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农业大国的山河史诗

2020-12-19 14:17策划新作文执行清扬
新作文·初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粮仓平原种粮

策划/新作文执行/清扬

中国人对粮食的关心与眷恋,是刻在骨子里的。对中国人来说,民以食为天,而这天,是靠我们的双手撑起来的。生产供养14亿人的粮食的背后,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山河史诗:黄河奏响千年不息的雄浑主旋律;长江带来鱼米之乡的清婉低回;东北吹起新中国的激越慷慨;未来则有广阔天地间的大回响。

就种粮而言,中国山地比重大,人均耕地面积低,自然禀赋并不优渥,那么,这种奇迹因何而来?要想了解中国种粮的奇迹,就需要跟随大江大河的脉动,到田野中去。

黄河谣:中国第一粮仓

当黄河不再汹涌咆哮,肆意奔流,从河北到山东、自河南向江淮,一座座类似中原明珠的农业基地开始修建。这片曾经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中国人最重要的粮仓。这个大粮仓里,河北是产粮中坚,山东则在种植粮食蔬菜上“文武双全”,但要说最“中”,还是把“粮仓”升级成“厨房”的小麦之乡河南。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中国的第一粮仓,便是由黄河冲积而来的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这个大粮仓,包括整个山东,横跨河北、河南、安徽几省,地处暖温带,气候适宜农业发展,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口密集,水源充沛,是交通要塞之地,可以说,粮仓形成的要素,都齐活了。历史上,这里不仅是重要的粮食基地与“菜篮子”,也是中华文明崛起的重要根基。

这个粮仓,来之不易。曾经的黄河是捉摸不定的,正所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黄河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期间,下游决口次数可达1590次,比较大的改道为26次,黄河下游频繁被洪水祸害。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泛区才得到综合治理。

河南。河南以占全国6.2%的耕地,生产了中国10%的粮食,小麦的生产量占中国的1/4。河南的粮食,不但养活了这个中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更是每年外调400亿斤,供给全国。除了能种粮,河南人也擅长利用粮食。面粉拿来包速冻饺子、生产饼干,河南都做到了全国第一。面粉能做什么,河南人就能把它们送进工厂,并借助地处中原的交通动脉,走向全国。

长江赋:“鱼米之乡”因之而来

滚滚长江东流而去,如今的南方依然有安徽和江苏这两位看似大相径庭,实则处处相似的兄弟,与“天府之国”四川一起,有力撑起全国人民的餐桌。

早在两千多年前,长江流域的成都平原就开始成为著名的粮仓。而“鱼米之乡”这个重要粮仓的代名词,也多落在了长江沿线的水乡,更是有两句简单而流传深远的谚语,勾勒出了一条农业文明大国的跃升之路——“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苏湖熟,指的是苏州与湖州,湖州在这里也被常州、松江(今上海松江区)代替,但核心范围不变,依然是江南地区。

宋代时,来自越南的占城稻被引入江南地区,很快,人们围绕着环太湖平原形成发达的稻作农业,人口激增,北宋末年,人口便已突破一亿大关。为了寻找出路,江南地区开始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并利用发达的内河水运发展工商业,江南地区因此逐渐由农业中心成为经济中心。于是,“湖广熟,天下足”应运而生。明清时期,粮仓由苏州、湖州逐渐拓展到湖南、湖北一带,洞庭湖与鄱阳湖成为新的粮仓基点。每年有近万艘漕船满载粮食由京杭大运河往北运送。

直到改革开放后,南粮北运才逐渐变成北粮南运。如今,南方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已不足30%,鱼米之乡北移,过去的江西、上海和浙江等重要粮仓,更多时候奏起的是二、三产业的新号角。

江苏。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粮仓,必有江苏一席。这片地区主要指太湖平原和苏北平原,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生长季节长: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雨丰沛,伏旱酷热。潮湿闷热的梅雨是江苏人不那么愉快的记忆,却完美切合喜欢高温、高湿、短日照的水稻生长习性。同时这里具有悠久耕作历史,劳动力充裕,有精耕细作传统,农田基本建设有一定基础,水利、肥料等生产条件较好,因此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中国“鱼米之乡”之称。

太湖平原拥有我国东部近海地区最大的淡水湖,被周围180多个小湖簇拥,在2.7万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内,河网交织,土壤肥沃,为“粮仓”的诞生打下基础 。

早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代,苏北平原就以富庶闻名。这里辖江临海,扼淮控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南宋以后,黄河南徙夺淮横贯江苏入海,苏北平原上连年洪涝,水系紊乱,明清之际已成巨大水患,严重影响苏北平原的粮食生产。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北平原上一直大兴水利以防河湖泛滥与海潮侵袭,进行稳产、高产农田建设,这些不懈的努力最终让苏北重新成为粮仓,太湖平原共同成就江苏无可动摇的“粮仓”地位。

黑水歌:东北黑土地,“关外新江南”

今天的东北地区,是全国粮食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调出量占全国的1/3,可称得上是中国粮仓的“压舱石”。

东北成为粮仓,一在地利:东北有大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肥沃的东北平原,占全国平原面积的1/5;东北有好水,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和辽河等多条河流在东北地区奔腾,为种粮保证了充沛的水资源。东北的良田,更是世界顶级。东北黑土带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带、乌克兰大平原黑土带齐名,被誉为世界最肥沃的土地,“插根筷子也发芽”,实在不算夸张。

二在天时。许多人听到东北的第一反应是,这里气候寒冷,怎么会成为粮仓呢?事实上,东北气候寒冷,反而让农作物能够更安心生长。这是因为,东北冬季寒冷的气候和夏季早晚的大温差,有力抑制了农作物的“天敌”病虫害。我国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生态条件,种出了中国最好吃的稻米。

三在人和:一者,在于中国人的拼搏精神。20世纪50年代初期,数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挺进北大荒,用双手双脚将荒原变成良田,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二者,在于种粮技巧与时俱进。东北地区耕地集中连片,种粮都是集团军作战,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农用飞机、无人机等黑科技轮番上阵。科技,才是粮仓的第一生产力。大河流淌,千里沃野,如今中国的“鱼米之乡”,已然成为关外的“新江南”。

黑龙江。中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以黑土地为根基,2019年黑龙江粮食的年产量,已提高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倍,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万多亿斤。如今黑龙江更是连续八年位居全国产粮省之首。黑龙江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农业机械化率均居全国第一,中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中国未来的新粮仓

长期的人均水资源的压力,土壤肥力积累的压力,使得中国的主力大平原粮仓,需要休养生息。那么,中国的下一个粮仓在哪里?将目光投向大平原之外,就会发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遍地开花的中小粮仓,有伊犁河谷、拉萨河谷、年楚河谷、汾河谷地、河湟谷地等,基本可以满足中西部高原地区粮食自给。此外,云贵高原的坝子,台湾、海南的沿海平原也都是重要的区域粮仓,香港最大的平原元朗平原,也并没有规划为城区,甚至没有深入开发,至今仍是当地最重要的粮仓。

结语: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饥饿便成为一柄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直至今日仍未消除。“绝对安全”的底气来自藏粮于地。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在土地富饶、气候适宜的地区大力耕作,甚至远赴边疆屯垦戍边,由此也演化出了诗人笔下“金池汤城,沃野千里”或“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之地,我国的“粮仓”由此而来。如今,世界上有四大粮仓:中国、美国、印度、巴西。相比其他国家和世界上许多大江大河流域优良的耕种条件,我国的耕种条件并不优越。但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因地制宜的耕种,从东至西、从北到南,打造出来一个个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夜以继日为这个庞大的国家提供粮食。历经千年,我们终于在这个时代真正做到了“五谷丰,仓廪实”。

猜你喜欢
粮仓平原种粮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平原的草
画画就如种粮
粮仓
浪起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