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泉市春小麦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2020-12-19 01:18李金荷杨惠玲梁玉清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22期
关键词:酒泉市春小麦高产

李金荷,杨惠玲,梁玉清,马 栋

(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酒泉735000)

酒泉市光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业整体水平较高,是甘肃省小麦的主产区之一,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高产、高效区[1]。因此,正确了解酒泉市春小麦产业现状,分析把握酒泉市春小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对实现酒泉市春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促进酒泉市乃至全省春小麦产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酒泉市春小麦产业发展现状

1.1 春小麦主要种植区域

春小麦是种植最广泛的作物,酒泉市各市县均有种植,但主要集中在肃州区和玉门市。肃州区农耕区是典型的绿洲盆地,全区耕地面积3.1 万hm2,春小麦种植从西南到东北,面积达0.67 万hm2,占全市春小麦种植面积的33.3%,主要包含西洞乡、果园乡、三墩镇、下河清乡等11 个乡(镇)。该区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气温较温和,除河谷、地势低洼处有轻微干热风危害外,一般无干热风,日照时间长,很适应春小麦生长,且水源较丰富,是肃州区春小麦产量较高的地区。

玉门市位于河西走廊西部,农业基础条件良好,属灌溉农业区,全市耕地面积6.3 万hm2,春小麦种植覆盖全市,种植面积1.01 万hm2,占全市春小麦种植面积的50.2%。该市日照时数3 000 h 左右,日照率高达70%[2],对喜长日照、耐低温作物春小麦的生长十分有利,尤其是沿山冷凉灌区的昌马乡,被创建为春小麦高产示范区。因此,春小麦是玉门市农业生产中的优势作物,也是高产稳产作物。

1.2 春小麦产业发展概况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酒泉市春小麦种植面积高达6.3 万hm2。进入21 世纪,由于种植小麦比较效益低下,春小麦播种面积不断减少,小麦种植主要是以满足农户自己的口粮需要为目的,面积维持在4 万hm2左右。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上的扶持、生产机械化的普及、轮作倒茬的需要、蔬菜产业的兴起和春小麦收获后复种秋菜面积的增加等多方面的因素,酒泉市春小麦播种面积有所回升,由2017 年的1.37 万 hm2增加到 2019 年的 2.01 万 hm2,产量也在逐年增加,2019 年总产和单产分别达到15.2 万t和6 795 kg/hm2,发展势头良好;其中,酒泉市春小麦单产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 610 kg/hm2,春小麦单产快速发展为酒泉市粮食连年增产做出重要贡献。

1.3 品种布局逐步优化

近5 年来,酒泉市春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快,特别是金春 2 号、酒春 3 号、86141、宁春 4 号、酒春 6 号、酒春 7 号、酒春 10 号、甘春 20 号、永良 15号、陇春30 号等一大批优质高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生产用种基本实现良种化,优质品种比重由2017 年的80%提高到2019 年的95%。

1.4 产业开发快速推进

首先,产销衔接稳步推进。在酒泉市多个市县,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积极发展专用春小麦订单生产模式。据统计,2019年酒泉市专用春小麦订单生产面积约占80%,较2018年有较大增长,促进了春小麦产销衔接和市场流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其次,龙头企业壮大,加工能力增强。酒泉市以小麦加工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一大批大型小麦加工龙头企业成长壮大起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了多家大型深加工企业,增加了小麦销售的途径,有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 酒泉市春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效益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低

种植小麦效益低、收入不稳定,虽然随着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单产水平提高了很多,但小麦价格偏低,单种春小麦的收益很低,种植的春小麦多为口粮,农民种植意愿不断下降。因此,在原有栽培模式上,农户更容易接受麦茬间、套、复种等多种模式,以提高麦后茬复种作物的收益。同时,增加小麦种植补贴、政府提高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

2.2 优良品种相对较少,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

目前酒泉市春小麦品种数量较多,但是育种资源比较狭窄,高产、优质、多抗的突破性品种以及专用优质品种相对较少。为了适应河西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土壤条件,增加小麦对不良逆境因子的抗性,保证小麦的稳产性,应加强对既高产优质又抗(耐)不良环境因子(如耐盐、耐碱)的综合性优良春小麦品种的选育。酒泉市良种繁育体系仍不完善,生产上栽培品种“多、乱、杂”,农民自留种或习惯于种植农家小种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应用的品种大多推广年限长,品种更新换代较慢,抗逆性差,混杂严重,退化严重[3],使得丰产性下降,品质也较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酒泉市春小麦生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3 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滞后,实用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低

河西走廊气候条件特殊,受热量条件及干热风等频繁气候灾害因素的限制,适应沙漠、戈壁绿洲特殊生态栽培技术集成明显不足;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不够,“重品种、轻栽培”等问题严重,不少地块尤其是中低产田栽培管理粗放,突出表现是整地、播种质量差,播期、播量不适宜,密度与品种不配套,灌、排水不及时等管理措施不到位,已经影响了春小麦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4 重施无机肥,轻施有机肥,化肥利用率低

在近几年的调查中发现,农户为了追求产量,对化肥的依赖性很大,施肥量过大,不施或少施有机肥,重氮轻磷轻钾,重追肥,轻基肥[4]。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追肥时机不当或追肥过浅,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不仅增加生产成本投入,而且影响了品质,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2.5 产业结构调整层次较低,方向不明确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多数乡(镇)压缩春小麦种植面积,而增加其他经济类作物,属于低层次的适应性调整。乡(镇)之间结构调整相似度大,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发挥高产优质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品质优势方面较欠缺。

3 酒泉市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3.1 调整作物布局,大力发展优质春小麦

肃州区和玉门市所辖乡(镇)分布广、面积大、水土资源丰富、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小麦蛋白质的积累。因此,加快春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培育一批高产稳产、附加值高、适宜机械作业及水肥高效利用的优质春小麦品种,并通过作物合理布局,增加优质春小麦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持续稳产、高产、优质专用春小麦;通过农机具以及优质春小麦节本增效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相结合等综合增产措施,努力实现耕作机械化、品种优良化、栽培模式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产,稳定单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春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3.2 依靠国家政策,调动种植春小麦积极性

针对目前春小麦生产实际状况和农民的心理状态,政府发挥支持保护和宏观调控作用,及时调整良种、农机补贴方式,完善市场机制,整合各种支农惠农资金,完善现有各种补贴政策。农民种植越多政府补贴越多,同时提高小麦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促进小麦生产稳步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3 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

一是各乡(镇)尤其是春小麦面积较大区域实施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培训计划。组织科技人员对村组干部和春小麦种植大户开展以新品种、新技术种植为主的科技培训,由各乡(镇)深入到各村对农户进行培训。二是在生产的关键季节,科技人员现场指导,也可将栽培管理等各种种植技术印发成册,发放到每个小麦种植户,确保将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努力为促进全区的春小麦种植生产树立良好的典范,以此带动全区大面积春小麦种植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提高春小麦生产的整体效益。

3.4 扶持小麦加工企业,发展精深加工

重视小麦生产和后续的加工转化,不断延长农产品增值链。根据市场需求和加工要求,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积极推广优质专用春小麦品种,鼓励面粉加工等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等经济运行模式,创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生产、供销、加工一体化的模式,进一步扩大“订单种植,合同收购”,依靠国家政策调整,提高小麦的收购价格,推进订单种植和产销对接,让农户种植小麦有出路,提高种植春小麦的积极性,以企业为辐射带动,使春小麦种植生产向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酒泉市春小麦高产
早春小麦田间管理抓哪些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甘肃省酒泉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西藏春小麦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酒泉市洪水河水库坝址方案比选
酒泉市丰乐河灌区智能化量水系统规划设计
春小麦复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酒泉市肃州区洪临灌区工程施工管理经验浅析
冬小麦和春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