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酿造高粱晋早5564 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2020-12-18 20:05平俊爱张福耀王玉斌詹鹏杰楚建强李慧明
中国种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黑穗病穗长区域试验

平俊爱 张福耀 王玉斌 牛 皓 詹鹏杰 楚建强 吕 鑫 李慧明

(1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高粱遗传与种质创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晋中 030600;2 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太原 030031)

高粱是山西省主要杂粮作物之一,具有抗逆性强、耐盐碱、耐瘠薄等特点,是山西汾酒和老陈醋的主要原料[1]。随着山西省对杂粮产业的推进,以及酿造企业对酿造原粮质量的重视,近几年高粱种植面积稳定在7 万hm2左右。山西省早熟区多年种植敖杂1 号、晋杂15 号等品种,株高较高、易倒伏,不利于机械化收获,导致生产成本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低。为了满足生产和市场需求,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开展了适宜机械化栽培早熟酿造专用高粱品种的选育工作。晋早5564 是早熟、高产、酿造专用品种,株高适中、稳产性好、适宜机械化收获,该品种的选育成功满足了山西省春播早熟区对早熟、矮秆、适宜机械化种植品种的需求。针对晋早5564的品种特性,对其机械化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以发挥品种最大的增产潜能。

1 亲本来源及品种选育

1.1 亲本来源母本早熟不育系SX55A 是利用314B 与TX623B/3197B 杂交,经过6 代选育出保持系(314B×TX623B//3197B)-4,然后连续回交转育而成。幼苗叶鞘绿色、叶色深绿、成株叶片深绿细长,株高70.0cm、穗长21.0cm、穗宽7.0cm,穗呈棒形、中散穗、浅黄白色,穗粒重65.0g、千粒重28.8g,叶片半上冲,抗逆性强。

父本恢复系SXR164 是以外引材料961541 为母本,(SR30/34-33)为父本杂交获得F1种子,经过连续6 代系统选育而成。幼苗叶鞘绿色、叶色浅绿、叶脉白色,株高123.0cm、穗长27.0cm、穗宽8.5cm,穗呈纺锤形、中紧穗型、壳粒红色,抗逆性强、抗倒伏。

1.2 选育过程2012 年在海南配组,2013 年参加杂交种鉴定试验,在110 个组合中表现出早熟、矮秆、千粒重高、产量水平好等特点。2014 年参加品比试验,在10 个组合中表现优异,2015 年续试同时参加山西省高粱早熟区区域试验,连续2 年区域试验,农艺性状与产量水平均优于对照晋杂 15 号,同时在所内进行了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2017 年进行小面积繁种,2018 年通过农业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命名为晋早5564。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晋早5564属于早熟酿造高粱品种,平均生育期116d,株高150.7cm,穗长27.0cm,穗粒重101.8g,千粒重27.5g,穗纺锤形,中紧穗,籽粒扁圆形,红壳黄粒。

2.2 品质2017 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晋早5564 籽粒的总淀粉为71.68%,粗脂肪为3.52%,单宁为1.1%。

2.3 抗性2016 年通过对丝黑穗病3 号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发病率为10.5%,抗性级别为中抗高粱丝黑穗病。丝黑穗病自然发病率为0。

3 产量表现

2015-2016 年分别在大同市浑源、大同阳高县、朔州市山阴县、朔州区朔城区、晋中市昔阳县5 个试验点参加山西省高粱早熟区区域试验,2015 年每hm2平均产量7363.5kg,比对照晋杂15 号增产6.8%;2016 年续试,平均产量8848.5kg,比对照增产22.1%;2 年平均产量8106.0kg,比对照平均增产14.6%。2017-2018 年在山西省大同市、山阴县示范种植3.3hm2,每hm2平均产量达7920.0kg。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 选茬整地高粱对前茬要求不严格,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均可作为前茬,但需注意前茬作物农药的残留情况。收获后整地有利于保墒,耕翻深度为30cm。

适时播种 山西省春播早熟区春季温度低,不能过早播种,以免粉种。一般在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土壤5cm 处地温稳定在10~12℃时宜播种。根据晋早5564 的千粒重和保苗株数,每hm2播量为0.75~1.00kg,播深3cm,行距40~50cm。建 议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免间苗,留苗密度为15 万~18 万株/hm2。

4.2 田间管理 化学除草一般在播种后出苗前、出苗后2 个时期进行化学除草。高粱对除草剂比较敏感,在除草剂选择上需慎重[2]。播种后出苗前喷施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可选择40%莠去津在地表喷雾,防除杂草[3]。

合理施肥 每hm2施复合肥750kg、尿素225kg,如果有农家肥可以适当减施化肥,建议一次性施肥,不追肥。种子和肥料不能直接接触,以免烧苗。

病虫害防治 晋早5564 的主栽区病害主要以丝黑穗病和黏虫为主,丝黑穗病一般采用5%烯唑醇拌种剂,黏虫一般在6 月发生,可用菊酯类药物喷杀。

4.3 收获晋早5564 主栽区,建议霜后叶片全部枯死,茎秆水分含量较低、籽粒含水量在20%以下时,蜡熟末期收获。用联合收割机收获,调整适宜转速,减少田间损失和破损率。

猜你喜欢
黑穗病穗长区域试验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四倍体小麦株高和穗长性状的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谷子黑穗病的发病及防治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水稻穗长和有效穗数的QTL定位分析
玉米F2∶3群体雄穗长与分支数的相关分析
2008年襄樊市中稻品种区域试验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