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两种英译本的文体风格分析

2020-12-19 16:30杨东英
关键词:西厢记译本文体

焦 典,杨东英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引言

随着全球交流越来越密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更是在世界文学届大放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读者的青睐。翻译是文化间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更是一门艺术,翻译得好便能使原作深入人心,翻译得不好便会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觉得味同嚼蜡。一般来说,那些文学价值高、社会影响深刻的作品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译者来翻译,呈现出的译本不尽相同。而对比出高下,从高中汲取经验,从低中获得教训,这便是进行翻译批评的意义所在。分析译作时对比和批评是分不开的,在文体风格分析角度下对《西厢记》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和批评,分别是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和两位美国汉学家Stephen H. West& Wilt L. Idema.。试图联系起文体风格理论和翻译实践,通过对比不同译本中词汇和句子的文化内涵传达和审美选择,总结两译本的优缺点,为接下来的翻译活动提供建议,从而推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当前,学界对于《西厢记》的英译研究集中在汉英比较、不同译本的比较,运用的理论集中于三美理论、接受理论等,也有些包括生态翻译学理论这样的新角度的研究。例如,陈佳珺(2018)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对比《西厢记》两译本[1]。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是围绕单一译本从某一理论研究在该书翻译策略上的指导作用,高璐夷(2006)从读者反映论分析《西厢记》中的文化因素的翻译[2]。

然而,当前关于翻译批评研究大多都是基于动态对等理论、文本类型论等来进行翻译批评,存在着角度单一、内容空泛的问题。翻译界普遍认为,翻译批评既要对译作进行整体评价,力求全面公允,不能以偏概全,又应重点突出,不泛泛而谈。近几年来,关于翻译批评的讨论越来越多,其中李平,吴金红(2017)探究如何在网络时代下呼吁网民参与翻译批评[3];李玮研究了翻译批评标准和翻译标准的关系[4];王树槐(2020)结合心理学因素分析了如何分步骤进行翻译批评[5]。

英国语言学家Leech和Short在他们合著的Style in Fiction一书中提出了系统的文体意义分析模式,书中包括从文体风格上来分析文章的模式,他们主张从词汇、句法、修辞和篇章层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文体分析,以判断译文在多大的程度上还原了原作的风格,以宏观的视角具体来对译文进行翻译批评[6]。词汇层面,文本用词是否正式:书面还是口语;描述性还是评价性;抽象还是具体;专业性程度如何;迎合潮流或是偏向文言等等。根据译本中词汇的特点来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发掘译作传递原信息的程度。句法层面:单句或是复句;从句类型和结构。修辞层面:修辞手法的使用频率、所取得的效果,包括转喻、双关、夸张、对偶等,从而总结译作的翻译风格。篇章层面:段落衔接、语篇环境等[7]。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家王实甫,该剧叙述了张生与相国府千金崔莺莺冲破封建势力的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该剧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制的鄙视,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西厢记》人物、情节、情感用典、修辞都十分讲究,因此在中国戏剧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千百年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仅其英译本就有九种,如:熊式一、美国汉学家哈特、West& Idema、英国汉学家杜威廉、许渊冲版的译本等。选取以译入语为母语且精通翻译的许渊冲和以原文本语言为母语的两位汉学家West& Idema的译本来进行对比分析和翻译批评,比较出各自之所长。

许渊冲教授在中国译坛享有盛誉,他在诗歌和戏剧翻译上都颇有造诣,他个人更倾向于强调对原剧本形式和内容的再现[8]。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于2000年出版[9],作为韵译本极大程度地还原了原作的艺术性。同时,许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剧本的文化内涵。美国汉学家West和Idema,两位译者分别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汉学系教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该译本出版于1995年,题为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该译本读者众多,受到了文学界的颇高评价。

一、词汇层面的文体分析

例1.《西厢记》中的重要角色:红娘

许译:Rose

W&I译:Crimson

分析:在《西厢记》中,红娘是重要角色,是促成男女主人公二人姻缘的关键人物[9]。许将“红娘”译为Rose[10],其狭义意义是玫瑰花,保留了名字中的红色意象,其更深层的含义是象征着主人公之间爱情,使红娘的形象跃然纸上。而W&I将红娘译为Crimson,仅仅是翻译出了“红娘”一词的表层含义,在还原词汇的全部意义方面有所欠缺。开篇译成Crimson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仅仅是颜色,难以让人联想出红娘这一人物为爱情牵线搭桥这一层意味,少了些弦外之音,使得人物没有那么饱满生动。另外,在文体风格的保留上,许译本在这里保留了原作意象丰富,精妙绝伦的人物设计,而后者稍有欠缺。

例2.法本、法聪

许译:Faben; Facong

W&I译:Dharma Source; Dharma Wit

注:Dharma n. 佛教中的达摩

分析:中国佛教法号的英文翻译,法号的翻译方法多数以翻译目的为主导,音译较为常见[11]。但是,一个好的翻译应该尽可能地把原文的语义内涵传递给译入语接受者,这些名称是用佛教的典型宗教意义创造出来的,比如“法、本”。因此,对于具有如此多文化内涵的宗教名称而言,许的翻译只是不拘小节地采用了音译,这无疑是忠实于原始表达,但忽视了原始表达所体现的宗教的内涵,比如说“法本”一有佛法之本源之意,“法聪”则有盼望学习佛法聪慧之意,这些法号背后的含义是难以通过音译来表达的。译者翻译时常常在音美和意美之间两难,这里的音译方式使得两方面都没有得益。而W&I则采用意译,更有效地表达了这些法号背后的宗教含义,更贴近于目标读者的理解认知习惯。可以说,后一种翻译不仅在结构上等价,而且在语义上等价于原文。

例3.你硬撞入桃源路。(第五本第四折团圆)

许译:fairylands

W&I译:the Peach Spring Road

分析:在古代中国,“桃源路”是指男女婚姻的宿命。在《西厢记》的第五幕中,郑恒想与崔莺莺成亲,但是崔莺莺早已倾心于张生,于是崔莺莺指责郑恒“硬撞入桃源路”,这意味着她拒绝与郑恒的婚姻,并对他插足二人强取豪夺的行为表示不满。许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将“桃源路”翻译成“fairylands”,生动形象,指的是郑恒不该破坏张生和崔莺莺的美好姻缘之路。但W&I将其翻译成字面意思“Peach Spring Road”,仅仅指出是美好的春日花红柳绿之路,并没有体现出男女主人公二人的美好情缘,造成了原文文化特色和美学色彩的缺失。因此,后者的译文可能造成读者理解原作文化内涵上的困难,没有达到原作者理想的文学效果。

例4.便待要过门。(第五本第三折)

许译:You claim my young mistress's hand.

W&I译:You want immediately to cross the gate. (to get married)

分析:在古代中国,“过门”指女子即将结婚,因为当一个女孩结婚时,她会离开娘家,踏进丈夫家庭的大门,成为另一个家庭的一员。许译为“claim my young mistress's hand”意思是牵着新妇的手把她娶进门。另一个方面,在中国有一句谚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Claim your hand, get old with you)这也代表了婚姻[12]。W&I翻译“to cross the gate”表达了源语言的字面意思,再加上脚注“to get married”能够帮助目标语言接受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内涵。并且后者译出“immediately”这层意思,表现出了新人盼望早日成眷属的急切心情。

例5.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许译:May lovers' neath the skies be united forever!

W&I译:May you be together in mandarin-duck bed-curtains!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世界上相爱的男女最终可以成为丈夫和妻子,这是王实甫通过两位主人公表达的爱的真诚诉求。“天下有情的”,是“天下有情的人”的简化表达,许把这句话译成“lovers' neath the skies“,适当地传达了原文的思想,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中的意美。而W&I只翻译成了“you”,表意较为单一。由此可见,在文化负载词意义的表达上,W&I的译本造成了文化意义的缺失,而许译忠实地表达了原作的美好愿望。同时,就文体风格来说,原文的词汇运用言简意赅,只说了“成眷属”,而W&I则翻译成了“绣有鸳鸯图案的床单”也就暗示着两人能够喜结连理,将简单的表达转换为带有寓意的意象,在该词的翻译上没有完全再现原文的风格,但增添了几分文学色彩。

例6.便是无毒不丈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团圆)

许译:How can he boast of true man hood.

W&I译:If you have no poison, you're not a real man.

分析:在古代汉语中,“毒”是指一个人必须有高明的手腕和技巧,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许则把它翻译成“boast of true man hood”,有信心、有气概的意思,这里运用了异化翻译理论,这样处理大大提高了读者的接受性。而W&I从字面上翻译成“no poison”,则更注重原文的字面意义的表达,换言之,主要是通过归化来翻译的。实际上造成了读者对于原文理解的疑惑,“poison”和“real man”之间为什么是不可缺少的关系,从而造成对原文意思理解的缺失。因此,译者认为此处许译本在保留文化内涵上略胜于W&I译本。

二、句子层面的文体分析

例1.疑是银河落九天,高源云外悬,入东洋不离此径穿。(第一本第一折)

许译:River like the Milky Way falls, beyond the cloud the source hangs high. It runs its course unchanged till the Eastern Sea.[10]

W&I译:Just as if the Silver River dropped through the nine heavens, from its deep fount beyond the clouds suspended, to its entering into the Eastern, it cannot but pass here.

分析:这是张生来到气势雄伟的黄河渡口的偶发观感,这里王实甫用“兴”的诗歌手法透露出张生此时此刻体会景物而生发的感慨,表现出了人物的胸襟品格,饱满了人物形象。许和W&I都翻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但从韵律上来看,许的翻译表现出了音乐性;W&I的翻译没有表现出原始戏剧中存在的声音之美。因此,读者阅读后者译本时,美感有所不足。根据Leech的文体风格来分析句子类型的翻译,原句是三个小分句连接的一句话,许渊冲将前两小句揉合成一句话,最后另起一小句,句法结构显得有一些松散;而W&I则保留了原文的句子形式,用一句话表达,保留了原句连绵不绝的神韵,没有分割开原句所要展现的恢弘气势。因此,W&I的翻译更大程度上再现原句的句法文体风格。

例2.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第三本第二折)

许译:

Wait for moon in western bower,

Where breeze opens half the door.

The wall is shaded by dancing flowers,

Then comes whom you adore.

W&I译:

Wait for the moon beneath the western wing,

Welcoming the breeze, the door is half-opened.

When separated by the wall, flowers' shadows move,

I guess the jade one coming.

分析:许的译文读起来轻快畅达,朴实无华,通俗易懂;这里是一段环境描写加一段心理描写,是一个张生等待崔莺莺来赴约的心情,有一丝兴奋和期待,但是在表达上运用第二人称,以另一视角描述张生的动作和心理,缺乏一些代入和体验感;W&I的译文语言用心雕琢,押了头韵,在原文的基础上增添了音律美,为译文增色不少;同时运用第一人称,还原了原作的语境,让读者更加能够带入张生见到崔莺莺那份期待和急切的心情;但美中不足的是该译文将原文的“玉人”直接译为“jade”欠妥当,因为在西方世界中该词往往指一些风尘轻佻的女子,这会让目标语言读者误以为女主人公是一个负面形象,这里没有处理好意象在两种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差异;而许译本则简单翻译成了“心上人”之意,简洁又不失本源。另外,许译文保留了原文四个小句的句型;而W&I译本将第二三句拆成了两小句,缺失了原文的平衡美。从句子意思上来看,原文的二三小句所强调的是风吹开了门,花影映在墙上拂动,W&I的句意表达也有所偏差,少了一些原句环境描写自然美。

例3.原来五言包得三更枣,四句埋将九里山。(第三本第二折)

许译:Five words hint at the time.Four lines appeal to the lover missed.

W&I译:Those poetic lines enfolded a third-watch date; In that note lay an ambush of Nine Mile Mountain.

分析:根据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解读,我们知道三更枣,取其谐音三更早,指时间;九里山在这里借指复杂的计谋,九泛指多次或多数。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许译本的前一小句译文,译者通过必要的调整、增译等改变来实现原作的内涵意义,点出了暗示约会的时间在三更。第二小句许并不是像金圣叹一般理解为信中暗含复杂的设计,而是理解为了男女主人公恋人间万水千山般绵长蜿蜒的情思深苦的心境,笔者认为这种理解也合理,并且能够突出二人缠绵悱恻的爱情;而W&I译进行了直译,前一句的时间翻译存在问题,“三更”并不是指三点钟,而后面半句的翻译则完全没有传达出原作的深层表意。《西厢记》这种意象迭起、文采飞扬的作品,对译者的语言、文化背景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译者对于源语言文化的理解不当必然会使得交际目的难以达成。

三、结语

通过基于文体风格分析模式下对两个译本的词汇和句法对比,译者发现其文化内涵词(指蕴含丰富文化意象,传递着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的翻译存在较大的差异。许渊冲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能够还原原文中的文化内涵,而West&Idema则对原文文化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部分词语误译,没有实现对等。

语言特征上,许译用词言简意赅但保留了音律美,而W&I的翻译用词复杂细腻,对于读者来说可读性较高,这是由于译者文化背景和翻译过程的差异造成的。West&Idema作为英美两国的翻译家,他们更加能够熟练地使用和掌握英语,略胜于母语为汉语的许渊冲,更加贴近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而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节奏的实现,即节奏的整齐、有序、形式多样,强调“声之美”和“形之美”。相反,West&Idema对原作的韵律和节奏性的把握不太充分,他们主要以散文的形式进行翻译。

猜你喜欢
西厢记译本文体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明清“四节体”戏曲及其文体价值探赜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西厢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