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课程内容建设
——以《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为例

2020-12-17 19:14王红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读本课程内容中医药

王红娟,王 乙,李 磊

(1.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吉林长春130118;2、3.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医药、普及中医药、弘扬和传承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提升文化自信与健康素养的重要措施。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又进一步提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除了党和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外,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教育部等部委也提出了具体举措。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从课程教材、活动体认、考核评价体系、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要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体现着人才培养的蓝图。中医药文化课程内容关系到能否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是中医药传承与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北京、浙江、天津、吉林等地开展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试点工作,尝试在中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组织编写了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等教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8年,北京市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团队率先在全国编写了第一本小学版《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并进行了三规范——课程规范、教材建设规范和教师培训规范,搭建了三个平台——校内课程、校外实践和家庭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在北京之后,天津版的《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团队共同编写,通过讲故事引导中小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2]另外还有浙江的《中医药与健康》、江西的《小学生学中医药》《初中生学中医药》、江苏的《中医药就在你身边》等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对于提高中小学生文化素养,推动学生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推动中医药薪火相传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校园、进课堂、进教材顺利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专家指出,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有效性、融合度欠缺,特别是融入中小学现有教学体系的路径和措施还有待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效性难以保证。[3]这些问题,需要中医药行业和基础教育领域的全体专家学者给予高度关注,共同努力,不断探索。

2020年4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全国中医药、基础教育知名专家,由国医大师王琦、孙光荣担任主编,合作编写了《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以下简称《中医药读本》),分小学、中学两种,在全国公开发行。[4]这套教材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也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成果。该教材回答了大家关注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关键问题,即课程的问题。这套教材对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具有示范意义。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规律和教育规律以及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在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上,注重系统性建构中医药体系;在课程内容的来源精选上,注重多样性呈现中医药元素;在课程内容的时代语境表达上,注重科学性阐发中医药知识;在课程内容符号表征上,注重专业性表达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读本》在课程内容建设上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诠释。

一、注重课程内容整体设计,系统性建构中医药体系

美国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指出,课程组织是指学习经验的序列化、顺序化和整合化,以便达到预期的结果,或让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并获得最大化的效果。课程衔接作为课程内容组织的经纬线,其目的在于连接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使它们之间相互发挥累积的最大效果以达成课程目标。[5]中医药文化课程内容需要进行整体规划,达到系统性和累积性的育人效果,增强课程内容衔接的系统性。首先,要确立中医药文化内容系统性的教育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课程与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校课程、学科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相结合,进行课程整合性和融合性设计。其次,要衔接中医药文化课程中各个主题单元,关注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和序列性,衔接前后内容,贯通育人目标,避免出现课程内容“碎片化”和简单的“拼盘式”结构。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助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6]《中医药读本》课程定位在传播中医药文化,而不是进行中医专业教育,不是培养中医医生。据此,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性阐述中医药体系。小学版编写说明已经明确,该教材力图将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与基础教育拓展性课程有机衔接,使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心中燃起“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火种。该教材共有六个单元,内容包括爱上中医药、身体的信号、疾病的起因、健康的秘诀、中医的智慧、有趣的中药等主题,通过医史人物、中医思维、中药常识、养生知识等,系统介绍中医药文化知识,从小培养其健康生活的理念,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学版教材编写目的指出,一是通过传播中医药文化,提升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喜爱和自豪感,增进广大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的自觉和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二是通过弘扬中医药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广大中学生的品德熏陶和素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通过传承中医药基本理念,帮助广大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科学观,学习运用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分析、解决客观问题;四是通过传授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与广大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关的中医防病治病知识,提高自身的健康管理能力;五是激发一部分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志向和理想。[4]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课程内容包括走近中医药、趣话中医药、深邃的中医智慧、浩瀚的本草宝库、独特的中医技术、生活里的中医锦囊等六个主题,与小学版相互衔接,相互呼应,建构梯度性、序列化的中医药文化课程内容体系。

二、注重课程内容来源精选,多样性呈现中医药元素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具有多元性,其内容来源应关注多元视角,多样性地呈现中医药元素。一是课程内容选材需要兼顾“编者视角”“教者视角”和“学者视角”,增强对主体需求的考量。传统文化课程教材主体需求,多以编者的视角进行筛选,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教者和学者的视角与需求被忽视,教情与学情被漠视。二是课程内容选材不局限于“经典”,选材更加广泛,涵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相关内容,增强课程的多样性。三是增强各民族文化、各地域文化的兼容性,充分发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中医药读本》在课程内容选材上,综合了编者、教者、学者的不同主体需求。在编者的需求上,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和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为标准进行中医药课程内容选材,即按照法国教育家涂尔干说的“教育不过是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7]进行课程设计,将中医药知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思维、中医药技术等中医药的核心元素汇编融合。在教者和学者的需求上,预留了课程选材的空间和尺度,如小学版的“每课一语”、中学版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选择和拓展,增强教与学的多元性和灵活性。中医药学既有自然科学属性,也有人文社会学科属性,中医药元素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在《中医药读本》中都可以寻到踪迹。至于不同地域的中医药文化特色,《中医药读本》小学版的“南方的橘子北方的枳”、中学版的“中药里的南橘北枳”,对不同地域的道地中药材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有孟河医学、新安医学、海派中医、岭南医学等异彩纷呈的医学流派,都成为独特的地域中医药文化的代表。

三、注重课程内容时代语境,科学性阐发中医药知识

波普尔指出,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只可以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猜测和假设。所以,知识不是可靠的,具有不稳定性和时间的有效性。[8]也就是说,知识是建构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语境性。对于传统文化知识而言,其在今天的继承和传播要具有现实的整合性和现代性,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课程是国家事权的重要领域,体现国家意志和育人旨趣。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融入、借鉴与取舍、管理与审定等,应体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使传统文化更具有生命力。还要注意到中医药文化内容的当今诠释,要立足时代语境,消解传统与现代间的张力。除了避免简单性的复古之外,重要的是要从中医药的核心理念出发,处理好继承传统、现实需要、未来发展的关系。

《中医药读本》将中医药文化植根于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探索将中医药文化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转化与诠释。一是注重在现代语境下诠释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读本》超越了中医药文化本身,不是介绍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治则治法等深奥的理论,而是进行内涵深化,传承其内在本质,构建起适合现代教育的教学主题模块和中医药文化知识载体等,避免中小学生因难懂的经典原文、思维原理等产生厌学心理。二是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导入中医药文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取得教育实效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对于难懂的中医药文化,更需要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中医药读本》从中小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的所见、所闻、所感入手,导入话题,展开主题。如“欣欣可以穿裙子去踏青吗”“都是熬夜惹的祸”“黄色的舌苔”“好学的小雪吃不下饭了”等等。三是注重在现今教育理念下传授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读本》根据现代学校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成长规律,设计传授方法,完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小学版的每一节课是由“读一读”“想一想”“学一学”“做一做”组成的,这几个环节构成了课程导入、课程深入、课程拓展、课程考核等环节。中学版的每一节课则是在“导读”中开始,课程结尾设计了“想一想,议一议”“找一找,做一做”。这样的安排,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四、注重课程内容符号表征,专业性表达中医药文化

法国哲学家福柯认为,知识蕴含三个层面,即外在的事实或概念性知识,中间层方法性知识与内核层价值性知识。[9]知识是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它以某种符号体系通过文本形式呈现。课程内容表征出来的符号,勾勒出课程目标实现的向度。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其不同层面知识符号具有不同的价值意蕴,分别对应着中医药文化的概念或事实,思想、方法与思维,精神理念与价值观念。因此,中医药文化课程内容表征符号,对于传播事实性知识符号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建构中医药思维方法、树立中医药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还要注意到,教材内容符号化的表征组合形式,会影响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感知、获得以及理解方式。中医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内在的育人价值也有差异,其内容符号的表征形式也不一样。中医药文化教材的内容符号表征,应超越单一文本符号或者“文本+插图”的叙述方式,增加其他类型信息传播媒介表征,如通过声音、文字、图片、影像等融合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提升课程内容学习效果。

《中医药读本》将中医药文化外在的概念性知识和内在的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融合,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结合,重在将知识符号三个层次所蕴含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思维等相互连接,在中医药价值观念的引领下,通过中医药特定的方法、思想与思维,了解中医,热爱中医,运用中医。小学版第五单元主题为“中医的智慧”,其中“未病先防”一节,从“读一读”环节的“扁鹊见蔡桓公”开始,讲述了一个名医医治疾病的神奇故事,进而在“想一想”环节,引出中医最重要的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这也是中医的重要方法。在“学一学”环节,讲述如何预防疾病的问题,如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等。在“做一做”环节,重点回答与这一主题有关的生活细节,我们是如何做的。还有,“每课一语”附加环节,给出了“上工治未病”。这节课通过五个教学环节,将中医的“未病先防”清楚透彻地呈现出来,包括中医药文化知识,体现了中医学核心理念和方法,还体现了中医价值观念,层层深入,教给中小学生的既是中医知识,也是中医价值理念,还是中医理念指导下的生活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课程目标。《中医药读本》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猜你喜欢
读本课程内容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雏燕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