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感悟
——语文审美化教学之“感悟教学法”研究

2020-12-17 19:14张国红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海子领悟美的

张国红

(长春新区教育局,吉林长春130000)

语文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培养人情感的学科,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语文教学忽视人文,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新鲜感缺持久性,文章的人文情怀被字、词、句代替,使文章鉴赏变得程式化。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感悟教学法”应运而生。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的定向直觉感触,进而领悟学习客体,并内化为学习主体自身的创新素质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挖掘学生创造力,感悟创造的乐趣,它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感悟教学法”的产生背景

在《美学四讲》中,李泽厚认为:“教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探究和建设人的心理本体,作为美学内容的美育,便是这样。”“如果说,自古典哲学解体之后,19世纪曾经是历史学派,20世纪是心理学派占据人文学科的主流,那么21世纪也许应是这二者的某种形态的统一。”因此,美育通过影响美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及素质的教育,应成为当代教育学研究的重点,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美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易晓明认为:“当代美育需更加关注国民的人文精神,提高创意能力、审美理解和批判能力,引导人们走向人生的审美化。”美育实现的有效途径是审美化教学,语文审美化教学是通过审美实践引领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美,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转变或提升。“引导人们走向人生的审美化”,是语文审美化教学的终级目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说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方面。其中对“审美鉴赏与创造”做了具体解读,“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一解读明确了语文审美化教学“感悟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模式。

“感悟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审美化教学。审美化教学是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的教学思想。审美化教学借助审美这一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它强调有效、愉悦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审美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方式是“感悟美”。用“感悟教学法”进行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的方式去感悟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悟中创造美。“感悟教学法”力求使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

二、“感悟教学法”的方式和过程

“感悟教学法”的方式和过程: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

“感悟教学法”的3个层面是“感”“悟”和“创”。“感”即感受、感触,即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即感性认识。“悟”为领悟,即领会、理解,也就是理性认识。“感”和“悟”充分才能激起创造的欲望,所以,“感受美”和“领悟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感”是“悟”的前提和基础,“悟”是“感”的结果和目的。“感悟”强调感中悟,悟触感(悟的结果、程度又进一步影响感受),两者相辅相成又互相转化。

(一)“感受美”的实施要注重情感教学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受”的解释:“接触外界事物受到的影响、体会。”从生理学角度解读:感受是辨别有无生命活动的重要凭据。“感受美”是接触文学作品后产生心理影响,进而通过欣赏、品读等审美活动获得心理提升的过程。它又分两个层面:“感”是心有触动,是审美的起步阶段,是走向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化的前提;“受”是心里接受,是欣赏、品读的过程,是获得审美愉悦与审美经验的阶段,是走向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化的基础。

“感受美”实施核心是触动审美情感。没有审美情感的触动,学习主体难以由身入到心进而入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难以提升或变化。情感对于审美活动、审美追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呢?渲染审美氛围,创造审美情景,它既可以使审美主体处于情的感染中,又能使学生在和谐愉悦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主动地进行审美体验与鉴赏。具体方法如下:

1.在读中感受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百遍,美感自兴。有些文章的美在于格律、在于意境、在于想象与言辞,这样的文章先要在诵读中感受美,比如《滕王阁序》《赤壁赋》。在教学中可以反复吟诵,可初读——细读——品读——诵读;可多样吟诵,学生读、师范读、分角色读、比着读、齐读、个人朗读等将这些方式穿插使用。在这样的诵读环境中,学生对文章中蕴含的美自然有所感受。

2.在境中感受美。“境”一方面是意境,包含画面与情感;另一方面是将客观文字再现为画面。感受意境美,理解文章语言所蕴含的情感,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需要引导学生心入、神入,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把自己的生活与人物的生活相比照。同时,感受客观文字的画面美,离不开现代多媒体演示手段,其可以使学生心目耳力俱用,从多角度感受美。《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说明文,教学中将中国古代建筑的九大特征,配了丰富的图片进行解读,同时对中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深入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美与智慧。课堂上,学生很安静,思维很兴奋;课后例如学生询问老师如何能考上建筑学专业,国内大学建筑专业的排名。其中一名学生,考入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说明审美化教学利用多种手段,使学生看到内涵美,这种美的强大震撼了学生的心灵,甚至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方向,这也许就是“引导人走向人生的审美化”。

3.在演中感受美。演是最高层级的要求,感受到位才能演好,个人演好也可带动全班同学进入情境。《一碗阳春面》的教学任务就是在学生的表演中完成的。母子三人去面馆“头碰头”吃一碗阳春面,同学们被这充满温情的画面感动得热泪盈眶,生动的表演胜过老师的说教。

4.在析中感受美。详尽细致的细节分析可以使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情境。细节分析离不开对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的咀嚼。《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教学中,富商孙富欲夺十娘,对孙富与李甲对话的细节分析是这样的,先问:一问尊府、二问丽人、三问妙策;后驳:一驳父允,二驳亲友相助,三驳流连山水;再晓以利害;最后出计。分析到此时,学生对孙富阴险狡诈的性格有了切实的感受,从而为下一步领悟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作了很好的铺垫。

5.在论中感受美。在争论和讨论中,人的大脑皮层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会突发灵感,并且在相互交流中,一方面弥补了个人审美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产生审美激情。论中感的思路可以是:学生讨论——分组辩论——师说观点,与生交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学生充分诵读后,在讨论、辩论中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性格美。同时,也初步感受到诗人的封闭,这种博大与封闭打破了和谐统一,形成矛盾,从而引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激起了审美的激情,为下一步领悟美作好了铺垫。

6.在乐中感受美。音乐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风格与意境,教师配以相似的音乐或歌曲引导学生唱出心声,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

7.在画中感受美。教学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时,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再现画面,并把自己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以题词的方式融入到画面中,把姓名设计成印章,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书画作品。

在课堂教学中,美感的激发及其激发的程度,是审美化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运用多种手段,充分激发美感,会使学生乐于求美、求真、求善,为下面的领悟美作好铺垫。

(二)“领悟美”的实施要注重思维引导

1.纵向思维领悟美。纵向思维是一种历史性的比较思维。它是把事物放在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事物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和前后联系,以此来把握事物及其本质的过程。比如,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学生只能领悟到这首诗表现了海子内心的矛盾,易使学生形成错觉:海子无法摆脱内心的矛盾,所以自杀,海子是懦弱的。为了正确解读海子,接着又介绍一首写于两个月之后的诗《春天,十个海子》,这首诗写于海子自杀前的12天,3月26日海子就在离海不远的山海关卧轨自杀了。通过充分的阅读,学生认识到:海子是以死的方式达到人生的极致,他的死是寻求涅磐,是精神的再生。通过对诗人不同时期诗歌的分析,学生对诗人的解读趋于深入和正确。

2.横向思维领悟美。横向思维是把事物放到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关系的展开中,考察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可以将同类作品的不同方面(诸如体裁、主题、写法等)作比较,也可以将同一时期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加以比较。

3.逆向思维领悟美。逆向思维是反着原来的或规定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促进开拓新的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逆向思维领悟美的方式有二:

(1)正面反悟。所谓正面反悟,即在正面材料中,在正面人物身上感悟其缺点,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如《失街亭》,通过分析诸葛亮三哭之因,引导学生思考,蜀中无大将的根本原因在于诸葛亮事必躬亲,从而领悟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2)反面正悟。所谓反面正悟,即吸取反面的教训,感悟正确的道理。如《智取生辰纲》,设置这样的问题:改“杨志”为“杨智”你同意么?如果让你押送生辰纲,你将怎样做?通过思考,学生认识到,杨志只求一己功成名就,残酷地对待军士,最终押送失败,从而领悟到与人合作的精神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素质。

4.辩证思维领悟美。任何事物都是多元的,辩证思维领悟美是最彻底的实事求是态度。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对海子的幸福与悲哀有了强烈的感受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读完了这首诗(《春天,十个海子》),了解了海子生平,你对海子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有位学生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海子内心的矛盾,《春天,十个海子》是他在以死解决矛盾。他积极解决问题的想法是正确的,但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死,我们应否定。”这位学生用辩证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海子自杀,思维没有停留在海子是懦弱的,应一味否定这一层面上。辩证思维领悟美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领悟美就是否定肤浅,挖掘内涵,思维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深刻地感受到人类文化博大而深厚的美,在美的体验和震撼中进而内化为自我的道德感和使命感。所以,领悟美的过程也是进行德育的过程,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化的重要阶段。

(三)“创造美”的实施要注重联想与想象

感受美、领悟美是媒介,“感悟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审美化教学的“化”是变化、转化,这种转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将本来不具有审美特性的某些教学因素通过美的构成规律,使之转化或者变而具有审美特性”;二是在“感受美”“领悟美”的审美实践中,有效地转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引导学生创造美呢?方法:由内化到外化。

内化就是把感悟转换成内在的素质。没有内化,学生感悟的美与他自己是两个层面。而创造是内在自发的意识和能力,感悟只有先内化为个人的素质,才能激起创造的欲望,去创造相应的美。所以,内化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不可能激发创造。内化的手段是联系实际。我们感悟课文中一切和谐统一的美,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把传统的人文内化为个人的素质,外延为行动的指南,即创造美。具体做法:学生感悟到文章主旨后,教师趁机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提问,让学生把感悟到的文章内涵美带到生活中去思考,从而实现内化。比如,教学王实甫《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学生感受到张珙和崔莺莺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教师适时提问:“请设想你心中理想的爱情。”通过思考这一问题,让学生理解:爱情必须有所附丽,高中阶段应以学习为主。

外化是将内化的感悟表现出来,即创造美。创造美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它还贯穿于感受美和领悟美之中。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学生的发言语言美、形式新;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抒发感悟;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阅读和写作,可写作片断作文,也可写整篇作文。

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领悟美这一阶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了解了海子生平,你对海子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一位学生的回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美丽地让人流泪。而海子最终选择了用最坚硬的方式来维护理想的崇高。可我不禁要问,海子你的灵魂此刻真的在面朝大海么?‘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为何孤独的海子在写尽了人间的幸福与希望后却最终忘记了留一点给自己?记得曾经读过一篇关于海子的文章,文章中这样写道:‘不是冷漠,相反是太善良,给生活下一个最美好定义的人,当理想与现实无法协调时,往往受伤最深,不是超然物外,相反是因为有太多的心灵羁绊,一颗心学不会释然,于是便身心俱疲,不是不爱这个世界,相反是爱得太深,敏感的心可以感知微小的幸福,也必将把痛苦无限放大,最令他感到孤独无助的,却正是他所热爱的,他所牵挂的。’”

一位学生这样表达他的领悟:

朝天子·惜青春岁月

野棠纷落如雨,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佳期。片帆孤影,春水东去流不尽,海浪魂归哪里?湖中捧月,镜里折花,累生华发空叹息。儿女情泪,劝君莫滴,年少岁月怎堪弃?!

创造美还可延伸到课后、课外。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业:“这堂课我们感悟、解读了海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到另一种生命的美,课后,你想做些什么呢?”

学生1说:“我要搜集海子的诗歌,有关海子的评论,然后编一本集子,就叫《轻轻的,你走了》。”

学生2说:“我要读《梵高传》,以解读另一种生命美。”

每堂课都立足于创造美,会使学生在创造的愉悦中乐此不疲,会使阅读、写作训练变得高效,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会使学生在感悟作品、人物、作者的同时反观自身,从而逐步走向成熟,走向人生的审美化。

综上,“感悟教学法”是以审美化教学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堂上进行感悟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感悟美”,“感悟美”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增长知识,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中之重是创造美。

猜你喜欢
海子领悟美的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多么痛的领悟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三)——自主招生怎么考近代物理初步和光学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二)——自主招生怎么考电学和磁学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