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武都区秋粮作物重大病虫害主要防控措施及发展建议

2020-12-18 15:29李东红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武都秋粮晚疫病

李东红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陇南746000)

2019 年陇南市武都区秋粮种植面积2.99 万hm2,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56.06%,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75%以上,主要作物是马铃薯、玉米等。威胁武都区秋粮作物的最主要病虫害是马铃薯晚疫病,其次有玉米蚜虫、玉米螟、二代粘虫等。针对2019 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形势,武都区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做好马铃薯晚疫病等秋粮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

1 秋粮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进入6 月份以来,武都区阴雨天气较多,有利于半山区域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生长,同时也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据调查统计,当前武都区秋粮作物病虫害发生4.67 万hm2,其中:马铃薯晚疫病发生1.32 万hm2,同比减少0.16 万hm2,减幅10.8%,全区均有发生,重发面积0.43 万hm2。6—7 月各地持续降雨,田间湿度较大,马铃薯晚疫病扩展速度明显加快;玉米病虫害发生1.42 万hm2,总体发生程度为轻度发生(1 级),其中,蚜虫各地均有发生,发生面积0.67 万hm2,玉米螟发生0.23 万hm2,粘虫发生面积0.12 万hm2,蚜虫主要在武都区半山干旱区域发生,其他病虫害局地零星轻发生。

武都区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春播马铃薯预计在8 月中旬开始收获,全区马铃薯晚疫病总体呈中度发生(3 级)。发病较重的原因:一是菌源量充足。由于2018 年武都区马铃薯晚疫病中度偏重发生,进入7 月份后晚疫病原菌已发生多代侵染,田间积累了大量的菌源量。二是感病品种面积大。主栽品种陇薯系列、小白花、陕北等均为感病品种,播种面积占90%以上。三是重茬地块多,随着武都区马铃薯播种面积的逐年扩大,重茬现象也日趋严重。据统计,2019 年武都区重茬播种面积共有0.93 万hm2以上,重茬种植的田块病害发生危害程度相对较重。四是气象条件有利。进入6 月中旬以来,武都区气候条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侵染和扩散十分有利。

玉米到收获时间约有50 d,预计后期主要病虫将在武都区轻度发生1.07 万hm2左右,蚜虫在半山部分区域将中度发生。

2 主要防控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为了做好马铃薯晚疫病等秋粮作物的防控工作,武都区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的秋粮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同时农技部门成立了由中心主任任组长,有关技术人员为成员的秋粮作物病虫害技术指导小组,按照省、市上级部门关于秋粮作物病虫害防控的相关文件要求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赢得防控工作的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从监测预报、宣传发动、技术指导、物资投放、示范带动等多个环节着手,早安排,细谋划,快落实。二是及时把省上下拨的防控物资迅速分配到有关乡(镇),并对病虫害发生较重的重点乡(镇)及时运送防控物资,发放到农户。三是选派技术方面的骨干人员分片包乡,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制,深入一线,指导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控及科学用药。四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采取召开现场会、开办田间培训学校、印发宣传资料、办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全面培训,指导农民进行科学防治,尽快提高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2.2 加强监测调查,及时准确发布预报

武都区严格按照“三日一查、五日一报”监测制度,开展重大病虫害田间调查,并充分利用武都区设在马铃薯主产区的鱼龙镇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的侵染、流行情况实时动态监测,同时结合田间调查实际,为全区马铃薯晚疫病预防及防治关口前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更好地指导防治工作适时开展。

2.3 防控经费及应急防治物资储备情况

武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积极争取省上下发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农药11.5 t,同时给武都区用于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补助资金5 万元。武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全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实际情况把防控物资送到病害发生较早、危害较重的马铃薯产区,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并按照“统一部署,统一时间,统一技术,统一药械”的要求,组织区级植保机防大队、村级农作物防治小组引导病害发生区的农户进行大面积统防统治及群防群治,为全区顺利开展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防控技术水平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明白纸、宣传册、挂图等多种媒介,组织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玉米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技术的宣传培训,指导农民开展病虫害防控。二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片包乡,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三是在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区域的鱼龙镇、龙凤乡设立防治示范点,组织开展统防统治,辐射带动周边广大农户进行群防群治。据统计,截至目前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会)56 场(次),共出动机动式喷雾器175 台,车辆31 辆(次),抽调技术骨干30 人,培训农民技术员8 500 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4 万余份,发放农药11.5 t,防治面积达1.01 万hm2。

2.5 推进科学防控,提高防控水平和能力

马铃薯晚疫病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武都区近几年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经验,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全面做好全程预防。在马铃薯晚疫病常发流行区,采取选用无病种薯,推广药剂拌种,高垄栽培、配方施肥;玉米采用包衣种子、配方施肥等措施。二是适时开展统防和群防,其中发病后统防统治最关键。通过组织区植保机防队、村级农作物防控小组引导发生区域群众进行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做到应急防控全覆盖,不留死角;防治好病虫害早发区,同时兼顾防治好病虫害发生较迟区域;严格管理制度,与马铃薯种植户签订目标协议,按照“统一方案、统一技术、统一时间、统一施药”的“四统一”要求开展综合防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探索专业化防治机制,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控水平和能力。

2.6 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武都区农业农村局按照区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专门成立督查组,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分赴各乡镇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和指导,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2.7 防控成效

武都区累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1.01 万hm2,占发生面积的66.7%,开展统防统治面积0.13 万hm2,重发区域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危害得到有效遏制,防治玉米蚜虫0.21 万hm2,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物资缺口大

2019 年武都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面积达1.33万hm2左右,严重发病面积达0.47 万hm2,省上配套农药仅供武都区马铃薯主产区重点防治1 次,存在着防治药品稀缺及防治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无法全面开展整片联防作业。

3.2 专业化统防统治水平较低

目前,武都区主要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的区植保机防大队,鱼龙镇峃沟村、王沟村、红崖村、龙凤乡瓦舍头村、杨上面村、马营乡朱沙坝村、甘泉镇赵坪村成立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小组,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数量少,加之设备陈旧、人员素质低、运行经费缺乏,服务作业面积小,只能引导带动周边群众适时进行防治。

3.3 绿色防控工作薄弱

目前武都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绿色防控工作薄弱。

4 发展建议

4.1 做好马铃薯晚疫病后期及贮藏期间的防控

继续抓好马铃薯发病田后期防治,引导群众对留种田收获前1 周割蔓、收获时块茎的筛选、贮藏及窖藏期间病害的预防等工作。

4.2 做好玉米病虫害防控

以玉米大小斑病、二代粘虫、玉米蚜虫等为重点,指导主产区开展防控,力争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4.3 小麦病虫害防控

武都区是小麦条锈病发生的最主要源头区,要以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综合治理为重点,最大限度将小麦秋播药剂拌种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争取做到拌种全覆盖。

猜你喜欢
武都秋粮晚疫病
排涝抢收多措并举 确保秋粮稳产增产
抓好“双减双抢”确保秋粮归仓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武都地区张家坪钴矿地质特征及意义
陇南市武都区无刺花椒考察报告
尽心尽责抓好秋粮收购
武都区裕河金丝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厚积薄发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