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视角下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当代思考

2020-12-19 16:30
关键词:家训价值观传统

彭 陈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传统家训文化,是指古代家族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以家训家戒等形式留存后世的训教之辞,也是我国古代延续下来的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治理最为基本的形式,在民众心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基于以文化人视角探讨传统家训文化的当代价值及现实转换,能够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新思考。

一、理论逻辑:以文化人、传统家训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吸收了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核,是根植于中国血缘宗法式的农业社会里的独特文化现象。宗法制度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家国同构是其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种社会结构以封建地主阶级的纲常礼教作为核心要义,以稳固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秩序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的社会发展,麻醉了人民的革命意识,禁锢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它长期所积淀的盲目顺从、家族认同、固守忍让等民族心理至今仍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一定消极影响。这一背景下孕育出的家训文化,无疑会具有传统尊卑观念与森严等级秩序的色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家训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沉淀了如家国情怀等较为积极的因素。只有在这一认知前提下,我们才能理性探讨以文化人、传统家训文化、大学生价值观三者的内在逻辑,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家训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

以文化人一词最早出自于《易经》。《易经》是古人阐述天地万象变化的经典之作,内含博大精深的辩证思想。“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以天道运行规律来认知时节变化,以人事伦理道德来教化于天下。以文化人既是对传统文化中“人文化成”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及时代特征的理论创新。在当代,以文化人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以文化人中的“文”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是涵养当代国民价值观的文化积淀,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历史根基。其次,以文化人中的“化”即教育感化,是一种手段和方式,特别重视教育感化手段和方式的灵活性和策略性,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涵养价值观的目的。最后,引导青年学生培育完整人格、践行核心价值,是以文化人的目的和归宿。以文化人是运用文化的力量,在文化的作用和熏陶下,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从而通过文化的力量来促进个人层面的全面发展、社会层面的协调运转以及国家层面的繁荣昌盛。[2]

(二)以文化人是传统家训文化的理论提升

以文化人与传统家训文化两者在思想内涵层面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以文化人中的“文”并不是广泛意义上文化概念,而是指对个人价值观念形成具有积极作用的优秀文化与先进文化。而优秀传统家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和深厚渊源。传统家训文化之所以称之为“传统”而非“现代”,就是因为它是在历史环境下所衍生、发展起来的,但它的教化作用却不局限于历史或过往。传统家训文化是对我国传统家教文化的通俗化表达,一般体现为长辈对晚辈的劝勉、谈话等,具有诗歌、格言等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因此,以文化人与传统家训文化两者之间呈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文化人中的“文”与传统家训文化中的精华思想相契合,传统家训文化也可以丰富完善以文化人的思想内涵,两者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三)传统家训文化是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道德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脉和精神命脉,同时也是濡化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源头活水。习近平在阐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明确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文化精神、道德约束等,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想信念偏差、浮躁心理盛行、人际关系冷漠等道德危机。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亦是深深根植于国民内心深处及日常生活当中的处事智慧。汲取传统家训文化中的精髓,不仅有利于发挥传统家训文化的现实效用,还能拉近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与传统家训文化的距离,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素材有助于当代青年对正确价值观的根源性理解和把握。可见,传统家训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具有高度契合性,互为依托,共生共长。

(四)涵养大学生价值观是以文化人的目标指向

实现“以文育人”是以文化人的最终目的。重视青年成长及其价值观养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以文化人的目标指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伴随着个体意识的唤醒和崛起,逐渐形成了利益主体多样的局面,我国大学生在思想文化及意识形态方面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些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日渐突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良好培育及践行已成为思想道德建设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大学生从传统家训文化当中汲取养分,理解个人意义及社会价值,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对传统家训文化的认同,更有利于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以文化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即在“文”的基础上,通过“化”的方法,实现“育人”的目的。从以文化人的视角来探讨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一方面,厘清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从历史回眸、当代际遇与科学契合三个方面来加强传统家训文化的内涵解读;另一方面,亦要重视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方式和载体,使得传统家训文化能够最大程度为青年学生所学习和感化。

二、关乎人“文”: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主体审视

以文化人中的“文”不是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而是指对个人价值观养成具有积极作用的优秀文化。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养分,作为民族精神层面的文化遗产和民族血脉的延续方式,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价值观方面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有效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对传统家训文化的精髓加以概括、提炼、创新,批判性地借鉴其中合理成分,以此来涵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理清发展脉络,挖掘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深刻意蕴

我国古代家训文化源远流长,起源甚早。如先秦时期《尚书》中的《无逸》就是周公对其侄子成王的告诫之辞,而孔子在庭院中告诫儿子孔鲤“不学礼无以立”,这两个例子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家训的发端和本源。[3]南北朝是家训文化盛行之始,政治社会秩序大乱导致儒家学说的衰落,然而儒家伦理仍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正当性来源,社会越动荡分裂,大家族就越要维护和强化家庭伦理核心价值,这样就促进了儒学的家化。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上升为显学,编纂家训、家规、族谱等也蔚然成风;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开始不再以个人为专门的对象范畴,逐渐转向以家庭整体为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可分为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四个部分,他被后人尊称为家训之祖;[3]曹魏嵇康的《家诫》体现了嵇康的拳拳爱子之情和处世之道,等等。传统家训在经过魏汉和隋唐的快速发展后,在宋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宣扬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是一部比较完整地反映我国封建社会家庭道德关系的伦理学著作;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从实用和近人情的角度来看待立身处世的原则,反映了宋代士人的价值观从理想性向现实性转化。明清时期,伴随着儒家伦理思想体系趋于定型与臻于完备,众多的家训著作纷纷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庞尚鹏的《庞氏家训》、朱元璋的《祖训录》、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以及林则徐、曾国藩的家训等。[4]厘清各阶段传统家训文化的思想底蕴及时代特点,有利于我们对传统家训文化的深刻意蕴进行较为宏观的理解和把握。传统家训文化突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深植于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独立的精神动力和外在驱动。此外,传统家训也是历代治家经验的智慧沉淀。传统家训文化固然有明哲保身、听天由命等消极成分,但其彰显的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担当、追求君子品格的修身自省,是数代人生活经验和治家经验的智慧总结。

(二)结合本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的传统家训文化

通过对传统家训文化的价值内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家训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古代家庭为单位的道德教育方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些传统家训远远超出对本家族的教育功能,成为当时社会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为社会提供了家庭教育的范式和楷模。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如何构筑大国国民的健康心态,尤其是如何涵养大学生爱国爱乡、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构建中国特色的传统家训文化,一方面,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先辈所创造的,反映的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国家特色的思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对国民的思想行为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但就现实来看,传统家训文化对于国民价值观养成的现实影响力仍有待提高。“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情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范式、中国风格的传统家训文化。另一方面,丰富传统家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内容和表达。不能仅仅用阅读书籍等形式将传统家训文化作用于当代大学生,对家训文化的合理成分应以现代性的眼光进行审视和判别,将家训文化的家书、诗歌、碑铭等内容进行较为深度的文本和史籍挖掘,其中的一些格言、诗歌通俗易懂,对仗押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也是我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独特之处。因此,应从现实中的人作为出发点,充分将传统家训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将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家训文化渗透于高校教育、社会氛围之中,建构鲜明、生动、普适的新型家训文化,用生活化的语言熏陶家庭乃至家族中的成员,在润物无声中使得家训文化成为引领子女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三)洞悉社会需求,实现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科学转化

传统家训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主要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向民间思想过渡的中间桥梁,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民间缩影。传统家训文化多为封建时代的特定产物,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阶级的烙印,因此传统家训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存在隐性的矛盾。[6]传统家训文化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既与现代社会发展有紧密的正相联系,同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我们在将传统家训文化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时,应当从根源上认识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局限,并实现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转型。现代转型的做法之一,是促进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就要深入挖掘传统家训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脉络,对其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局限性的、反映和代表封建阶级利益的家训内容,进行历史与现实的批判;而对于在历代发表中积淀下来并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家训文化,则应当总结历史经验,取其精华,立足于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脉络,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守住中华文化本根,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根基。现代转型的做法之二,是实现传统家训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对传统家训文化实现内在提升与实质超越,推动其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契合,与当代开拓进取精神相契合,从而使传统家训文化成为涵养大学生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石。

三、“化”成天下: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载体思考

以文化人中的“化”具有美化、感化、教化等含义。“化”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最终效果。结合传统家训文化的深刻内涵,我们应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校园文化三个维度,提升优秀家训文化的现实感染力。

(一)加强教育引导,提升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认知

传统家训文化的深厚底蕴决定了它将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强力抓手,而要使传统家训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落地生根、落到实处,关键还是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讲信仰者自己要有信仰。一方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课程教学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人生正确方向,就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载体,深入挖掘课程各章节的育人资源,将传统家训文化有机融入学生的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近代中国探求解放与独立的革命精神教育、当代中国精神教育等,用传统家训文化中深厚的家国情怀与远大的理想抱负,去点燃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奋斗意志,使传统家训中的思想精华成为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和行事准则。另一方面,挖掘其他各类课程中的教育要素。高校教师还应当将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相结合,共同挖掘教育资源中的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元素,善于汲取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并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在教学中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意识,打造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值得指出的是,高校教师还应当具备对传统家训文化进行客观审视及理性反思的能力。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认识能力尚且不足,他们对文化的接受偏好也出现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传统家训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和文化发展的辩证反思,并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注重实践养成,促成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实质飞跃

传统家训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也就意味着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时,必须注重实效,要具体落实到当代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高校教师应当对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要义与思想内涵具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并加强传统家训文化与学生实践活动的结合度,这有利于青年学生对于传统家训文化产生更为彻底、本质的认知,最终形成稳定的、理性的文化涵养。第一,加强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开展丰富多样关乎传统家训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通过举办朗读经典、传统文化竞赛、各种传统家训读书会、综合晚会、情景剧、传统节日特别活动等,实现传统家训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良性互动。第二,加强家庭实践活动的开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家训文化的原初载体。当前,传统家训文化有了新特点、新发展和新传承,这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典型案例和丰厚资源,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涵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因素不可或缺。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利用闲暇之余对家训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特质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对传统家训文化的合理元素进行有效提炼和总结,使传统家训文化中的精神特质和道德规范内化为理论认知,外化为行动自觉。第三,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补充。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实地参观、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在具体生动的实践活动当中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伦理关系,尤其注重情感的培养和关照,使得各种关系日常化、家庭化、大众化。传承家训文化最终要落实在家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贵在坚持知行合一,教师须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当中,把孝敬长辈、勤俭节约、待人以诚等优良家训落实在行动中。传统家训文化正是以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从而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主流价值有机融合、广泛传播。

(三)依托校园文化,营造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氛围是一种人造气候,虽难以用指标来衡量,但却能对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的影响。高校校园是高校师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全校的师生。传承和弘扬传统家训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的内涵要通过校园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才能发挥其实际效用。第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如对办公室、教学楼以及宿舍等公共活动场所进行环境布置,结合传统家训文化的思想内涵,实现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实际条件,以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形式对传统家训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宣传,从而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养成;完善校园的历史人物雕塑和文化景观建设,为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和践行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和必要场所等等。第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当代大学生具有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思维活跃等特点。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师生对现实生活事件的参与度、关注度日渐提高,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师生思想行为和日常行为的重要因素。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园主页、各学院网站、高校易班等网络平台,对于传统家训文化中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和生动活泼的展现,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更全面、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传统家训文化,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心,最终转换成强大的实践能力。第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激励保障机制、推进拓展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机制,使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任务做到有明确制度可遵循、依靠制度而落实并且为硬性制度所保障,加强全过程、全员化、全方位引导,推动良好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

以文化人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文化,既是基于现实社会的迫切需求,也是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运用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必定是一个长期的、渐进性的系统推进工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题和要求也会随着时代的具体要求而不断变化。因此决不能将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不断思考、持之以恒,真正把传统家训文化落实到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各环节,覆盖到高等院校的受教育者,形成培育和践行大学生价值观的长效协调机制。唯有如此,才能更有效、更持久地使得大学生将传统家训文化中的理想信仰和精神风貌作为自身修身立德、为人处事、建功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家训价值观传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