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020-12-19 03:29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六中学高惠玲
亚太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心理健康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六中学 高惠玲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其心理发展也慢慢趋于成熟。但面对激烈的学习和竞争等的压力,青春期的中学生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出现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济、失眠、厌学、焦虑等现象,甚至会封闭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及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为加强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极为重要。

一、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想法,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意识与能力,强化其心理素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家庭因素,如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和情感等;二是学校因素,如师生和生生关系、教学方式、学习环境与条件等;三是社会因素,如社会环境和思想、社会生活与关系、文化环境、经济等;四是个人因素,如学生的自我认知、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客观事物认知、攀比心、虚荣心等。这些因素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会在其日常言行中体现出来。据了解,目前我国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实施家校共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近年来,学生群体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层出不穷,具有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下降等特征,焦虑症、抑郁症等病例增加。教育部门和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及相关活动来引导学生,也帮助许多同学解决了当下的心理问题。但单方面的教育无法满足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需要,而家校共育模式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育实效。

(二)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职能,丰富教育资源

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方面的竞争都异常激烈,给学生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言行、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言行及其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大。而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运用家校共育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能和优势,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便于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心理发展情况,以此来丰富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手段,并在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辅助下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家校共育效果最优化。

(三)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家校共育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主要体现在:第一,家校共育可以使家长和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和改正;第二,积极有效的家校共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其能够主动思考和自我反省,逐渐养成良好的自觉意识以及学习和生活习惯;第三,家校共育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面对困难或失败时都能保持乐观心态,找出其中问题,并加以改进。

二、家校共育的主要措施

(一)坚守原则,建立健全家校共育机制

目前,家校共育理念和模式已在我国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与实施,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总体来看,日常中还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和安排为主开展教育,相关制度未发挥实效。同时,许多学校在家校共育方法上对家长缺乏有效的指导,往往只是就学生当下的成绩和表现进行交流或提出批评等,而忽略自身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

因此,要想顺利开展家校共育工作,各校应坚守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合理乐观教育思想的家校共育原则,并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第一,优化组织结构。成立家校共育领导小组和分类分层型家长委员会,选出适合的家长代表,从而正确引导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工作的开展。第二,建立健全家长培训制度和问责制。可以向家长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或通过班会、私下沟通等方式及时实现信息的互通,使双方清楚自己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结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日常的相处模式等,实现家长、教师、朋友角色的转换,以便找出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来了解学生当下的想法。

(二)加强联系,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青春期的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对外界环境以及客观事物缺乏基本的认知和判断。加上正处于心理过渡期,想要通过摆脱家长、教师的管束来追求独立存在、展现个性自我。现今,在网络的普遍应用下,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尤其近年来学生群体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以及出现过激行为的事件频频发生,使学校和家长都愈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具体教育方法让人头疼。

对此,为免学生在青春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彼此间的联系,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首先,班主任要统计好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构建微信共育群等常用的沟通平台,及时互相分享和沟通学生的近期情况。其次,定期举办家长会、交流会等,让家长在会议上分享教育心得,如日常如何与学生沟通、面对学生出现多愁或焦虑情况如何应对等,加强家校、家家间的经验交流与学习,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再次,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学生的性格与行为表现等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方法。如家长与学生在心理访谈室或接待室进行面对面或背对背沟通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改变过度重视书面成绩的教育理念。最后,家校共育期间,双方都要具有自我反省意识,尤其作为家长,更要与学生建立和谐良好的沟通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以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而非拿出“家长”的姿态“严刑拷问”等。例如,当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可以先问问学生最近的学习状态,以及在学习上有哪里跟不上进度,并给予其一定的鼓励来增强其自信心。

(三)尊重学生,创新家校共育活动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模块,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但在实际教育中,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忽略了其意愿和接受能力。加上有的家校共育活动流于形式,实际质量不高,尤其是一些大型广泛参与的活动,无法对学生个体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导致家校共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与实施,要求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工作时,家长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与诉求,创新家校共育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例如,可以借鉴《少年说》节目举办活动,让学生向父母大声说出自己的心声,由两三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现场指导和总结,促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善。另外,可以组织专业讲座、节日联欢、假期游玩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释放压力并敞开心扉。也可由教师选择一本适合的书让家长与学生完成共读共赏,增进感情的同时让他们彼此间更深入地谈心。或者可借助写信的方式,即家校通信、家长与学生写信,将未说出口、说不出口的话以信件形式进行交流沟通。此外,家校共育活动也可与网络相关教育视频紧密结合,启发教育新思路。

(四)强化师资,扩大家校共育宣传力度

家校共育效果的提升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作指导,促使所有教师人员改进和完善自我,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水平。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事物缺乏分辨能力,在言语和行为上或多或少会有下意识的模仿习惯,一旦缺乏正确指导,将会对其心理健康会产生较大影响。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各地区家校共育实施效果参差不齐,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加上对家校共育模式的宣传力度较低,导致很多家长未真正重视,依旧只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不利于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因此,为充分发挥家校共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第一,学校需要重视相关专业人员的选用,结合实际需要增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高度整合教育资料和内容,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并打破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误区。第二,班主任作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纽带,在教学中更应注意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首先,要学习与生活两手抓,确保对班级每位学生都有一定了解,与家长做好沟通,并用客观、理性、平等、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落差而使其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在和学生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时引导和帮助他们调解矛盾。最后,要弥补自己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如可针对具体问题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请教,或在工作之余多看些相关书籍或网上教学视频等。第三,要进一步扩大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提高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与责任感。同时,利用现代化技术构建家校共育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实时更新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教育建议,以供家长和其他教师了解与学习。此外,可成立家校共育专项基金,通过扩大宣传吸引当地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或家长的资金援助,从而推动家校共育模式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为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效用,还应结合教学现状优化家校共育机制与模式,开展多元化的共育活动,并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以增强双方的责任意识,提高共育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