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转化力视角下的校本研修优化策略*

2020-12-19 03:24储明绚
江苏教育 2020年86期
关键词:研修校本课堂

储明绚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目前校本研修还存在低质低效的问题。“常规的备课、磨课、听评课活动侧重于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性指导,缺乏后期关联性、行为性和实践性研究的深入、持续和延续”[1]。校本研修往往流于形式,与实践脱节,呈现浅表化、模糊化、碎片化、断层化的状态。

基于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校本研修为学习场域,重点关注教师在现场的学习力,特别是其构成要素“现场转化力”。教师的现场转化力是教师在学习现场积极建构新认知,再主动将新认知实践外化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的现场学习能力,包含了吸收力和外化力两部分[2]。现场转化力体现了教师在校本研修现场的吸收内化和重构整合,以及课堂实践中的行为改进、反思修正和总结提升。从研修现场回归课堂教学的现场学习,物理空间的转换提升了现场学习的主动性、连续性、创新性,实现了为校本研修提质增效。本文试从现场转化力的视角具体探讨校本研修的优化策略。

一、内化建构,铺展校本研修的底色

首先,明确主题。校本研修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以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研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使研修更有灵活性和自主性,各学科教研组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大量阅读专著、期刊、论文,搜集并整理教学策略、课例等。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共同提炼出研修主题。

其次,发现问题。在主题的大框架下,教师的现场学习指向性更明确,在校本研修中从盲目倾听走向“倾听需要”。现场观摩中,教师有目的地捕捉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但部分信息会与已有认知及经验产生冲突。面对冲突,教师需要积极应对,积极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

再次,分析问题。教师现场学习发现问题后,应及时记录下来,在之后的集体研修中借助集体的智慧共同分析问题。问题的深入剖析和认知的转变体现的是同伴互助的力量。

最后,解决问题。既然教师对问题已有了清晰的认知,思想也有了更新与发展,接下来需要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行动的支持。在行动研究之前,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比如明确新的认知能否契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目标,以及做好课堂中不相融部分的预设方案。

二、论证进阶,描绘校本研修的主色

此阶段的研修以课堂为教师现场学习的主要场域,在外化实践中验证教师的新理念,从而提升校本研修的持续性和实效性。

一是自我纠偏。在课堂上,重点关注主题引领下的师生互动有效性,知识的横向整合与纵向衔接的程度,以及预设目标与现场生成的差距大小。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修正认知,有意识地思考主题是否需要调整。现场转化力实现了教师思想与行动的初步接轨,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凸显。

二是协同交流。在现场转化力实现的过程中,单单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课堂情境中,同伴要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角色来观察课堂,发现新问题,关注教师新教学思想、新教学行为的生成以及师生交互过程的流畅性。同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也会遇到瓶颈,此时现场学习还需要专家的指点。专家能够帮助研修团队理清研修思路,聚焦研修目标,提炼研修策略。

三是跨学科合作。学科教学不是孤立的存在。教师的课堂实践研究可以从本学科扩展至全学科,多角度进行课堂观察,促成认知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校本研修是教师生成现场转化力的重要场域,是教师重塑专业品格的契机。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不断探索与相互学习,既是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是在为学生的成长谋求多样化的创新。

三、反思提升,点缀校本研修的亮色

现场转化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深度学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来自我完善和重构。在转化力形成过程中,教师既要有对自身的客观评判意识,也要有向他人学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注重语言行为和思维的整合发展。在对现场学习的知识进行加工内化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建构;在教学现场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并伴随行为上的改变、思想上的转变,实现自主成长。

此外,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切身感受到新知从个人意义提升至社会意义,领略和谐的课堂氛围,获得浓烈的师生情感体验。教师的现场学习不仅能促进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更能实现个人专业素养内涵的丰富,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研修校本课堂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