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佛手瓜无公害栽培技术

2020-12-18 01:34李裕荣文林宏陈之林陈小均张昌容黎瑞君孙长青孟繁博黄道梅张朝君
农技服务 2020年2期
关键词:种瓜病斑粉剂

李裕荣, 文林宏, 陈之林, 陈小均, 张昌容,黎瑞君, 孙长青, 林 茂, 孟繁博, 黄道梅, 张朝君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科技信息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6; 2.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园艺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6; 3.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6; 4.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现代农业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6)

佛手瓜[Sechiumedule(Jacq.) Swartz]又名捧瓜,为葫芦科佛手瓜属的优质菜品[1-3],富含维生素、氨基酸及矿物质锌、钙、硒、铁等多种营养成分,果实、嫩尖及块根均可食用。每100 g鲜瓜中含水分90~92 g,维生素C 13 mg、蛋白质0.5 g、碳水化合物4.9 g、脂肪0.1 g、膳食纤维3 g、钙86 mg、磷32 mg、铁31 mg、钾76 mg、钠10 mg、镁65 mg、锌2.8 mg[4-5],是高蛋白低脂肪蔬菜,赖氨酸含量极高有助于蛋白质吸收,果实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矿物质元素,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果实是研发面条、饮料等多种产品的原料,瓜尖(龙须菜)不但营养丰富且质地脆嫩,味鲜可口,美国、日本等国称之为“超级蔬菜”[6-7]。佛手瓜低热低钠,对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有保健作用,有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血压、疏肝止咳、促消化、治胸闷气胀等多种功效[8-9],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老少皆宜。

佛手瓜在云南(呈贡、官渡、文山、寻甸、红河等)、贵州、浙江、福建(宁德、福州)、广西玉林、广东、四川成都、台湾等地广泛种植,山西临汾、山东潍坊等地也有种植。2018年全国佛手瓜种植面积近6.67万hm2,产量200余万t。喀斯特山区种植佛手瓜经济效益较高,一次性投入成本约4 500元/667m2,当年投产即可收获,可连续收获5~6年,平均产量5 000~6 000 kg/667m2,产值5 000~6 000元/667m2,较传统种植玉米高3~5倍。近2年,贵州省高度重视佛手瓜产业,2019年被列为继大白菜、萝卜、茄子、菜豆、生姜、山药、韭黄之后的第8大单品蔬菜,专门成立“省蔬菜专班佛手瓜小分队”服务全省脱贫攻坚,计划从2020年起发展2万hm2,2020年主要在惠水、紫云、望谟、册亨、榕江、晴隆、威宁、三都、织金、锦屏、普定、安龙、德江、剑河、罗甸等县和兴义市发展,面积1.07万hm2,其中,惠水3 066.67 hm2、紫云1 666.67 hm2、威宁666.67 hm2、织金板桥镇333.33 hm2。

1 佛手瓜生长发育所需生态条件

佛手瓜原产中美洲,耐阴、喜温、不耐寒,不受土壤和地理条件限制,在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喀斯特山地坡耕地极为适合。

1.1 温度

佛手瓜喜温不耐寒,但月均温28℃以上的地方较难越夏;凡年均温20℃左右,夏季各月均温25℃左右,早霜晚的地区种植产量较高。种子发芽最低温度12℃,适温18~25℃。幼苗期的生长适温20~30℃,高于30℃生长受到抑制,但能忍受短期40℃高温。结瓜期要求温度较低,适温15~20℃,低于15℃和高于25℃,授粉和瓜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低于5℃时植株会受到冻害而死亡[10]。

1.2 光照

佛手瓜为典型的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下不开花结瓜,这也是在北方种植时一定要到秋后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佛手瓜属于中光性作物,比较耐阴,喜中等强度光照,强光对植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1.3 湿度

佛手瓜喜欢较高的空气湿度,空气干燥地区生长势衰弱。一般在南方、北方的沿海地区生长较好,而在中原和西北的一些干燥地区生长较差。炎热季节采取小水勤浇,增加土壤和空气湿度,有助于植株安全越夏和生长。

1.4 土壤环境

佛手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黏土、壤土、沙壤土上均可生长,以物理结构良好、肥沃疏松、透水透气性良好的沙壤土为好。佛手瓜生长的适宜pH值在5.8~6.8,在5.5~7.6也能适应。盐碱地上栽培时,采取防碱措施且多施有机肥也能高产。

综上,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温20℃左右,夏季各月均温25℃左右;属寡日照地区;夏秋空气湿度高;喀斯特地貌透水透气性好,尤其适合佛手瓜的种植,在海拔1 800 m以下的地区均适合种植。

2 佛手瓜栽培技术

2.1 类型选择

佛手瓜主要有“绿皮佛手瓜”和“白皮佛手瓜”两种类型,很多地方类型有皮刺,白皮佛手瓜市场上较少;贵州种植的佛手瓜主要为“绿皮佛手瓜”,瓜皮绿色,皮刺较少。

2.2 种瓜选择与贮藏

2.2.1 种瓜选择 佛手瓜每个瓜只有1粒种子,一般采用完整的种瓜来育苗。种瓜标准:重250~300 g,瓜形端正,个头肥大均匀,表面光滑润泽,蜡质多,芽眼凹陷,纹理明显,无外伤、冻伤。种瓜收获适期为采收中期,瓜龄25~30 d,在生长健壮、高产、无病的植株上选留。

2.2.2 种瓜贮藏 一般在9—11月按50株/667m2储备(发芽率按80%估算)足量的优良种瓜,确保次年春播用种。贮藏的种瓜要剔除伤瓜,以免感病。贮藏前贮藏室用硫磺或福尔马林熏一遍杀菌消毒,种瓜用多菌灵800倍液浸5 min,捞出沥干以杀灭瓜体表面病菌。贮藏期要注意以下问题:1) 贮藏温度不能低于2.5℃,避免出现烂瓜;温度不能高于10℃,避免种瓜提前生根发芽,发生霉烂。2) 注意通风透气,避免引起种瓜腐烂。3)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2.3 育苗

2.3.1 育苗设施 小拱棚、大棚和温室等设施均可作佛手瓜育苗设施。

2.3.2 营养土 可选专用蔬菜育苗基质或自配营养土。自配营养土一般选用3年以上未种过瓜类蔬菜的园土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按照2∶1比例混合均匀,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m3对水喷雾消毒。

2.3.3 药剂浸种 育苗过程中种瓜很容易腐烂,进行药剂处理可以减少育苗期间烂苗、烂瓜现象。将无病无伤的种瓜浸入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中,5 min后捞出沥干水分。

2.3.4 催芽 将消毒后的种瓜置于15~20℃、空气湿度80%左右条件下催芽。15 d左右种瓜顶端开裂,生出幼根,20~25 d瓜顶上部长出三四条根,根长1~2 cm时即可播种。

2.3.5 播种 将催好芽的种瓜直栽或斜栽于营养袋(钵、杯)中,种瓜发芽端朝下,充分与营养土接触以保湿,瓜柄向上,四周填土,覆土厚3~5 cm,压实,再将营养袋(钵、杯)密排于大棚或小拱棚内,浇透水。

2.3.6 苗期管理 白天保持温度20~25℃,夜间15~18℃,湿度70%左右,20 d左右可出齐苗。齐苗后视墒情浇水,以防营养土过干而伤根和影响幼苗正常生长。苗期一般不需追肥,但对生长细弱的瓜苗,可喷洒1~2次0.2%尿素液+0.3%磷酸二氢钾,以促进瓜苗茁壮生长。

2.4 整地与定植

2.4.1 整地 定植前进行翻耕犁土,按株行距4 m×4 m 挖穴定植,每穴施入腐熟有机肥5~10 kg和0.1~0.2 kg复合肥作基肥,并与穴土充分混合均匀,上层再覆盖厚10~15 cm的表土,并略加镇压。

2.4.2 定植 佛手瓜断霜后即可定植,一般温度稳定在10℃以上,苗高20~30 cm时即可定植,密度约40株/667m2。

2.5 田间管理

2.5.1 水分 前期适当控水,以促进根系深扎。高温季节佛手瓜生长迅速,需水量大,要勤浇水,同时可在根际覆盖厚5~10 cm的稻草或麦秸。开花结果期需水量大,应增加浇水次数。雨大时要及时排水,以保证定植穴内不积水。

2.5.2 追肥 苗期可适当追施少量尿素或人畜粪水,结瓜期后每隔25~30 d追施1次,整个生长期追肥4~5次,每次追施复合肥5~6 kg/667m2,可环状沟施或对水浇施。同时,在开花结果期每10~15 d用0.3%磷酸二氢钾+尿素溶液根外追肥。

2.5.3 搭架引蔓 瓜苗成活后及时用水泥柱及竹竿搭架,搭建高2 m左右的平棚架,水泥柱200根/667m2(规格2.2 m×0.08 m×0.06 m,中间加两根4.0~6.5 mm钢筋制作)和竹竿约400根/667m2(长3 m以上、粗5 cm以上),以便于采摘和管理。瓜蔓长30~40 cm时要及时插竿引蔓上架,每株留健壮主蔓2~3条,其余侧蔓全部抹掉。上架顶后不再打抹枝,应注意调整茎蔓伸展方向,使其分布均匀,通风透光。

2.5.4 老蔓管理 由于佛手瓜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5~6年,一般地上部分在12月左右(打霜后)逐渐枯萎,地下部分次年又重新萌发。因此,在霜冻来临前要及时采收,并在离地面80 cm左右处割去主蔓,清洁瓜田,并用塑料薄膜或稻草将瓜的主蔓和根脚围起来,以保证佛手瓜地下部分安全越冬。

2.6 采收

佛手瓜商品瓜在开花后20 d左右,单瓜质量250 g左右时,瓜皮由深绿色变为浅绿色时采收为宜。由于结瓜集中,应早采、勤采,以免影响幼瓜的生长发育,一般每7~10 d采收一次,每株可采收200~300个瓜。为增加耐贮性,霜降前应采收完毕。采收时用剪刀从瓜柄处剪下果实,避免伤及瓜蔓。采后注意剔除伤残瓜、畸形瓜,根据瓜果的大小、形状、色泽进行分级包装上市。

2.7 运输与贮存

长途运输的宜先进行预冷处理,然后装框(厢)运输,有条件的可冷藏运输。临时贮存需放在阴凉、通风、清洁卫生的遮阴棚下,避免烈日暴晒、雨淋等。长时间存放的贮存库温度应保持在5~8℃,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3 佛手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随着贵州佛手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种植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常见病害,主要包括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和黑星病。佛手瓜地上部分虫害较少,栽培不当时也会发生,地上部分虫害主要有白粉虱、红蜘蛛和蓟马,地下部分主要是蛴螬和蝼蛄咬伤根系,影响生长。

3.1 病虫害

3.1.1 佛手瓜霜霉病 病原为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sporacubensis),属于气传性真菌性菌叶部病害。发病初期,叶片正面现黄色褪绿斑,受叶脉影响病斑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着生白色或褐色霉层,该霉层为病原菌的孢子囊和孢子梗。环境干燥时病斑上少见霉层。该病害在佛手瓜生长旺期封架时易发生。连续降雨、瓜架环境湿度大,温度15~19℃为最适宜发病条件。病菌孢子囊可通过空气、雨水向四周传播。

3.1.2 佛手瓜白粉病 该病为气传性真菌性病害,属于世界性瓜类病害。其病原为葫芦科瓜白粉菌(Erysiphecucurbitacearum)和单囊壳菌(Podosphaeraxanthii)。主要危害叶片,也常见于叶柄、茎蔓、花及果实。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白色病斑,周围病斑扩展相互融合形成大白粉斑。严重时整个叶片覆盖白色粉霉,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叶片逐渐干枯死亡。

3.1.3 佛手瓜炭疽病 该病原无性态为葫芦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orbiculare),有性态为瓜类小丛壳菌(Glomerellalagenarium)。佛手瓜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侵染果实、叶片、茎、蔓。果实上病斑呈圆形至不规则形,凹陷,淡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有红褐色粘质物,表皮果肉呈干腐状。叶片上病斑为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斑,之后病斑变为黄褐色至棕褐色。茎、蔓染病,病斑呈椭圆形边缘褐色的凹陷斑。

3.1.4 佛手瓜黑星病 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瓜枝孢菌(Cladosporiumcucumerimum)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圆形至近圆形,褐色,四周组织黄色。病菌发育适温为24℃,湿度越大该病越易流行。

3.1.5 白粉虱 俗称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成虫和若虫均可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甚至整株枯死。因其繁殖力强,种群数量大并分泌大量蜜露,常引起煤污病,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进而失去商品价值。

3.1.6 红蜘蛛 属蛛形纲叶螨科。成、若、幼螨在叶背吸食汁液,吐丝结网,使叶片出现褪绿,逐渐变成灰白斑和红斑,严重时叶片卷曲脱落,田块如火烧状。高温低湿时发生尤为严重。

3.1.7 黄蓟马 属于缨翅目蓟马科。成虫和若虫均可取食植物汁液,尤其喜食花、嫩梢、嫩叶和幼果。危害后新叶不能正常伸展甚至干枯,叶片出现黄色褪绿斑点。

3.1.8 蛴螬 也叫白土蚕,是金龟甲的幼虫。啃食地下肉质根,导致地上部分萎蔫甚至死亡。

3.1.9 蝼蛄 也叫土狗,2~3年一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深达1~16 m,每洞1虫且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筑成约长10 cm的隧道。每次产卵10粒或更多,成堆产于15~30 cm深处的卵室内。具趋光性、趋化性(嗜食有香甜味的腐烂有机质,喜马粪等)、趋湿性(潮湿土壤)。

3.2 防治措施

3.2.1 农业防治

1) 清洁田园。保持田间清洁,对残枝病叶、病果、僵果及时清除集中处理。春季浇水播种后应立即覆土,不使粪肥与湿土外露,以避免招引成虫产卵。

2) 培育壮苗。合理施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或灌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以提高植株抗病性。如用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阿泰灵)250倍液,或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碧护)7 500倍液进行喷雾或灌窝。

3) 土壤调理与改良。精耕细作深翻多耙,每年出苗前在原植株四周增施有机质肥料、微生物菌肥,通过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修复土壤微生态,可减轻多种地下害虫的危害和土传病害发生。

3.2.2 化学防治

1) 霜霉病。选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预防。发病初期选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25%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30%氟吗啉悬浮剂800~1 000倍液等交替使用。

2)白粉病。选用20%腈菌唑微乳剂2 000~3 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5 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600倍液、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750~1 000倍液等交替施用2~3次,每次间隔7~10 d。

3)炭疽病。发病初期选用15%咪鲜胺微乳剂500~1 0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40%肟菌·咪鲜胺水乳剂2 000~3 000倍液、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5 000倍液、40%唑醚·咪鲜胺水乳剂1 200~1 5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

4) 黑星病。发病初期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600~2 000倍液、40%氟哇唑乳油6 000倍液、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1 000~1 500倍液等交替施用。

5) 白粉虱。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 000倍、20%呋虫胺可溶粒剂1 500倍液、亩旺特(22.4%螺虫乙酯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0 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6) 红蜘蛛。用爱卡螨(43%联苯肼酯悬浮剂)3 000~5 000倍液、金满枝(20%丁氟螨酯悬浮剂)1 500~2 500倍交替喷雾防治。

7)黄蓟马。用艾绿士(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

8) 蛴螬。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 g/667m2对水10倍,喷于25~30 kg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防治。

9) 蝼蛄。栽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100~200 g/667m2拌土或煤渣15~20 kg进行土壤处理,深耕耙平。地下害虫危害期,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 kg或50%辛硫磷乳油1 kg+麦麸100 kg,加10 kg水拌匀,配成毒饵于黄昏在田间每隔一定间隔撒一小堆,或在根际周围施用5 kg/667m2;或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40%毒死蜱乳油800~1 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等喷施根际周围土壤。

3.2.3 物理防治

1) 白粉虱。用黄板按照30~35张/667m2悬挂诱杀。

2) 黄蓟马。用蓝板加蓟马专性诱芯,按照间隔10 m/张悬挂诱杀。

3) 蛴螬。用黑光灯诱杀。

3.2.4 生物防治

1) 白粉虱。在发生早期,种群密度低于0.5头/株时,释放天敌丽蚜小蜂成蜂15头/株,或者南方小花蝽1头/株。

2) 红蜘蛛。按胡瓜钝绥螨∶红蜘蛛=1∶200 释放天敌胡瓜钝绥螨;红蜘蛛发生危害前,释放南方小花蝽1头/株。

3) 黄蓟马。3月上旬释放南方小花蝽1头/株。

4) 蛴螬。选择生防菌绿僵菌,按照5~10 kg/667m2与肥料一起施用。

4 小结

贵州气候条件适宜种植佛手瓜,当年投产即可收获,可连续收获5~6年,平均产值在5 000~6 000元/667m2,具有较高的种植效益。若采用佛手瓜棚架下种植白菜、大球盖菇以及饲养蜜蜂等发展“菜-菜-菜-瓜-菇-蜂”“321”高产模式,经济效益可超过1万元/667m2,最高可达3万元/667m2。该模式高效、立体、生态、可持续,尤其值得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区推广。

猜你喜欢
种瓜病斑粉剂
贪心金库变石山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基于OTSU算法的苹果果实病斑图像分割方法
粉剂灭巢法毒杀红火蚁
胖胖猪种瓜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轻松治愈花斑癣
轻松治癒花斑癣
粉剂农药使用两大误区
种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