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捷径 读懂古文

2020-12-18 04:14徐杰
考试与评价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全国卷复习方法

徐杰

【摘 要】 文言文作为古代重要的书面语言,古代优秀的哲学思想、文学创作等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保存下来的。顺应时代“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呼声,文言文越来越受到重视,文言文教学和语文高考文言文试题也一直受到专家的关注与研究。文言文阅读在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试卷中占了21分的分值,使得许多语文教师和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复习效果却不明显。因此,本文针对总体教学情况,以我们平时所做过的文言文题目为例,并结合今年全国卷1和卷2的高考文言文题目,在教学思路上总结一些应试技巧,希望对老师在教学方面和学生在答题方面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 全国卷  高考文言文  复习方法  应试策略

多年来,全国卷文言文一直选用人物传记文体。这种传记均出自“正史”,文字量600字左右,传主多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阅读这种传记,要根据其写人叙事的特点,建立规范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快速读懂,整体把握。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总结了几个有助于读懂文言文的小方法,希望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起到些许帮助。

先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1. 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 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正文、出处、注释、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比如我们高二今年第二次月考的文言文《宋史?杨徽之传》便是出自《宋史》。一看到出处就不禁想起在宋史中的高频率词汇。如:判,高位就低职,称为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判”指高级别的官员任低职,有独自裁决权,所以官职前面加“判”。在文中“权判刑部”“改判集贤院”的“判”即这种用法。还比如:直,指资历比较浅,如文中传主杨徽之就担任了“枢密直学士”这个官职。同样的高频词汇还有:

知,主管,同协管。如文中“知金州”即,协管金州之意。

权和试,都是临时、代理的意思,权知开封府就是代理开封市长的意思。

管勾和勾当,都是管理的意思。

提举,也是管理的意思,有建议建言的意思在里面,用于涉及经济財务的官职。

提点,管理并监督,用于执法或者监察机构的官职。

签书,签署。表示有公文署名权。

监,用于官名是监督,用于官府机构是表示固定地点。

奉祠,宋代设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等。

平时有了这些积累,在考场上也就多了几分看懂文言文的能力。例如:2020年全国卷1《苏轼传》也是出自宋史。其中也出现了“试礼部”“徙知密州”“知杭州”“试谓提举官曰”“提举官惊曰”“遂提举玉局观”“权知礼部贡举”。2020年全国卷2《王安中传》也有“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 的关键字眼,以上这些全部出自原文。学会在整体阅读时做上标记,解题时将课内梳理的知识转嫁到考场,想看不懂原文都难。

当你在整体浏览试题时,也可以先去抓住文学常识这一类高频词汇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如厦门2020年质检题《宋史?范成大传》第11题考查了“路”“漕司”“幕”“二府”等文学常识。试卷命题人设置这道题的各个选项,也均是宋史常见知识。如“路”在卷2《王安中传》中也出现“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等句子。宋代路制,我国地方行政区分,秦汉有郡县,其后郡上有州,隋初废郡存州,遂称州县。唐至宋初,虽有称为道之大区域,倘仅为监察区。宋太宗末废道置十五路,各设转运使,逐渐成为高级行政区,开后代省制先河。如“漕司”在选项中说是宋代独有的,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北宋叫转运司,南宋漕司,元代漕运司,明清也有,办理催征税赋,办理上供以及漕运等事务的官署和官员。做这道题一部分也是需要从平时的归纳梳理中积累相关知识来作为基础,另一部分也是靠上下文语境去推理,所以在整体阅读时,看完题回原文找区间时,可以先标注出来这些词,特别是曾经见过的文学常识就更可以快速进行判断正误,从而节约时间。老师在讲题时,若遇到如“判永州军”等相关知识,就要给学生说清楚为何翻译为“永州军路判官”。宋朝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继承了唐朝的羁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时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老师平时的点滴教学,肯定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积累!

再从局部寻求突破口——知识迁移。

1. 找动词(找官职)。寻找什么样的动词呢?即官职前面出现的所有动词,这些词汇都是高频词。《宋史?杨徽之传》就出现了很多这样的词汇:“与郑玘并出为天兴令”“复为著作佐郎、知全州”“就迁左拾遗、右补阙”“迁侍御史、权判刑部”“拜左谏议大夫”“改判集贤院”“出徽之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驿召为左谏议大夫”“与毕士安并充开封府判官”“以徽之兼左庶子”“迁给事中”“拜工部侍郎”“俄兼秘书监”。在讲评每一篇文言文时,我们都可以单独将这些词汇挑出来一一细讲,见得次数多了,也就能形成长久记忆,解题时再运用知识迁移法就不必担忧这个词汇作为切分点时会失分。如《金史?石琚传》翻译题的两个句子都是和官职有关:①既而守以赃败,他令皆坐累,琚以廉办,改秀容令。②拜参知政事,琚辞让再三,上曰:卿之材望,无不可者,何辞为?两个翻译的句子都是涉及到与官职有关的动词“改”“拜”,分别译为“改任”“授予”等意思即可得分。老师在讲评时可以在适当拓展表示官职降级、升迁、调动等常用动词,让学生做好积累。在一轮复习时,更要重视课内文言文知识的梳理,特别是这一类高频词汇的讲解和落实。像《张衡传》《苏武传》这样的名篇,应该重点梳理并总结。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如下:

(1) 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仕进等;

(2) 表官职变化的:

A.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B.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C.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D.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等。

2. 找人名。一篇传记一般只有一个传主,当然也有出现同一家族不同人的情况,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可以从找人名开始。《宋史·李常传》出现多个人名:李常(传主)、杨佐(发运使)、刘琦(李常好友)、王安石(变法有预议,不欲青苗收息)、宋神宗(诘安石)、宋哲宗(立)、司马光(质疑李常)、刘安世(谏官、以诗攻确)、蔡确(为刘安世谤讪)等人。当你搞清楚这些人名之后,再来做题或讲题,思路就异常清晰。如12小题D选项:李常群而不党,受司马光賞识,他与王安石关系友好,却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此举得到司马光支持,司马光认为他有才干气度,在哲宗面前褒奖他。我们通过圈划出来的人名就可以找到答案所在区间“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从这里可以知道选项中“却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错误,应该是反对“青苗法收息”。可从原文“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得知“此举得到司马光支持”于文无依据。不仅在选择题可以用到找人名的方法,翻译题同样可以。《李常传》的两道翻译题也涉及到多位人物。如①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毂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涉及到“杨佐”“李常”“刘琦”,当你结合上下句就能搞清楚三人关系,也就有助于梳理句意,结合语境和平时积累,这些不常见的词汇如“改秩”——秩指a次序。b俸禄,也指官的品级。c姓。d十年。在这里最为恰当的应该指“俸禄”,在结合人物关系则推导出“改秩”便是让李常换更高的官职,即升官。“推毂”——a指推车前进(古代君王分封将帅时的一种礼遇)。b推动、协助。c荐举、援引。“击节”——例课内“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也有多种意思:a指打拍子。b谓出使。c形容十分赞赏。但在这里指第三种。即:发运使杨佐将要推荐李常升官,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赞叹说:“世间没有这种风气很久了。”②常上梳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本句涉及人物“李常”“蔡确”“刘安世”,在翻译时补足姓氏和主语时就要明确好人物关系。即李常上书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使风俗淳厚的办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李常)被调任为兵部尚书。由此可见,人名找到了也就意味着能把文章里面的人物脉络弄清楚了,答题准确率也能够有所提高。同时,新高考的大前提下,题型是不断变化的,如《李常传》就新增主观题14小题:谏官是朝廷纠错改正机制下的一个分支,在这篇文章中,李常如何看待谏官?试举例分析。我们在看文章时唯一出现“谏官”身份的就是“刘安世”,那么答案肯定是围绕他名字出现的那几行内容,我们锁定该区间进行梳理,然后分点作答。例原文“谏官刘安世以吴出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安世并劾常……辞不拜。”可得出答案。但本题分数3分肯定不止一点答案,原文“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这里也出现“谏官”,再看人物有宋神宗、王安石、李常,而宋朝因谏官被皇帝控制,谏官的作用弱化,主要功能是监督大臣,所以也能得出答案。

文言文虽然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但是只要能找寻规律,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出方法,也能找到突破口,就像本文强调的“捷径”——看整体、整体看、找动词、找人名。所谓的“捷径”,即指解答文言文的思路应该先整体后局部,寻找高频词汇,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做题准确率。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因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你不妨也多试一试。总而言之,善用捷径,读懂古文是解题的前提,只有走好了第一步,才会有希望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陆如兵.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知识迁移策略研究.中学语文,2016(15).

猜你喜欢
全国卷复习方法
初三年级教学高效复习策略与方法研究
从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的对比浅谈高考地理全国卷Ⅰ的备考
浅谈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卷阅读信度效度
小议高三英语备考
在新高考全国卷要求下如何实现英语书面表达满分教学
中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初探
基于考题分析的圆锥曲线内容备考探究
善变巧解 触类旁通
复习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