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殷勤为探看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教师团队建设路径探析

2020-12-19 03:24杨九俊
江苏教育 2020年86期
关键词:青鸟雨花儿童

杨九俊

“为什么以‘青鸟’命名教师团队?”估计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雨花实幼”)的园长们,已经若干次面对类似的问题。几番交流后,我理解了她们对“青鸟”的钟爱。一是优美的形态。青鸟优雅、灵秀,女性们自当喜欢、怜爱。二是信使的隐喻。“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神话中取食传信的神鸟,信使也,幼儿教师的使命可以一比。特别是“殷勤”二字,更使这个角色具有母性的意味。三是幸福的象征。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青鸟这个信使是传递幸福和快乐的。幼儿教师就是要引导儿童在当下的幸福生活中,准备未来的幸福生活。由此看来,以“青鸟”命名,自有青春芳华的审美,更有天职使然的自觉。

但是,“青鸟殷勤为探看”,仅靠美好的意愿是不行的,需要“青鸟”自身的修为和成长。雨花实幼青鸟教师团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

回归童年

著名表演艺术家、“济公”游本昌曾这样总结表演济公的心得:扮演济公要好玩。怎样好玩呢?心中有佛。“佛”是什么?是众生,是人民,是小孩。演员要有活泼泼的心灵,心灵解放到什么程度,济公就活到什么程度,就好玩到什么程度。雨花实幼最打动我的,就是教师们的重返童年之路,借游本昌的话说,也就是她们开启了心灵解放之路。

想象童年。秦扬老师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们回忆着童年的故事。老家在农村的教师给大家描述了小时候自己和小伙伴在乡间自由奔跑、在田野欢闹嬉戏的场景,家住南京城的教师也回味着小时候逛公园、爬城墙、买糖人的乐趣。不论是怎样的童年记忆,教师们的脸上和言语中都洋溢着欢喜、满足与幸福。”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特定的形象和画面,教师在想象中回到童年天真烂漫的时光。这种回忆,其实是一种“苏醒”,童年意识的苏醒,是在激活我们自身蓬勃的活力。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到,成年人对童年的想象,都是经过时光、经验、思想过滤的,是一种选择性回忆,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童年的再创造。悦读童年,“有时只在诗人的一个形象的昭示下,唤醒我们身心中的一种崭新的童年状态,一个比我们童年记忆更深远的童年,仿佛诗人让我们继续,完成一个没有完全结束的童年,然而这却是我们的童年,而且无疑是我们多次梦到的童年”[1]166。“消亡的过去在我们身心中有一种未来,即生气勃勃的形象的未来,向任何重新找到的形象展开的梦想的未来。”[1]170可见,想象童年,既是苏醒,又是创造。唯此,我们成为长大了的儿童,既对儿童有亲近感,又对儿童有引导性。

理解儿童。回忆童年,想象童年,最直接的目的应当是“情境教育”,让教师们理解儿童。雨花实幼的教师们围绕“理解”,有针对性地阅读和讨论。在雨花实幼,我们曾经一起讨论幼教持续理论,这一理论介绍的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聪明的,也因此成熟期最长;人类的健康生存有赖于儿童期的部分行为保持到成熟期和老年期,这类行为有欢笑、惊喜、信任、开放态度和好奇心等。对于某些“幼态”,教育要做的是保持、激活,而不是扼杀。雨花实幼的教师们曾多次讨论儿童与教育的关系,她们信奉陈鹤琴先生所说的“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关注游戏的价值,在课程游戏化方面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教师们坚持儿童视角,总是想“如果我是儿童”,代入式地思考,从而使教育行为成为童心母爱的外化。

滋养才情

林虹园长新近发表了一篇题为《热爱可抵岁月长》的文章,提到做园长的焦虑感:“十年来,我不断释放自己的‘能量’,身心疲惫,思想的源泉也在慢慢枯竭。”这种焦虑感,我听过多位优秀教师和校长、园长倾诉,而他们“高人一等”的地方,就在于自己能够警醒,从而化“危”为“机”,开辟新的生命境界。

“腹有诗书气自华”,焦虑感自会随着书香的熏陶而消释。苏霍姆林斯基在《寄语后来人》这篇文章中,对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叮嘱:“我年轻的朋友,我还有一条遗嘱:用知识哺育自己。我们教师用知识哺育自己,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学生在从集人类斗争和智慧之大成的书籍中读到火热的词句时,能够理解它们不朽的思想,而且是为了我们教师本人成为学生取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成为学生走向可以满足认识、发现和学海览胜这种高尚渴望的溪流。只有当这股溪流永不干涸时,才有可能用知识进行教育。”[2]雨花实幼的教师们似乎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她们首先用经典涵育自己,如荀子所说,“君子之学,以美其身”,使自己在充实心灵时气质愈发优雅;她们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门复杂科学,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科学等书籍,为自己打开一扇一扇知识之窗;她们如前所说,期望童心苏醒、童心永驻,通过阅读徜徉于儿童世界;她们的管理团队还系统阅读文化学、管理学著作,使自己的日常工作有了科学的意蕴。更为重要的是,她们沉迷于其中。于是,“天天向上”就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说经典阅读、专业阅读在别的学校、幼儿园也很常见,那“阅读城市”一定是雨花实幼“自己的句子”了。她们开设“小小城市探索者”的园本课程,开展“寻根金陵”活动,带领教师走访城市的大街小巷,感受南京的风土人情,既是开阔自己的视野,又是为陪伴孩子们的城市探索“备课”,而且是“常”备课。她们显然是理解幸福教育与这种“城市阅读”的深刻关联的。记得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一书中,就有“住所与自然”一章,她说:“热爱生活住所增添了日常生活的乐趣,它也有助于人获得精神愉悦。”[3]113“对许多人来说,和自然界保持密切关系是幸福的持久源泉。”[3]121她的意思,这些都应该成为学校的课程内容。雨花实幼不止于此,她们在“世界即课程,探索即成长”理念引领下,开设“小小城市探索者”课程,力图重塑幼儿作为天生探索家的强大形象。同时,她们也是为教师成长有意为之,让教师作为儿童的引路者和同行者,在城市精神的滋养下,在城市氛围的熏陶中,变得更加强大。

诺丁斯在讨论“幸福与教育”时,认为有一个幸福感的原点是“令人惬意的品质”,而她把“身体的吸引力”置于“令人惬意”的前列。怎么培育“身体的吸引力”呢?顺着诺丁斯的意思,雨花实幼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让教师享受有质感的个人生活,无疑是路径之一,因为这都是让教师们朝着优雅去的。多才多艺是人的才情的一个重要侧面,自然增添“身体的吸引力”。诺丁斯认为:“身体的吸引力似乎能增进人的幸福,但是幸福也可促进吸引力的形成。”可见,让教师生活更丰富、生命更丰盈,可以在师幼之间、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推动幸福的循环。

磨砺能力

教育也是一门技术活儿。杜威说:“每一个艺术家做工作必须有一个方法,一种技术。弹钢琴并不是乱弹琴键,弹钢琴是使用键的一种有秩序的方法,这种秩序并不是在弹钢琴的活动以前就在音乐家的双手和头脑里的现成的东西,这种秩序存在于使用钢琴、双手和头脑以便达到所希望的结果的许多动作之中。弹钢琴的活动是要完成钢琴作为一种乐器的目的。教学方法也是这样。”[4]雨花实幼青鸟团队就是一个磨砺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的工作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她们活动时常见的情景。

她们的研讨主题不是源于理论,而是源于问题,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大家感兴趣、有热情,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就意味着专业实践的改进、教育水平的提高。比如,关于雨中能否组织游戏的讨论,就是在培养教师的专业判断力。

她们的专业研讨是以情境为载体的,“片段剖析”“师路花语”都是取材于幼儿园生活本身。以情境为载体,教师就有了亲切感、参与感。

她们的专业实践是讲究技术规范的。科学的教育方法都包含了技术规范,需要我们一丝不苟。比如怎么与儿童“打招呼”,体态的、语言的、表情的要求,体现的都是工匠精神,蕴含的都是对儿童满满的关爱。

她们的专业反思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总是往“更好”“最好”努力。她们提倡讲出来、写出来,既是分享交流,又是在从反思往研究引导。通过已有的与应有的积极互动,经典的与生成的相互补充,使研讨反思的主题系列化,研讨活动逐步有了课程的意义。

借助萨乔万尼论校长领导力时提出的“领导之心、领导之脑、领导之手”这一图式,我以为雨花实幼的教师团队实现了自身的内在完整。重归童年,情怀,是师者之心;滋养才情,学养,是师者之脑;磨砺能力,方法,是师者之手。唯此,她们想到,说到,也能做到,“青鸟殷勤为探看”,成为传递希望和梦想的幸福使者,在成就幸福儿童的同时,享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猜你喜欢
青鸟雨花儿童
雨花·艺术 杨斌作品
《青鸟之城》
避雨的鸟
《雨花》总第800期出刊献辞
晴雨花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雨花——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
青鸟“战痘史”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