诱因的危险性等级;(5)确定降雨与其他诱因的评价模型;(6)形成气象综合图与地质灾害敏感性分区图;(7)结合降雨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动态的气象预测。结合其他诱因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相对固定的空间预测;(8)综合气象、空间两方面预测结果,建立地质灾害预测模型。

2.3 系统架构

为了实现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功能的最大化发挥,其系统架构设计应包含数据采集、信息查询、预警分析以及預警分布四个主要模块部分。其中,数据采集模块应以GIS为核心,从而为空间预测夯实信息条件。在此基础上,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系统网络建立通信连接,以此实现降雨信息的动态获取与实时校正;信息查询模块应保证地质灾害相关信息查询的准确、明细,具体可查询内容应包括目标灾害点的灾害情况、既往灾害记录、系统编号、地理方位、灾害类型等;预测分析模块则应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逻辑为基础,并做好各类要素的权重配置与综合运算。设计实践中,应适当提高降雨量的影响比重。在此基础上,还需基于特定原则对分析结果进行级别划分,以明确灾害的发生几率、影响规模、危害程度;预警分布模块应具备文字、数据、图表等多种显示形式的生成能力,并配备出内部预警、公共预警两种机制,以满足不同灾害情况下的系统应用与信息发布需求。

结论:总而言之,历史经验表明,地质灾害并未突然发生的,而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将GIS作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基础,可帮助相关人员获取到、分析好大量有价值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从而在降雨信息的联合运用下,对目标区域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影响规模、严重程度进行科学预测,为后续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蒙柱业.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在地质灾害防治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0,37(10):126-127.

[2] 刘浩,任荣,李瑞宁.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研究[J].地质论评,2020,66(S1):175-176.

猜你喜欢
预警系统降雨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民用飞机机载跑道入侵预警系统仿真验证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一种基于CNN迁移学习的井下烟、火智能感知预警系统
基于ZigBee与GPRS的输电杆塔倾斜监测预警系统
桥、隧安全防范声光预警系统
沧州市2016年“7.19~7.22”与“8.24~8.25”降雨对比研究
红黏土降雨入渗的定量分析
南方降雨不断主因厄尔尼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