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情境下的适性教育探索

2020-12-17 13:43李优治朱佳娴
中小学校长 2020年9期
关键词:适性特长导师

□李优治 朱佳娴

疫情是一块“试金石”,对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在疫情面前被放大。我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也知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为学生提供适性教育,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我们对适性教育作出阐述,即“尊重差异,因性育人,多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本化探索。

一、落实个性化德育与生涯规划教育,培养有担当的中学生

师长,就是老师和父母长辈。在校尊重老师,在家孝顺父母,是学生品行良好的基本要求。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施以个性化的德育。

学生尊重教师,就是尊重教师的劳动,虚心听取教师的教诲,礼貌对待教师,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等。让学生眼中有教师,教师眼中首先得有学生。学校努力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民主氛围,教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促进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鄞州实验中学自2007 年建校以来即实行德育导师制。由任课教师担任班级的德育导师,一个班级一名首席导师、两名德育导师。学生初中三年的学习,他的身边总有一个导师时刻关注着他的发展。导师承担着受导学生的心理疏导者、思想引领者、行为纠正者、生活帮助者、学习辅导者等多重角色。走进学生内心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特别是对于个别特殊学生,导师更要以宽阔的胸怀,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线上教学期间,每个导师每天和三个学生联系,让线上教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电脑,师生借助聊天工具反而形成了更亲密的关系。

在初中阶段,我们主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学生开展生涯探索。初一第一学期结束前,我们请导师、父母、学生、心理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生涯规划。通过家校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思维、心理、理想以及家庭环境、心理测验和能力检测,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作出初步的生涯规划探索。

与此同时,我们进行分批分类指导,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同时积极参与家庭劳动,体验感兴趣的职业,挖掘特长,激发潜能,践行“我学有潜力,我行有目标,我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守纪,学会慎思,学会锻炼,做一名品正学芳的鄞州实验人”理念。学生从踏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牢记誓言,身体力行,逐渐做到胸中有担当。

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在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围绕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培养,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付诸实践,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反馈家国情怀教育的成效。钟南山、李兰娟、袁隆平、钱学森、于漪老师等,我们都可以他们作为教育中的典型示范,教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丰富生命的内涵,让生命更加精彩。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90 后、00后的医护人员“医心移疫”,武汉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坚守疫线”,在战“疫”期间,为医护人员书写加油的诗歌、制作手抄报、画漫画等;为“疫区”同龄人写一封信,交流一些心得,缓解焦虑情绪;关怀身边的社区服务人员,配合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我们应让学生真切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让学生致敬“最美逆行者”,让他们成为我们的榜样,坚定我们的信仰,像他们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光和热,努力让每个孩子胸中有担当,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育良好亲子关系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事实上亲子关系紧张的现象却并不少见。我们认为,亲子关系存在问题,主要责任在家长,一部分家长因为各种原因忽略和孩子交流造成疏远,一部分家长则是不知道该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正确交流而束手无策,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进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家庭关系。孩子苦恼于父母不理解,家长苦恼于孩子不孝顺。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有些孩子让父母“苦不堪言”。如此,亲子关系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开展家长论坛、建设家委会、开展家访以及成立家长讲师团、开展亲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沟通技巧,学会有效亲子沟通。同时,我们通过主题班会、亲子活动、案例分析、故事分享等活动,从内心触动学生的“孝心”,并让他们付诸实际行动,帮父母做家务、分担家庭烦恼,做家庭的小主人。在长达三个月的居家学习期间,我们召开了“云家长会”“云班会课”,开设了“校长德育公开课”,尽量化解亲子矛盾,让学生爱父母、敬师长。

三、开设多元化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对个人而言,特长是一个人的闪光点,是一个人信心的重要来源。学校尊重学生个性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个性培养学生,因势利导,因性育人。

疫情期间,大家无法外出,活动受限,加之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接收的信息鱼龙混杂,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焦躁、忧虑甚至恐慌情绪,我们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如下工作:上好一堂疫情主题心理课,组织一次全面心理筛查,组织一次全员心理防疫培训,开展一场专题讲座,用“心”战疫,回归自律。挖掘疫情素材,抓住教育契机,平复学生内心,让学生保持乐观、健康、开朗的态度。疫情期间,让学生宅而不慌,让学生在家也能体验到生命健康教育,我们利用疫情素材,将全国战“疫”的伟大实践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题材,从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民族精神的知识深度上设计了一系列疫情生命教育课,并作为校本课程,在返校后全面开展。

多开设一门课,可为学生发展多提供一种可能,也可能由此改变学生的一生。我们积极创造平台,帮助学生发现爱好、培养特长。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发展需要,开设了三大类课程:知识拓展类课程、个性特长类课程(体育、艺术、科技)和学生成长指导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生活指导课程和学法指导课程)。这些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性课程的有益的补充,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需要我们有多元化的学生观,平等对等学生,鼓励有差异的孩子得到个性化的差异发展。同时,我们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只要我们施以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积极培养特长,就可以促成他们的多元发展。未来,这些孩子一定会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施展他们的才华。

四、制定多元化评价制度,实现快乐教学

笑容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表情,实质上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信心。笑容是有修养的一种表现,是人与人之间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我们不会忘记在战“疫”中医护人员那一张张虽满是疲惫又那么灿烂的笑脸。我们看到,脸上有笑容的学生,面带微笑迎接每一天的到来,面对困难始终充满信心。

初中三年,为了让学生脸上有笑容,我们围绕着“品正学芳”的校训,设计丰富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我们设计了读书节、安康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和感恩节等校园六大节活动,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活动,做喜欢的事情。我们让学生的拓展性课程有选择,让学生的学习层次有选择,让学生的社团活动有选择,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终生难忘的校园生活经历。

学校改变以学科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办法,以多元激励制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发展。我们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素质特长、音乐、美术、劳技、计算机、体育、书法阅读等拓展性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评价的项目,建立一整套计分的方法和标准。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之下,以鼓励学生发挥才艺、潜力为目的的“鄞实达人”评选,年、段层面考评学生综合素质的“品正”奖、“学芳”奖,全校层面开展在认知、体艺、实践和品性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最佳鄞实人”评选等,将综合评价的结果和学生的评优评奖、推荐保送挂钩。多一项活动,多一个舞台;多一个维度,多一批人才。学校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充满自信,才能保持笑容。

五、小结

适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他们只是花期和品类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校应该培育优质土壤,让每颗种子在这片沃土上扎根发芽、茁壮成长。疫情为我们提供了契机,让我们深度探索适性教育,我们也一直在寻找着最合适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坚持因性育人,让鄞州实验中学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个性地发展,实现多元发展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适性教育更是一种“追梦”教育,把学生放在教育的正中央,把学生放在每位教师的心中,努力教会学生眼中有师长、胸中有担当、身上有特长、脸上有笑容。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培养的学生也是“最美的逆行者”,又或许,他们很平凡,却能在各个行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者。那样,我们也就能实现心中最美的教育梦。

猜你喜欢
适性特长导师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校教育空间设计的三个关注维度——以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适性教育”为例
老板的特长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V eraW an g
没有特长怎么办
适性的物理课堂需要“三原色”
钱就是特长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