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能力的构建

2020-12-17 01:30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顾秋洁
数学大世界 2020年15期
关键词:对数纽扣米粒

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 顾秋洁

小学生对数的理解与感知是抽象的,帮助学生建立对数的概念,明晰数的实际含义,提升学生数感意识,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条件。数感如何建立?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

一、设置数学情境,引领学生认识数的概念

在数学课标中,对数感的解释为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是抽象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发展,要从认识数的概念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从具体真实、趣味的数学活动中观察、操作、感知、解决数学问题,逐步建立数感。如在《大数的认识》中,我们给出一个数“10000”,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对这个数有何感想?很多学生觉得这个数很大。但如果我们将之与生活中的米拉相结合,布置数米粒活动,让学生与爸爸妈妈一起去数,去体验“10000”粒大米是多少。有学生按照常规方法,在桌子上与父母一起数米粒,数了好久才数到了1000。妈妈说可以向她借“1000”粒,需要借几个?学生向妈妈借了9 个“1000”粒,最后合起来是“10000”粒。有学生和爸爸数米粒,先用小棒5 粒5粒地数,数了“100”粒,装入小盒子,再数了“100”粒,装入盒子后正好装满。原来,一个盒子的大米大约有200 粒,爸爸让学生用盒子来盛米,盛一次大约是200 粒,最后,我们盛了50 次,大约是10000 粒。从学生不同的数米粒活动中,学生认识到“10000”这个数很大。通过学生的动手体验,我们在黑板上列出数位,让学生观察“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顺序,如何去表示“10000”?学生观察后,很快想到在“万位”上写“1”,即代表“10000”这个数。通过数学情境活动与体验,学生能够感受到数的概念,为深化数感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依托多维表达,探析数的本质

数感能力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对于数,本身是抽象的。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多个视角引领学生去认识数、去理解数、去表示数,增强对数的本质理解。如在学习“认识6 和7”时,我们引入古代结绳记事的情境图。从中让学生观察,有哪些发现?有哪些数学问题?有学生认为,古人在打鱼后,用一个结代表一条鱼;对于7 条鱼,就需要打7 个结。对于“7”,可以是从“1”数到“7”的过程,也可以表示总数为“7”个。关于“7”,同学们还能想到什么?有学生想到了“一周有7 天”;有学生想到了“7 天”比“6天”多1 天。我们将“1”到“10”个数排列出来,让学生观察“7”的位置。“7”位于“6”与“8”之间。然后,提问学生:“7”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或者说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7”?有学生提出“2+5=7”,有学生提出“3+4=7”,有学生提出“6+1=7”,还有学生提出“1+2+4=7”“2+2+3=7”“1+1+5=7”等。由此看来,对于“7”,可以有很多种算式来表示,但它们的意义一样吗?有学生觉得“意义一样”,都是表示“7”个;有学生认为“意义不一样”,但又说不出理由。结合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想法暂时不做评价,教师从上述讨论中,让学生思考:“关于7,有何认识?”学生纷纷回答“7”可以用算式来表示。由此,我们从具体的一个“7”,让学生逐渐认识“7”的构成部分,从多种不同的表示“7”的方法中,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加深了对“7”的深刻理解。

三、关注师生对话与倾听,增进学生数感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交流、生生互动是丰富课堂活动的有效手段。对话与倾听是常见的教学行为。通过对话,强化对学生认知的引导,借助于问题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意识;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灵活变换教法来提升课堂成效。教师要善用对话与倾听,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数感能力的养成。在学习“十几减5、4、3、2”时,我们以“11-3”为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计算、感知,来促进数感的形成。对于“11-3”,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有学生得出“11-3=9”。接着提问该学生是如何得到“9”的,学生表示,“11”“10”“9”,往回数正好第三个是“9”。原来,学生是根据退位顺序来数数,得到“9”,但在“往回数”时,却将“11”包含进去,导致答案错误。为此,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摆出11 个纽扣,然后根据“11-3”这个算式,用纽扣来形象地展示减法过程。先摆出“11”个纽扣,放在左边,然后根据减去“3”个,需要从左边的“11”里,拿出“3”个纽扣放在右边,再观察左边的纽扣剩下几个。得到的结果是“8”个。由此,我们再让算错的学生去观察这个减法过程,当“11”个纽扣,拿走一个时,剩下是“10”个,再拿走一个时,剩下是“9”个,再拿走一个时,剩下是“8”个。学生通过亲历观察,认识到刚才“往回数”时出现了错误。教师通过对话与倾听,让学生能够很快纠正错误的数感,促进正确数感的发展。

四、依托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灵活运用

在数学里,解决问题是最常见的题型。学生数感的发展,要从数学问题中,有意识地渗透数量关系,让学生辨析、解决数量关系,选择恰当的算法来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们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有21 个人要过河,每条船可以坐5人,需要几条船?很多学生进行计算,得出“21÷5=4……1”,于是就认为“需要4 条船”。学生的解法是正确的,但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我们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再通过小船图形,将人的个数标注上去,然后让学生想一想,4 条船够吗?有学生发现,4 条船不够,因为还有一个人没有坐船。有学生补充道,应该再加一条船,不然剩下的人过不了河。我们再对照算式,这个算式有错吗?学生观察后,确认是没有错的。但为什么结果不正确呢?由此,我们展开讨论,对于除法的商,“4”表示4 条船,“1”表示“余数”,如果只有4 条船,将有一个人被剩下,而剩下的人也要坐船过河,所以需要再加一条船,构成“5”条船。通过具体的问题解决,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概念,增强了学生数感运用的灵活性。

猜你喜欢
对数纽扣米粒
圈一圈 数一数
小纽扣大变身
明晰底数间的区别,比较对数式的大小
比较底数不同的两个对数式大小的方法
活用对数换底公式及推论
神奇的对数换底公式
玩转纽扣
米粒很怕黑
飞行服为什么没有纽扣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