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高质量本质与实现价值途径探析

2020-12-17 19:14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研学教师队伍质量

李 理

(长春建筑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在党和国家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其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又摆在整个教育事业的显著位置。做好这项工作事关党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是全面的小康,“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如期实现。

一、教育高质量的本质蕴涵

党和国家用教育育人育才,用人才反哺经济,提高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1]而为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奉行党中央一贯坚持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而做好以上工作,关键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重中之重,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

教育是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的重要途径,教育兴则党兴国家兴。当前是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阶段,事关中国未来前景走向和十四亿中国人民的民生福祉和切身利益。党中央把教育事业一直摆在民生工作的首位,始终高度重视新兴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中扮演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看做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振兴必须是走一条民族化,自强不息的路线。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2]我国自主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教育做为基础,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更离不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的速度要跟得上科技发展的速度,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反过来影响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提高幅度。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离不开科技进步和教育质量提高,科技重在创新,教育重在质量。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根据智研咨询公开的《2018-2024年中国教育行业分析与投资决策咨询报告》来看,以小学教育为例,到2022年可达到10600万人,规模极其庞大,小学教育是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党和人民高度关注。党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方式之一就是从小学教育起步就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这个内涵问题,并从基础教育层层传导至高等教育,由此带来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构就会有整体提高和改善,那么科教兴国战略就必将会对中国未来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障

中国的高素质人才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方面是接受了国内系统高等教育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是在海外接受国外高等教育学成归国的人才资源。其中前者是可直接重点培养的人才资源,具有极大的提高教育质量操作空间,只有充分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尊重这一部分人对所受教育质量提高的诉求;尊重每一个人才及其劳动成果;从而才能铸造一支兼具听党指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中国人民,熟练掌握各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并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如此才能为劳动力结构的极大改善创造有利外部条件,这支人才队伍同时也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人才力量,人才规模越宏大,人才结构越合理,受教育质量越高,创新意识越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才能早日从设想走向成功。要着重优化配置国内和海外两个人才资源市场,间接强化后者做为海外留学人员的爱国主义教育质量,改革和完善归国高素质人才的待遇和未来发展规划,努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学成归国,一同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图伟业。利用海外先进教育经验辅助提高我国国内教育质量,虚心找准差距,补齐短板,对以上二者的综合施治,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奠定扎实基础,提供根本保障。

(三)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有力抓手

中国的学校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国共产党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为当前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达成这个艰巨目标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专业迥异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立德树人工作成为党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教育工作者们要抓实抓牢的核心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重在以落实德育为先,以提高教育质量并重。人无德不立,无德不行,首先是各地教育系统中的领导干部坚持用正确的政绩观来扎实自身工作,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将党的德育工作贯穿在教育组织和规划中。通过精心谋篇布局,构建适应各地实际的上层建筑,为幼小初高和大学以及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创造积极有利的外部条件。其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用德才兼备的标准来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修养,始终不忘并自觉将德育工作融入到备课授课以及教育评价中去,坚持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用自身的高尚品德和渊博知识影响受教育群体,将正能量薪火相传,为其厚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红色基因。教育学生感党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镌刻在每个教育工作者自身和受教育群体心中。再次是受教育群体做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终受益者,立德树人工作的践行者,党的教育事业未来的传承者,要紧密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加强自身学风建设和自身道德修养,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加深防范外来敌对势力通过多种渠道的文化渗透的认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教育质量提高的过程中,整个教育体系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须始终明确自身既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接班人的双重身份,牢固树立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服务大局意识。教育是国家一切发展的基础,教育质量要适应国家的发展节奏,立德树人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需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提高,形成伟大合力。

二、教育高质量价值的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把握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审慎负责地统筹推进党的教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八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中央有关精神注重打造新的育人模式,强化教师队伍,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用提高教育质量来促进育人育才工作。

(一)着力打造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新模式

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对教育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越发重视,研学这一全新育人模式在全国受到欢迎和大力推广。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层面首次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2016年,国家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当中。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积极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研学旅游产品。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020年1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坚持内外联动,在强化校内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积极统筹协调校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从以上国家所出台的文件可以看出,发展研学是国家政策所向,也是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发展的百年大计,拥有持久的生命力。研学既可丰富育人育才模式,也可以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良好的综合效益。同时,促进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式,助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助力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打造综合实践、研学实践共振联动的特色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适应未来社会。在整个研学教育过程中,特别注意对贫困家庭和少数民族的教育扶贫问题,通过建档立卡、发放贫困补贴和助学金等多种方式促进解决党和政府关心的教育公平问题,做到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能少,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在创新研学教育模式的同时,更加注重研究我国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3]近年来,尤其以职业院校和民办独立学院更加注重“校企合作”的育人新模式最为典型,该类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更加贴近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方向,并积极关注国际和国内的相关领域发展走向,做到从学校招生培养人才到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有效链接,形成该类高校的办学特色。该模式还有助于引进社会办学和资金资源,按照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将校内理论知识与校外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做为提高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教育质量的有益补充。紧密依靠“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提前锁定就业市场需求,新的育人模式有效扭转了过去学校培养的人才资源不适应就业市场而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的不利局面,从而逐步实现了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提高就业质量的双赢局面。

(二)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促进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层执行者,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教师队伍质量的全面提高有助于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有助于更好地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因此必须把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摆在教育整体工作规划的重要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4]教师本身是国家教育现有的重要人才资源,同时也是培养新的人才资源的基础,尊重教师的知识创新和劳动成果在全社会已经形成巨大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5]教师队伍建设不善,将造成未来人才断档,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需要提升师德师风建设,从宣传先进典型和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入手;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从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教师技能大赛和名师辅导入手;深化改革教师职称评定方式和薪酬待遇,从打破唯论文论和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入手;鼓励教师提升自身学历,从创新鼓励和保障政策入手;关注公办学校编外和民办院校教师的发展现状,从依法维护该类教师合法权益入手;在高校中展开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的课题研究,从加大对师范类院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扩大招生规模入手。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布,这是建国以后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份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这将从制度上厘清教师队伍未来建设方向。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城乡需协同发展。截止到2017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42%,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农村适龄人员教育质量,面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去农村任教意愿普遍不强的现状,实施了免费师范生、三支一扶、乡村特岗教师招聘等一系列举措,通过学费减免,保送硕士研究生,加强未来就业扶持力度等政策引导,极大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去广大农村任教的积极性,提升了广大农村的教育质量,并做到了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巨大作用。

(三)财政对教育始终保持高投入力度

党中央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民生工程的首位,伴随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第二大经济体并努力向第一大经济体迈进,我国的教育投入也在逐渐增加。根据2020年6月12日国家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显示: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0175亿元,比2018年涨幅8.7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40049亿元,比2018年涨幅8.25%。在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方面增长幅度最高的是幼儿园教育,每人达到11855元,对比2018年涨幅11.33%。幼儿园教育做为各级教育的基础教育,一直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正是由于对幼儿园教育经费投入的大幅提高,2019年幼儿园数量涨幅5.44%,达到281200所,专任教师涨幅7.04%,达到2763100人,入园幼儿数量涨幅1.23%,达到47138800人。该项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切实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加强了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了孩子的膳食营养水平,增强了体质。优化和改善了师资结构和工资待遇,其中研究生毕业的专任教师7852人,本科毕业686300人,专任教师学历层次的稳步提高进一步为提高幼儿园阶段教育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中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升提供了根本保障。

(四)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6]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将以上论点做为我国制定和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遵循。教育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助推器”。教育评价既为教育质量高与低的程度判断提供标准,又为教育质量好与坏的性质判断提供引导。[7]首先要改革教育评价的依据,突破以往只重卷面分数和学校升学率的片面教育评价方式,转变为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智力开发、身体素质、个人专长以及课业成绩,这将有助于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在育人方式的思路改变,将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全面提升孩子的能力。其次在教育评价方式上,改革中高考招生制度,突破以往单一升学考试一条道路的桎梏,转变为中高考统一考试和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偏科和个人某项能力极强的学生更多进入高等院校进修深造的机会,也为高校发现和选拔人才拓宽了道路,这将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使学习改变命运理念深入人心。再次是在于改革教育评价主体方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分别形成教育评价监督部门,培训和引进专业人才,把教育评价监督工作细化为日常工作,这将有助于属地各教育机构切实将改革教育评价的工作不断改进,落实到位.

猜你喜欢
研学教师队伍质量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研学旅行活动要做到三个“延伸”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研学之旅
质量投诉超六成
睡个好觉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