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教育视域下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2020-12-19 01:48秦红兵
江苏教育 2020年90期
关键词:视域普通高中校本

秦红兵 王 静

一、价值教育与校本课程的内涵解读及关系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之前,需要明确它与课堂教学形式的课程区别,概括地说,其差异可以从三个维度分析:其一,内涵差异。常规课程是基于学科建设形成的,如“语文课程”概念成立的前提,在于语文学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且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形成了较统一的教学资源、教材等,而校本课程虽然也与学科挂钩(如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但它不受教材约束。其二,范围差异。直观上的范围差异反映在教育层次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具有强烈的系统性,如高中国家课程框架下,需要直接对应高考制度,因此学科知识范围决定了课程范围。其三,功能差异。整体上,校本课程的教育功能弱于常规课程,这是由于校本课程在教育政策上的合法性较弱导致的。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深化改革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中,均提出了“校本课程”的存在价值,但它并不被纳入教材编写、审定及考核序列,加上校本课程本身变化迅速、差异很大,高考视域下无法进行挂钩。据此,校本课程不一定要形成完整的教材,它可以是一个或一组教学内容,旨在完成特定的教育目标。

“价值”具有多种概念界定角度及内涵生成,如哲学上的价值是“联系和关系”,经济学上的价值是“凝结为商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价值实际上指物品在比较、交换的过程中体现的相当、不相当,反映的是物的功用性。对于具体对象而言,最简单的一种价值认知标准就是“有用或无用”。价值教育就是一种“有用的”“好的”或“高尚的”教育,是有关人们行为正当性原则的教育,因而也是有关培养正直的、真正的、有良好品格的人的教育。换言之,价值教育视域下的普通高中教育实践不应仅局限于“高考指挥棒”之下,除了向学生提供知识、技能之外,还要确立人的价值理想、塑造人的价值观念、调控人的价值行为、引导人的价值心理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态度。

二、价值教育视域下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1.强化信息素养形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下文简称《信息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素养相对于素质的概念,更强调后天环境中的外界刺激及主观适应,信息素养既包含了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操作运用等实现维度价值,也蕴含了信息时代相关的思维、意识、价值观、责任感等。根据这一特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要注重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将信息技术作为“人生价值”的一种容纳媒介及体现途径,例如在生命陷入迷茫、情感出现荒芜、信仰发生危机等状态下,能够主动借助信息技术去发现问题,利用信息资源去分析问题,利用信息工具去解决问题。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具体到高中生层面,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化极强的生命个体,特别是在当代“互联网+”这样高起点的信息环境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思想等更容易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满足,这就需要在高中校本信息技术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强化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如通过“分层课程”的方式兼顾全体高中学生,允许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多标准教学目标体系、促进自我潜能的发掘。但在德育层面,则要赋予统一的参照框架,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能够净化信息技术供应的资源、倡导的主张,引导学生向人格健全、三观正确的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信息文化。

当代高中生正处于全球化社会环境中,信息技术打通了世界的物理隔阂,高中生在看待问题、观察现象、自我反思等方面的视野不能过于狭窄,应主动承担一定的信息社会责任。要通过建立健全信息文化,将学生的思想认知高度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水平,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分享。据此,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不应被固定的课程模式制约,而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从丰富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中学会批判精神,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引下展开合作交流。

三、价值教育视域下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结合以上校本课程、价值教育内涵解读,以及相互关系的辨析,不难推断普通高中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有着较高的自主权,加上各地区文化资源、社会环境、教育水平等存在差异,因此在开发策略上不存在一个“标准模式”。据此,可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视为两个重要参照维度,此外还要考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以下结合“Flash 动画制作”案例,探索一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可据此为模板向其他领域扩展,构建起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完整策略。

1.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硬件策略。

硬件是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基础,基于该学科的特点,教师无须专门印制纸质教材,在硬件框架建立起来之后,可借助网络存储空间提供教学资源或学习任务。整个硬件系统大致包括两个部分,即信息发布终端与信息接收终端,在现实中存在两种组建形式。其一,师生均在场的组建形式,在信息化水平较高、机房条件较好的普通高中,教师可利用教师机搭建教室局域网,在教室上课状态下,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这样在隔绝互联网、保障教学质效的同时,也有效地维护了课堂秩序。其二,师生空间隔离组建形式,一些普通高中信息化水平较低、机位不足,教师可利用“云盘”“论坛”等平台上传学习资源,以供学生线下自主学习;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持续性角度看,普通高中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站,并在服务器上划分一定空间用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投放、下载,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免费资源开发。

2.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策略。

动漫是深受当代高中生喜爱的文化形式,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及较大的容纳性,非常适合价值教育理念的渗透,为该视域下的校本信息技术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以Flash 动画开发为例,学生在动画兴趣、爱好的驱使下,比较容易接受Flash 软件的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提供专业的Flash技术方法、动画设计思想,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价值教育的“价值解构”。如在“尊重生命”主题下,可以引导学生制作防火防盗等安全动画短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下,可以围绕24 字开发简短动画作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下将生态文明、呼吁和平等理念融入其中。

一个或一组Flash 动画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可以转化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制作Flash 动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进而将自己的学习思考结果通过Flash信息技术表现出来。

3.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方式。

《信息标准》强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各环节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创新创造。本质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属于对等而非对立关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主要职能在于引导而非主导,客观上就要求学生提高积极性,改变长期以来的被动学习形态及惰性心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在这一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操作性课程,理论知识传授与上机操作的隔阂很小,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可视化特征,即操作过程可以迅速转化为成果。例如,Flash 项目完成之后,可以立即播放来检验前期工作成效。由此,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学习方式也要优化,不仅教师教学方面要从“主导”向“引导”转型,学生也要积极践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模式。

猜你喜欢
视域普通高中校本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普通高中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