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力培养的初中数学“质疑”教学实施

2020-12-17 19:23江苏省如东县茗海中学缪晓菊
数学大世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学力质疑正方形

江苏省如东县茗海中学 缪晓菊

高质量的教育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作为支撑,新课程要求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学力作为重点,从而有效建设创新性的学力观。在这一目标的要求下,根据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既把质疑能力作为学生思维品质的一部分,又将其纳入学力培养目标,抓好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工作,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事半功倍。质疑教学要求把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意识作为重点,所以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启发和指导力度,充分考量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学力发展。

一、营造教学情境,增强质疑兴趣

为了有效达成学力培养目标,践行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抓好质疑教学,合理安排质疑教学活动。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尤其是激励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之下参与学习活动,培育学生主动探索实践的精神,助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所以在质疑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先从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着手,让学生在出现疑惑之后主动探索研究,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主动性,保证各项教学活动顺利推进。

例如,在学习“正方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让学生分组尝试将其折叠出为原来正方形面积一半及四分之一的小正方形。教师可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边长为15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折叠出符合要求的正方形。学生马上开始折叠起来,小声讨论,教师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最快的两个小组分别展示了他们折叠出的正方形,且介绍了折叠的具体过程。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释折叠正方形的原理。

为了让学生顺利把握本课学习当中的难点,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很强的学习兴趣,也会把质疑作为一种乐趣,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学力。

二、构建和谐氛围,打造质疑平台

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学习当中居于主体地位,在认知活动当中自然也拥有自主权。但是在教育教学当中,很多学生习惯于保持沉默,不敢就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导致学生的质疑能力无法得到发展,更无法达成培养学生学力的目标。分析其中的原因,课堂氛围过于沉闷是一个主要因素,不良的课堂氛围导致学生产生了畏惧和紧张的情绪,只是被动地聆听教师的讲解而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给学生打造质疑平台,激励学生进行主动沟通交流,进入学生内心深处,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之下发展质疑能力。

数学概念是打开数学学习之门的钥匙,例如,在教学“相反数”时,学生掌握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有很大的难度,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说出自己的质疑,如:为什么在相反数的定义当中有“互相”这个词语?学生提出疑问之后,教师不必直接给出权威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邀请其他同学解答,目的是增加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平等互动氛围当中提高学力。

通过师生、生生和谐质疑氛围的营造,学生会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在自主质疑和解读当中达成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习方法,提升质疑效果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直接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不如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初中数学质疑教学来说,只有学生掌握了质疑方法,才能够在质疑能力培养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并为数学深度学习打好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在方法指导上加大力度,提高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找到适宜自己的质疑学习方法,让学生体验从问题提出到解答的整个过程,保证学生的质疑质量。在学生掌握了一系列的学习方法之后,学力目标的达成更有底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质疑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安排以下练习:求方程(x-1)2+4(x-1)+4=0 的两个根。不少学生拿到问题之后会立即投入计算,按照一般方法求解,也就是解乘方、算乘法、合并同类项,将其转化成为一般形式,再求解。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在方法上进行指导,启发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整体分析,考虑题目与一般一元二次方程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把“(x-1)”当成整体,找到简便算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的及时介入既可以促使教学节奏的有效推进,更可以及时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便于学生逐步搭建知识架构,有效实现学生课堂有效思维的形成,最终提升质疑效果。

为了改变学生不良学习局面,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质疑的重要性,将质疑融入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并利用质疑连接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促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之下积极探究,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顺利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目标。

猜你喜欢
学力质疑正方形
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提升
剪正方形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浅谈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