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类文本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2020-12-18 21:23闫凤仙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耀州群文规律

闫凤仙

(白城市第二中学,吉林白城 13700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探讨新课程中 “有效教学” 的实施,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那么,如何有效解读叙事类文本?郑桂华教授认为,解读文本不是让学生理解表面含义,而是要深入到文本的中心,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因此,理解作者的写作构造过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活动是提升学生独立阅读叙事类文本能力的关键内容。

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构造过程与规律是指导学生读懂叙事类文本的必要前提

借鉴梁启超先生的《作文教学法》,让学生大致弄清楚记事文的构造过程。

首先,我们要重新理解什么是记事文。梁启超先生在《作文教学法》中指出,记事的文章(不包括小说),也就是记一事之原委因果。严格地说,并非记一件事,乃是记一组事;并非把各件事叙述得详明正确便算了,一定要把许多性质不同的事前后八面相照应,理然成为一组……叙述得有法度,就会把满盘散沙的事件弄成一组了。

其次,要理解作者写作记事文时的构造过程与规律。记事文以事为中心,记两人以上之事,有时间的经过及相互动作,于是看出这事的因果关系。凡记事不是记一件事,是记一组事。而分组的标准有二:一是单组事时间的段落;二是复组事空间的范围。

梁启超先生认为记事文的做法重要的原则有四条:

第一理法:分事前事际事后,斟酌详略,说明它的因果做事的时间,总有此三阶段,事前为因,事后为果,事际是由因得果的关键。记事文的通例,记事前最详,记事后次之,事际最略。

第二理法:凡是足以说明因果关系的,虽小必叙。凡是不足以说明因果关系的,虽大必弃。这一条是讲选择的方法。

第三理法:要审定此事的性质,是以一人为主体,还是以两人或多数人为主体?若是以一人为主体,便以一人为中心,两人便有两个中心。多数人便有多个中心。这层要看清楚。

第四理法:要注重心理现象。一事的成功,当然有物质的关系,然而最重要的便是人的心理。人的心理是事件的原动力,所以记一事不能只看物质上的变化,还要看做事的人的心理如何,及其如何影响到别人的心理。

基于上述记事文的做法原则,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写作记事文的构造过程与规律。

一是材料的选取。以战事文为例。战事文专以叙述胜败因果为主要目的,即有关于胜败者虽小必录,无关于胜败者虽大必弃。由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明白一点:作者无论记载何事,大都是以这个原则来选材,那么,我们在阅读时就可以循着这个原则来解读文本。

二是材料的排序。材料选择完毕之后,该怎么排列呢?可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别整理。在这里,我们仅从时间角度来谈材料的排序。

仍以战事文为例。就时间论,可分三段:战前,战中,战后。战前,主要叙述的是战前的动机,双方的准备,双方的心理状态,双方的行动及其位置等。战时,即战中,双方接触的实况。战后,战争的收束及战争发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三是材料的详略。以战事文为例。材料的详略安排,一般规律是战前详写,战时的语句极少,战后收束较详,如《曹刿论战》。当然也有特例,有的战时记录特别详细,战前反而写得简略。这种情况主要依据中心来确定。

战事文是记事文中最难写,同时也是最难读懂的文章,我们从最难的战事文入手,指导学生明白了战事文的写作规律,那么,学生对记事文的构造过程自然就明白了。

综上所述,教师自己先要弄明白作者的写作规律,再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规律与构造过程,是读懂叙事类文本的必要前提。

二、运用写作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是有效解读叙事类文本的重要途径

顾名思义,记事文当以记事为主,那么,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事件。这是运用写作规律,指导阅读的第一步。比如,《曹刿论战》一文,按照梁启超先生所说,记事文乃记一事之原委因果,那么,这一事就是 “长勺之战” 。读罢全文,学生很容易就能概括出这个事件。尽管语文课程改革提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但是,如果连最基本的内容都难以读懂,那下一步我们提倡的个性化阅读、深度阅读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指导学生有效解读叙事类文本,第一步重在概括中心事件。

接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时间分清事前,事中,事后,分层厘清事件的脉络,能够概括出每一个层次的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最后,分析事前、事中、事后,从写作规律的层面看一看各层次的内容及详略处理,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构造过程,理解文本中心。

仍以《曹刿论战》为例。这篇文章所记一事为 “齐鲁长勺之战” ,重点在于记录此次战争的胜败因果。这场战争最后是鲁国获胜。那么依照写作规律看,凡是关于鲁国获胜的主要原因,虽小必录,其他与鲁国获胜无关的一概不写。而鲁国获胜的主要原因全在于一个人,那就是曹刿。我们看看战前内容:曹刿作为一介布衣,请求觐见鲁庄公探讨齐鲁战事,这份责任感是鲁国获胜的原因之一;曹刿对鲁庄公的循循善诱,让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作战取胜的必要条件。这种战略思维、政治远见,更是鲁国获胜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是战时:只记录曹刿的指挥若定,其他战事规模、双方人数、所用军备等一概不写,战事过程极为简略。战后,点明鲁国取胜原因全在于曹刿的军事指挥能力。

由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国之所以能获胜,主要在于曹刿拥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因此,此篇文章所记内容全在曹刿一人,正是因为他在政治方面的深谋远虑以及军事方面的才干,鲁国才能最终以弱胜强。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构造过程与规律,教师正可以从这一角度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而学生准确把握事件的写作过程与规律后,必能事半功倍,大大提升叙事类文本阅读的有效性。

再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教师指导学生先概括出中心事件——父亲穿过铁道爬月台给 “我” 买橘子。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记录这一中心事件的原委是什么?学生通读全文后,很容易明白,其实文章记录此事的原委,就在于难忘父爱。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记事文,就是记录一事之原委因果。那么,《背影》这篇文章,是如何记录此事的原委因果呢?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通读全文,继续思考:作者难忘父亲买橘子,实则是难忘父爱。那么,父爱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教师指导学生看第二段。 “父子二人” 回家奔丧,望着家里的满院狼藉,祖母的去世,父亲的赋闲,作者伤心流泪,父亲此时最难过,却安慰儿子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在这样的家庭处境下,从父亲的言语可以看出那是深沉的父爱,也为后文中心事件的出场进行了强有力的铺垫。

丧事完毕后,作者要回学校读书,父亲要外出找工作,二人便同行,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事情:父亲刚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工作,不好请假送儿子去车站,只好托付茶房帮忙。父亲的反复叮嘱茶房,又一次体现了浓浓的父爱。可是父亲终于不放心,还是要亲自送儿子去车站。父亲与脚夫的讲价,拣定靠车门的位置,将紫毛大衣铺在座位上,叮嘱儿子尽快上车,夜里要警醒等等,这一切又都是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爱!

学生读到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结:正是因为有了上面那么多父爱的体现,才有下面第六段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一事的深刻记忆。至此,中心事件以前的内容,主要记录了父亲对 “我” 无微不至的爱,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件小事,也值得朱自清先生记录下来呢?事后,父亲的再次叮嘱,离去的背影,都深深打动了作者,让作者在多年没见父亲的思念中泪流不已。父亲的背影,深沉的父爱,在文章结尾得以凸显和升华。

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构造过程,恰恰体现了梁启超先生所说的——记事文,专以叙述事件的原委因果为主要目的,凡有关于这个因果的,虽小必录,无关于这个因果的,虽大必弃。那么,《背影》一文记事的原则是:难忘父爱。所以事前的所有能体现父爱的内容都呈现了出来,与此无关的,如母亲、妻子、弟弟妹妹们如何,一概不提。事后,叙述了自己的心情与感慨。

又如作家贾平凹的《耀州吃面》一文。这篇文章叙事的思路,经典再现了梁启超先生所阐述的记事文的构造过程与规律。

首先,去耀州吃面的原委、因果和准备。全文五个自然段落,核心事件就是标题——耀州吃面。在写去耀州吃面之前,作者先用三个段落交代了吃面的原因:第一段,详细描绘耀州人吃面的盛况,以此来表明耀州面极为好吃;第二段,叙述自己在县城北的桃曲坡水库写小说时,宁可走七八里的山路,也要去耀州吃面,而且一天还要去两次, “害上了瘾” ,再次表明耀州面好吃得很;第三段,回到西安后,豪华宴席去了不少,都没吃好,还是想念耀州面。这一对比,进一步反衬了耀州面的好吃。作者叙述到这里,已经从三个角度详细解释了吃面的原因——耀州面特别好吃。随后,第四段,作者为心心念念的耀州面做出充分的准备:借用朋友的小车,洗车,加油,开了两个小时后来到耀县。至此,事前的原因、准备,写得详细,生动,引人入胜。全文大约七百多字,这一部分就用去了五百多字,正是体现了梁启超先生所说: “事实上时间的分配,事前和事中差不多是八与二的比例,所以,注重事前是普遍原则。” 那么,学生因为懂得记事文的构造过程与规律,对于作者去吃面的原委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其次,在耀州吃面的过程。这一部分写得极简。只用了28 个字, “我一路上都在酝酿着一定要吃两碗,结果一碗就吃饱了,出了一头汗。” 符合前面提到的八二原则,一笔带过,因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意图并不在于此。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阅读能力,更有益的是,学生在写作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启示。

最后,吃面后的心情、感慨等。这部分内容相对于吃面的过程,写得较为详细。吃面后, “情绪非常好” ,还买了一枝玫瑰花,于朋友的对话中,再次点明:耀州面好吃, “开着车跑几个小时花五十元过路费十几元油费就为吃一碗面啊!” 结尾,作者用写实笔法,抒发感慨:以前一元一碗,现在涨价了,一碗一元五角钱。让人有物是人非,流年易逝的感慨。这事后内容的叙述,体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复杂心绪。学生也因此明白:《耀州吃面》不是为了记一次吃面的事件,而是借助吃面一事,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这样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师指导学生领会作家的写作规律以及写作构造过程,从而反馈到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经过长久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训练,依据叙事类文本的写作原则,掌握了一套叙事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就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就能对叙事类文本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在日后的学习中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明确:叙事类文本的有效阅读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学生把握记事文的写作构造过程与规律,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步得到提升。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作用是用自己的学习经验与理论引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即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供新的学习经验推进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而引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

三、群文阅读,反复实践,是提升学生独立阅读叙事类文本能力的有效方法

梁启超先生曾在《作文教学法》中指出:叙事文最难的莫如记战争。学会记战争,别的文章自然迎刃而解。所以,教授叙事文作法,教师最好将下文所列《左传》《资治通鉴》中记述战争的文章让学生先行细读,再由教师综合比较,向学生说明记事的原则。梁启超先生还列举了一些文章,如《城濮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并进一步指出,作为指导学生的参考文章,所举越多越好,让学生从大量的典型叙事中体会记事的方法:材料为什么选取这件、放弃那件,详写这边,略写那边;为什么把这件事情排列在前面,那件事排列在后面。其实这种作文教学法,正是今天我们所提倡和进行的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使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目前很多教师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也就是说,群文阅读的特征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群文阅读可以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群文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能;群文阅读还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基于上述群文阅读的意义,教师就可选择多篇课内外例文,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反复实践,以提升阅读叙事类文本的能力。因为,即使是一个作家,要想读懂其他作家的作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当代作家肖复兴在他的《我的读书笔记》里谈起作家汪曾祺的《咸菜茨菇汤》。 “我曾经做过读书笔记,将这篇短文仔细拆开,看它的结构,看它是如何铺排行文,谋局成篇的。” 同时,肖复兴先生又对比阅读了贾平凹的《吃面》,仔细研读了两位作家不同的写作内容,却发现两篇文章有着相似的写作手法。

由此看来,并不是说仅仅领会了作家的写作构造过程与规律,所有的记事文就都能一看就懂了,每一个作家的写作过程,作家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应该说只有作家本人最清楚。读者只能依据写作规律,透过内容,反复思考,使理解尽可能贴近作家的写作本意,而想要达成这一点,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多阅读,反复实践。

笔者曾经就《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把握了作家的写作构造过程后,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而不是只在老师的牵引下,亦步亦趋地顺着老师的想法去读书,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当然,学生要想对文本的内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还需咬文嚼字,读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甚至是标点也要仔细研磨。但是,这样做的前提还是要从整体上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四、结语

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 “学会” ,最终,学生离开老师的指导要 “会学” 。而叙事类文本的有效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一如既往地在思索中前行,希望语文教学的明天更美好!

猜你喜欢
耀州群文规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