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2020-12-17 03:32齐加胜王力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4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

齐加胜 王力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通过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新形式,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创新平台和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指导性政策,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不断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在上述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产教融合对我国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意义开始逐渐凸显,尤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成为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产教融合意指产业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人才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实现产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和路径的创新[1]。国外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较早,主要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国内各高校开展产教融合的模式主要有“工学结合”、“引企入校”、“产学研一体化”、“顶岗实习”等,体现了产教融合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区域性和共赢性基本特征[3]。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作为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独立学院,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更注重培养人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出发点,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新形式、推進教育教学改革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学生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在人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一、产教融合实现路径

(一)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为了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机械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多门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公益劳动等。在实训初期,主要存在校内实训条件不足、校外企业接纳意向不足、实训内容单一、学生满意度低等问题,致使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学生没有得到实质性企业锻炼。近年来,机械工程专业动员所有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合作企业,采取“一个老师对接一个企业”的合作模式,与企业签订正式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合作协议,使得学生实训工作有了法律保障,实习计划有了延续性。

自2010年来,专业先后与中国航天科工南京晨光集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02厂、南京奥联、南京麦迪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涵盖机械制造行业、电子行业、汽车制造、医疗机械等众多领域,主要负责学生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相关内容,提高学生辨析工程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在人才培养上形成校企互补互助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例如,生产实习课程原先主要以参观企业为主,实习效果较差,没有系统性。自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02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后,将该课程全部放到合作单位,3周的实习计划、内容及考核指标均由实习单位制定,最终成绩由企业工程师评判,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达到实训的最终目的。目前,有5个学生留在该企业工作,经过3年的锻炼,已经成为企业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也有部分学生经过在其他企业学习提升,开阔了视野,职业发展进步很快。

(二)引企入校,共建“双创”和实验室平台

本着“创建一流的教学实训平台,促进应用技术向产业项目创新转化”的理念,机械工程专业积极寻求合作企业,为专业建设搭建实践平台。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机械专业基础平台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的教育理念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自2010年以来,专业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简称“3D大赛”),与3D大赛主办方先后成立了“CAD/CAM技术实训基地”、“3D动力创客空间”,共同建立了产学研创新基地,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专业建设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向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机械专业教师科研团队在油泥资源化处理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于2016年成立了学校首个产业研究所,即微波热解产业研究所,主要从事含油污泥分离机理研究,从而搭建了“专业-产业”对接平台,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7年,与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联合申报国家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开展智能制造新专业的建设工作,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课程开发方面,增加实践类课程,强调“学工结合”、突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提供实验场地,企业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社会人才需求,制定实验室建设方案,共建智能制造工程实训中心,旨在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其知识领域包含机械、电气、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该项目已经获批,进入设备采购阶段。

(三)学分置换,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

“3+1”联合培养模式是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进程有序推进的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4]。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按照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大四年级,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到合作企业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习生涯。

2012年至今,本专业先后与上海优族汽车有限公司、江苏希诺实业有限公司和常州昆仑三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3+1”联合培养框架协议。通过公司宣讲、招聘面试、职业技能考核等环节,从大三学生中选拔优秀生进入企业学习。在培养过程中,采取学分置换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

学分置换主要根据学生在校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从培养学生的课程能力要求角度考虑,在企业相应的岗位上开展技术培训。比如,江苏希诺实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保温杯产品的生产,行业背景是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学生在校的课程包括机械结构创新设计、机械制造与装备设计、有限元分析方法与应用及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等。企业根据岗位技术要求相应地开设了保温杯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保温杯生产工艺性分析、保温杯结构件工艺性分析及保温杯装配件生产工艺流程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业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毕业设计,采取“双导师”的培养方式,即企业导师负责学生的课题选题和设计研究工作,学校导师负责毕业设计最终归档工作。学业水平合格后,企业即可吸纳或推荐学生就业,从而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社会实践,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关于“双师型”师资的界定很模糊,主要包含“双证书”、“双能力”和“双职称”[5]。我校对“双师型”教师定义在同时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理论教学经验的“双能力”的教师。2015年,学校印发《关于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专业教师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通知》,鼓励教师利用暑期时间深入企业基层学习企业经验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以指导理论教学。本专业教师积极响应学校政策,寻求合作企业,参与社会实践。同时,专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老中青、传帮带”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灵活务实的用人机制,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6]。

二、产教融合实施效果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机械工程专业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与突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目前,企业参观和生产實习学生人数2257人次,建立了3D动力创客空间,实施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2项,“3+1”联合培养学生20余人次、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50余人次,留在企业工作10余人次,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专业课主讲教师具有企业行业实践经历占比8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具规模,承接省级纵向和企业横向科研课题多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0余万元。同时,引进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兼职专业负责人,并负责1门专业课授课任务,开展学术讲座,促进学校与企业(行业)人才队伍的共同建设,拓展人才的成长空间,提高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效益。

三、结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也是独立学院与母体院校之间实现错位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新形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和实验室,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有力提升独立学院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碧榕.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06):125-128.

[2] 胡青华.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02):235-239.

[3] 陈星.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7.

[4] 谢江怀.应用型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内燃机与配件,2019(17):260-261.

[5] 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02):99-102.

[6] 王力,赵建平,费叶琦.独立学院制图类实验室建设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与成效[J].教育现代化,2019,6(71):154-157.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基于“四融合”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编号:2019y115)。

作者简介:齐加胜(1983- ) ,男,安徽安庆人,硕士,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油泥资源化处理机理及设备研制;王力(1981- ),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CAD/CAM技术。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