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苍生与追求和平

2020-12-18 04:19牛殿庆
知与行 2020年4期
关键词:孙武孙子

[摘 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年诗人马晓康的历史长诗《孙子》通过大量考证与孙子相关的史料和传说,塑造了军事家孙武的诗艺形象。诗人笔下的孙武是一个冷静思考型的战争奇才,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主要是机动善变,他能综合时间、地形、作战条件等多种因素制定作战方案,采取灵活的作战方法克敌制胜;善于感悟,善于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善于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是军事家孙武不同凡俗的智慧。马晓康的诗对战争充满了仇视, 对苍生充满了怜悯,对和平充满了向往;他的诗中,包含了对战争涂炭生灵的追问;出于怜悯苍生追求和平的美好心愿,诗人期待时光倒流,历史重新来过。在结构上,诗人对长诗《孙子》的设计颇具匠心,无论是整体还是部分,都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诗意匠心和“功夫在诗外”的努力认真。长诗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一是探讨了孙氏的家族起源,叙述了孙武在齐国的生活,揭露了宫廷生活的腐朽糜烂和血肉相残;二是析出孙子军事思想的精华,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诗人反对战争的善良心愿;三是除了总结后人对孙子的纪念外,还诗话了历史上围绕孙子所展开的有争议的谜团。

[关键词]马晓康;《孙子》;孙武;诗艺形象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4-0091-06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年诗人马晓康给我的印象是个热爱写作、热爱诗歌、热爱学习的人,今年27岁的他已出版长篇小说《墨尔本上空的云·人间》、诗集《纸片人》以及长诗(诗集)《逃亡记》《还魂记》,还主编了《中国首部90后诗选》,曾获2015《诗选刊》年度优秀诗人奖、2015《西北军事文学》优秀作品奖、2016人人文学奖诗歌新锐奖、韩国雪原文学奖海外特别奖、2019十佳新锐诗人等,历史长诗《晏子》被译成韩文出版。近几年,马晓康十分关注历史,2017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长诗《孙子》是继长诗《晏子》之后的第二部历史长诗(诗集)。这个只有20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创作出版了六本书,编写出版了一本书,这是很多诗人一辈子也达不到的成就。

一、《孙子》塑造了军事家孙武的诗艺形象

长诗《孙子》通过对与孙子相关史料和传说的大量考证,结合《孙子兵法》给予后人的启示和智慧,以诗的语言提炼了孙子的军事思想精华,塑造了军事家孙武的艺术形象。

(一)孙武是冷静思考型的军事奇才

“面对楚国这样的庞然大物/想要大快朵颐,却没有足够的兵马/三路大军疲楚已经数年/必须让楚国不断地麻痹下去/必须积蓄更多力量以备伐楚。”春秋的“时势”造就了胸怀大志、有谋有勇的孙武,面对大楚,吴国兵力不足,要完成吴王的千秋霸业,非一日之功,孙武采取的是游击战中的消耗战、麻痹战,敌困我扰,敌疲我打。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既是一个高明的棋手,又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猎人,“胸有成竹,是一夜又一夜的殚精竭虑/战争从来不是莽夫的游戏”。善于忍耐,寻找、等待战机,是一个杰出军事家的基本心态,“再等一等!再忍一忍!/星象已开始变化!/人心也已在这平静的局势下躁动!/伐楚的时机就快到了”。通过形象生动的心理揭示,一个冷静、善于观察、沉着老练的军事家的形象就屹立在读者眼前了。

(二)孙武机动善变的军事哲学思想

孙武能综合时间、地形、作战条件等多种因素制定作战方案,采取灵活的作战方法克敌制胜。孙武立威扬名的经典战役是“柏举之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他也确立了“兵圣”这一千秋万世的光辉形象。在“柏举之战”中,孙子帅三万之众破楚入郢,诗人写道:“这一年,人类文明的重心全部放在了东方/三国联军攻破了郢都/除了留下一个昭王奔随的故事/还有楚国历史上再也抹不去的奇耻大辱。”这是一场以小战大、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充分体现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虚实篇》)的军事哲学思想。此战提升了吴国在诸侯中的威望,使春秋末年的吴国称霸中原,“打完这惊天动地的一战/吴国必将威镇诸侯/这只是霸业的第一步/我将继续辅佐我的国君/直至天下大统,直至世上再无战事”,体现了孙子的远大抱负,“对于未来的霸业,我心中充满了期待/超过家乡的桓公,让更多百姓感到国君的庇佑/善战者,当以战平天下,还天下一个太平”。可以说,“柏举之战”检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也坚定了他辅佐吴王一统天下的雄心,诗人对这一点把握得十分准确。

(三)孙武是具有不同凡俗智慧的军事家

孙子善于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孙子善于利用地形,诗人分别对通、挂、支、隘、险、远这六种地形赋予了诗意的描绘,“那个叫隘的地形,只认同一位客人/先抵达的人,被赠予天然的城墙/占据了天险也就占据了先机/先机并不是稳操胜券、放松警惕的守备,仍会给敌人可乘之机”。诗人参悟透了《孙子兵法·地形篇》,才提炼出了这精炼的诗句。孙子从水流漂石中感悟到兵势如水的战争规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兵势如水势,水可移石一泻千里,从兵势如水、势如破竹的自然规律中提炼出军事战略思想。诗人认为,“而水滴只做好了两件事/足够多的数量之势能/与足够大的决心之方向”,这是千万滴水的汇集,这是千万条心的凝聚,目标和决心是“漂石千里”和席卷千军的关键,是胜利的保障。有这样的智慧,才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横扫楚国,威震齐晋/这看似被人称颂的功绩背后,是历史的苍凉”。诗人认为,“所谓兵法,由一个又一个血的教训组成/写兵法的人并非身经百战/他们只是汲取了前人所有的伤痛”。善于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这也是军事家孙武不同凡俗的过人之处。

(四)环境育人,時势造英雄,是孙武形象的形成背景

诗人认为,“谁能止住凡人的愚昧/用崇拜的目光瞻仰那些平淡的文字/战争之法,从来不需要信徒/所谓‘兵圣,其实是前人肩膀的叠加”。一将功成万骨枯,是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的环境造就了杰出的军事家孙武,也造就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等战国四大名将。“不过是为王业争夺天下的‘谋攻而已,与同时代西方雅典文明相比,我们的春秋大业充满了血腥和残酷,在于天子眼前诸侯争霸,宫廷内部氏族相残。”“礼崩乐坏的时代,贵族的繁文缛节只是累赘/撕开最后一层遮羞布,战争暴露它赤裸的本性。”诗人悟透了战争的本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战场上只有胜负,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别,《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兵者,诡道也。”用兵就是要用种种方法欺骗迷惑敌人,打败敌人、夺取胜利是目的。“那些遵守约定的君子总被定性为迂腐/不择手段地赢得胜利,也赢得历史的歌颂!”诗人也认可这一点,即与虎谋皮反被虎食,不择手段地赢得胜利才是兵家之本。诗人眼里军事家孙武的形象是,“一生戎马,那坚硬的铁甲可以抵御刀剑/却挡不住宫廷上的红颜祸水”。历史上有多少能臣武将因后宫谗言而死?对于成败,诗人是如此审视的,“世上哪有什么不败的神话/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孙武的谋略毕竟是军事家的谋略,权利在吴王手里,军事家的谋略必须建立在权力话语的基础上,谋略才会发挥到极致。

二、马晓康的战争观:怜悯苍生与追求和平

长诗《孙子》比长诗《晏子》视野更加开阔,历史的空间更加宏大,同一时间的不同领域,不同时间的同样血腥。马晓康认为战争是血腥的,不管正义与非正义,死亡和受难的依然是平民大众,马晓康的诗对战争充满了仇视,对苍生充满了怜悯,对和平充满了向往。

(一)对战争涂炭生灵的追问

在这本诗集里,诗人对战争涂炭生灵的追问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批判,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因为诗人内心的那份善良是见不得血腥的。比如,对二战时美国投到日本的原子弹的反思:“作为受难国的后裔,为死去的同胞/我曾为那蘑菇云拍手叫好/可作为一个人,内心却滋生着更广泛的同情/同情那些也许没有狂热却一样死去的岛国的平民”,这里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因为在诗人眼里只有生命。人有生存的权利,生命没有国籍,即便他们是敌国民众。再如,对太平天国战争的批判:“那些打着‘太平等光明的旗号的/也最容易忘记初衷和承诺/那些牺牲的将士们尚未安息/享乐的舞乐总是早早地奏起!”洪秀全的初心何在?刚打下了半壁江山,就妻妾成群地做起了皇帝,贪图享乐高高在上了,“洪秀全、杨秀清占据南京以后,便以为可以立国,把享受和特权放在首要地位”。[1]

(二)纵横在历史的昨天和今天,展示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害

“胜利后的疮痍是为了后代们更好地延续/可在战争中凋零的个体又有谁能体会?/那些因战乱而男女比例失调的国家”,“谁能偿还一个家庭的儿子、父亲或丈夫”。这样的批判只能称之为感叹,这是一个青年诗人的无奈,也是人文知识分子的无奈。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也在感叹,文人的感叹不过是给权贵们一个提醒罢了,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也不过是给权贵们提个醒罢了,但老子对于战争“不得已而用之”的思想包含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诗人非常赞美孙子的战争观:“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对于孙子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的最高境界,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美好心愿,期待时光倒流,历史重新来过,因为战争不相信眼泪和鲜血。

(三)用辩证的思维审视战争

他告诫人们军备是必需的,南宋就是个案例。不要做小富即安的农人,也不要当饱读诗书的文人。“农耕的犁牛追不上草原的快马/小富即安的庄户只想守着安稳日子/饱读诗书的文人们早已失去征服世界的欲望”,诗人联想到抗日战争,“被轰炸的、屠杀的,士兵和百姓们/染红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国强民富,军备先进,才不会落后挨打。在《用间第十三》里,诗人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审视“间谍”, “间谍也是诡道的一种/吞噬了十万战车的疆场不及一座混乱的庙堂/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收买的与被收买的人都成了武器/血流到战场之外”。在诗人眼里,间谍是战争的武器,是战场之外牺牲的人,依然是对生命的怜悯。诗人辩证地质问:“究竟是胜败决定了国运,还是国运决定了胜败?”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胜利决定答案。“一个国家的力量并不在它闪耀的刀尖上/它最强大的力量,竟躲藏在老者弯曲的拐杖里/妇人们烹饪的炊烟里,以及挥汗如雨的汗滴里!”这才是诗人期待的和苦苦追求的和平景象。

(四)期待时光倒流,历史重新来过

他以诗人的情怀观照历史,感悟战争,结果只能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离骚》)“谁能将这一曲战歌奏得轻快些?/不必兴师动众,不必破城灭邦/谁能将这一曲战歌演得惟妙惟肖?/让我的敌人们,不战而降!”他的美好心愿是即使国与国之间有了纷争,唱一支动人的歌谣打动人心,战争就可以避免。历史上曾经有过“四面楚歌”的战例,希望有这样的未来。但是,只要有利益在,世界就少不了争斗,国与国之间就不会放下武器。马晓康的战争观是“无为”的战争思想,是刀枪入库,整个世界充满和谐。他的理想社会是老子的“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他的诗中也饱含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方面怜悯苍生追求和平,另一方面又担心落后挨打,“一支军队如果长期安享太平世界,忘记自身作战职能,往往导致战斗精神的消减、战斗力的下降”。[2]和平需要去努力争取,放下武器,刀枪入库,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三、历史长诗《孙子》的结构艺术

在结构上,诗人对长诗《孙子》的设计颇具匠心,无论是整体还是部分都具有设计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诗意匠心和“功夫在诗外”的努力认真。

(一)第一版块——长诗的开篇部分

第一版块包括《开篇》《序》《家族起源:田氏》《家族起源:孙氏》四部分,主要探讨了孙氏家族的起源,叙述了孙武在齐国的生活,揭露了宫廷生活的腐朽糜烂和血肉相残,这也是当时的有志青年不同流合污、远走他乡、另谋发展的重要铺垫,该版块也为人物的性格发展铺平了道路。

《开篇》引用唐代诗人周昙的《春秋战国门·孙武》的七言绝句:“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行刑不避君王宠,一笑随刀八阵成。”这首诗对于孙子的评价包含了无限赞美。周昙的诗以写历史人物见长,马晓康选这首诗为其长诗《开篇》,不能不说用尽了心思,是个大胆有创建性的选择。其功用在于,一是引经据典评孙子,有说服力;二是开篇有诗序的功用;三是视觉上孤篇横绝于前,令人一睹为快,干净利落。

《序》诗9行,包含了诗人对军事家孙武的评价和个人对战争的态度,无论是评价还是态度都包含了诗人的疑问。开篇第一句即是“谁能在历史中长久地闪耀”,诗中引用《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表明了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为了早日结束无谓的战争/他不得不,讓自己融入其中。”有报幕者转个身、主演就登台亮相的效果。报幕者告诉观众军事家孙武参加春秋战争的目的是阻止战争、以战止战,这就树立了孙子作为军事家的正面形象。

《家族起源:田氏》这部分富有戏剧效果,如序幕拉开之前的解说。在诗人眼里,历史总是以悲剧收场,充满了血腥和杀戮,宫廷没有亲情,有的只是血腥的权力之争。“不断被分封的天下,真正善终的又有几人?/身为贵族,历史所给予的地位和无奈同样多”,这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人类智慧,春秋战国是这样,中国历史是这样,世界历史也是这样,人类文明进步到今天是否还有这种“地位和无奈”的两难境地呢?

《家族起源:孙氏》这部分诗人对氏族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发掘,从中理出了孙武的血缘脉络。西周时期“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通志·氏族略》),氏族就是同一祖先为姓,后君主或帝王赐姓或封地为氏、分支为氏,同一祖先不同姓氏的族人就是氏族。当然,秦灭六国后随着官僚政治的逐步确立,姓氏通用了。公元前521年,田书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乐安(今山东广饶县),赐姓孙氏,孙书(田书)便是孙武的祖父,孙书生凭,凭生孙武。对此,诗人是这样理解的:“一家人分成两个姓/总会觉得多了些隔阂/这是君王赏赐的姓氏/是一个家族与另一个家族的分立/所谓的血脉,其实也就这么断了不过是庙堂上还供着同一个祖宗罢了。”诗人尖锐地提出:“再过几代,便可以光明正大地成为仇人。”同室操戈,祸起萧墙,血腥的宫廷……历史上多了去了!

(二)第二版块——长诗的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对照《孙子兵法》十三篇分为十三节,通过对《孙子兵法》的诗意解读,析出孙子军事思想的精华,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诗人反对战争的善良心愿,古今中外经典战例拢于笔下,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该板块每一节都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对应一篇最经典的一段话开篇;第二部分《时间轴》选用历史典籍铺设背景并加以说明;第三部分《诗外音》引出主人公孙武出场;第四部分《孙武的心声》是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第五部分正诗,是诗人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和评论。在长诗《孙子·火攻第十二》中诗人对火攻是这样解读和展开想象的:“谈及火攻/仿佛触碰到一头最恐怖的凶兽/多少功名在火中诞生,焚尽累累白骨/多少王朝又在火中葬送。”对火攻死去的生灵给予了怜悯和同情,“肆意地破坏或屠戮/假借神灵力量的火攻/流血死去的,都是伏羲的后裔/攻城略地,是为了什么?/城池可以重建,牧民们的草原呢?/用岁月耕种的粮食禁不起接二连三的战役”,也包含对火攻背后血肉相残的追问,以及火攻造成物质损失的深切痛惜。

(三)第三板块——长诗的结尾部分

结尾部分包括《尾声》《时间轴》《诗外音》《孙武的心声》和正诗部分,除了总结后人对孙子的纪念外,还诗话了历史上围绕孙子所展开的有争议的谜团。

《尾声》引用宋代汪韶的绝句《孙武》:“为忧玩色堕军实,/故假陈兵去二姬。/却恨此机深莫悟,/后人不谏受西施。”这是诗人汪韶对孙子杀吴王二姬的历史解读,“诗人汪韶认定孙武出于担忧吴王阖闾爱好女色,贻误军国大事的缘故。在诗人汪韶的眼中,孙武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谏言者”。[3]这个“与众不同的谏言者”以极端的方式劝谏。对这一点,诗人马晓康是赞同的,否则他不会引用此诗。

《时间轴》是引用历史典籍对孙武结局的探讨。

《诗外音》探讨了孙武辞世的时间。在东方战火连天的时间轴上,西方那端正在上演文明戏。在两个文明的对比中,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孙武的心声》四行诗探讨了吴国灭亡的原因:“想起了穰苴叔父写在《司马法》中的话/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是战争的中庸之道,这或许就是新中国奉行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的军事原则。“兵圣”的希望:“可我更愿意看到,永远都没有战争的那一天!/更希望我们的兵法,只是后人眼里深睡的化石。”这也是诗人怜悯苍生、追求和平的良好心愿。

正诗部分43行诗分四段,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对孙武的盖棺定论,“留下十三篇兵法就够了”,“我想,孙武也一定后悔过/南征北讨,未能构造一个太平的国度/留给历史的,只有他没落的背影”。二是对兵家的评判,“兵家不是神/每个善战者,谁都渴望着天下太平/以战止战,战争只是强国的一种手段”。这评判中包含了诗人對战争的深刻认识和对兵家的包容与理解,更有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即诗人在通读历史典籍后的胆战心惊,“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被载于史册上的文字/会不会发出一阵阵苍凉的哭声”。三是交代了吴国的结局,因为“好战必亡”,“君王追求霸业早已超脱了理智/战争已沦为欲望的工具,吴国仍在沉溺/沉溺在昔日破楚灭越的幻想里”,提到“田氏代齐的卜辞终于应验……姜氏齐国折戟沉入时间的深处”。四是梳理了孙氏的薪火血脉,先是交代他的子嗣,“武生三子,驰、明、敌/他们躲过了史书笔墨的追踪/逃开了竹简卷书的牢笼”,接着引出第五代孙孙膑,“不出百年,齐国又出了一位孙姓的兵圣”。三国的孙氏政权也是孙武的后裔,“又过五百年,孙姓的后人建立了吴国”。孙氏最牛的后人当属孙中山,他推翻了帝制,“以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扭转了中国历史的航道”。孙武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四、结语

马晓康创作长诗《孙子》用中西方历史比较的方法,在两种文化、两个文明的比较中让读者认识到内耗对国力的削弱和对民生的涂炭。“而西方的雅典正在忙着共和与公民大会/克利斯提尼将‘改革一词推入了人类历史/那遥远东方的吴国并不知道这一切/他们正酝酿着一场谋攻!”这里饱含了诗人对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战争的批判,战争是毁灭人类文明的绞肉机。比较中显露了诗人的意象,在和平中搞改革,走经济治国、富国强国的道路。“雅典人仍然沉醉在他们的改革中/而东方的古国并不安宁/一支又一支大军在东南边的土地上奔走。”今天,我们在埋头改革、弯腰致富,西方却“烽火连绵”,历史常常会有惊人相似的一幕,或许这也是长诗的精髓所在。读完马晓康的长诗《孙子》,想起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的一段话:“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词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意思是说文章必须以思想感情为精神主宰,以内容的事实材料为骨骼,以文章的辞采为肌肉皮肤,以语言韵调为声气。如将此意与长诗《孙子》加以对照的话,可以说《孙子》情意真切,褒中有痛,叙中有哀;史料翔实,源宗流脉,归隐结终,十三篇为题全诗主干,架构创意严整,层次递进,诗美如画;诗文炼意浓醇,语言流畅,富有乐感。

[参 考 文 献]

[1] 苏双碧.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J]. 求是,2011,(2).

[2] 于海洋,赵勇.论我军战斗精神的培育[J].政工学刊, 2005,(2).

[3] 阎盛国.宋代诗人笔下的孙武与《孙子兵法》 [J]. 军事历史研究,2011,(3).

〔责任编辑:屈海燕〕

[收稿日期]2020-06-26

[作者简介]牛殿庆(1962—),男,主任,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孙武孙子
三令五申
孙子列传
孙子壵
孙子列传
孙子列传
孙武宴
训女兵
孙武练兵
孙子垚
孙子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