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文化教育研究(1935—1948)》
——一部填补研究延安时期农民文化教育空白的专著

2020-12-17 16:05郝琦
关键词:专著边区延安

郝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贾钢涛教授撰写的《延安时 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文化教育研究( 1935—1948) 》一 书,系统总结和梳理了延安时期农民文化教育的历 史和经验,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把握 农民文化建设规律和推动当代农民文化建设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该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脉络 清晰,逻辑严密,既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延安时期农 民文化教育的专著,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深化延安 时期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专著。通读全书,我认为 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清晰的逻辑思维,勾勒出延安时期农民文 化教育的历史长卷。作者在叙述延安时期农民文化 教育的背景后,提出农民文化教育“延安模式”的概 念,从农民文化教育问题的提出、基本内容、主要载 体、革命特征和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还原了延 安时期农民文化教育的历史本真。

二是围绕三大文化问题,开展农民文化教育 “延安模式”的探索。针对毛泽东所指出的边区农 村存在的“文盲、迷信、不卫生”三大文化问题,党中 央有针对性地采取识字扫盲与新文字改革,民智教 化、移风易俗与改造二流子,大生产运动与培养革命 化农民三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将文化教育与政治 改革、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综合治理的效 果。正因为如此,党和边区政府获得了人民的高度 认可,为中国共产党选择农村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 基础。

三是利用多种载体,构建农民文化教育的“延 安模式”。为改变三大文化顽疾,边区政府先后进 行了扫盲运动、办《边区群众报》、开展新秧歌运动、 成立边区民教馆、兴办冬学等文化教育活动,新载体 承载着宣传中央政策、消除文盲、教育民众、塑造先 进典型、遏制赌博、活跃农村生活、发展生产、提倡卫 生、构建和谐乡村社会秩序的功能,这些文化教育活 动,传播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宣传了新道德,提高了边区军民文化水平,在构建新型乡村秩序中起 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四是指出“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是农民文 化教育“延安模式”的重要特征。民族化就是伟大 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配合,农村 文化教育就要向群众宣传抗战主张、传授抗战知识、 反对分裂言论、建立抗日政权等,农村文化建设成为 凝聚人心、实现全民抗战的重要途径。科学化就是 在农村文化教育中倡导科学、进行卫生教育并消除 封建迷信,将自然科学应用到边区的生产上去,提高 民众的科学素养,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开化了社会 风气,对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抗战胜利起到重要 作用。大众化就是文化建设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 边区教育的重心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化,这一转化巧 妙地将文化教育与现实政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党 的影响力更加深刻有效。

五是强调“延安模式”的农民文化教育具有重 要历史和时代价值。延安时期采取的坚持党的领 导、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教育与生产相结合、造就 一批适合农民和农村实际的革命知识分子、培养广 大具有普遍觉悟的民众、运用多种载体开展农民文 化教育等措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这些经 验也对新时代健全农村文化事业的领导机制、抓好 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丰 富农村文化活动载体、强化农民教育培训等,可以提 供有益借鉴。

该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作者从哲学 的高度、历史的角度、人文的情怀,详述了延安时期 农民教育的辉煌历史,拓展了延安时期中共党史研 究的领域,是一部填补国内延安时期农民教育空白 的专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猜你喜欢
专著边区延安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专著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专著推介
一部体现新理念与新实践的音乐教育专著——评《走进音乐课程》
走进延安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