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12-20 18:58李玉杰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配套技术高标准节水

李玉杰

(遵化市农业农村局 河北 遵化 064200)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资源。虽然水资源为可再生资源,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加剧,而农业作为最大的水资源消耗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耗水量势在必行。2019 年遵化市总用水量1.8 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1 亿立方米。而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水不超过30%,大量的水资源在灌溉过程中蒸发了。因此,发展挖掘节水潜力,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发展节水农业成为遵化市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近年来,遵化市认真贯彻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集约化。开展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科学合理确定灌溉定额。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节水配套技术推广,推广耐旱作物品种,推行水肥一体化等。

1 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遵化市一直把节水高效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标准,推广节水高效农业,坚持优化开发布局、突出农业总体质量提升。本着早踏勘、早规划、早设计、早施工的原则,科学规划设计,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项目建设后可实现年节约水量79.81 万立方,直接受益农业人口数4.96 万人,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将增加1 326 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 推进节水配套技术推广

2.1 压缩种植业生产用水。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在夯实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节水作物的种植;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行集约化作业,进一步减少种植业生产用水总量。利用2019 年秋种到2020 年夏播前的半年多时间,将非优势区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调整为苗木、果树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

2.2 推进节水配套技术推广。小麦在整个生长期耗水量较高,推广抗旱节水小麦品种是实施农业生产节水工作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措施。试验结果证明:通过推广耐旱节水小麦品种,采用冬小麦返青水延迟、拔节水提前“二水并一水”的方法,实现小麦整个生育期减少1 次浇水,亩可节约用水45 m3。在保障夏粮生产安全的前提下,遵化市普及河农6425、河农6049、良星99 等节水小麦品种,种植9 万余亩,节水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年可节约用水约400 万 m3。

2.3 应用节水栽培技术。集成推广精细整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播后镇压等技术,可增加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协调能力,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可以有效减少灌水中的渗漏量,延迟作物灌水周期,达到节水目的。通过宣传推广,全市节水栽培配套技术应用率90%以上。

2.4 采取土壤深松作业。采取耕地深松作业,将土壤深松到30 cm 左右,达到上虚下实。提高土壤保墒蓄水能力,增加地表水的利用率,减少地下水浇灌。通过土壤深松,伏旱期间土壤平均含水量提高7%以上,可使作物耐旱时间延长10 d 左右。2019年遵化市耕地深松作业4 万亩,2020 年有望突破4.5 万亩。

2.5 推广轮作制度。结合当地农作生产布局及农户种植习惯,大力推广“冬小麦—夏玉米—花生”两年三熟的种植模式,不仅利于农事操作,能够充分利用土壤养分,维持土壤生物菌群平衡,而且能够改变同一地块蓄水周期,提高土壤保墒蓄水能力。

3 意见及建议

3.1 推行适应性种植方式,研发节水品种。目前遵化市节水农作物品种单一,种类较少且分布不合理。应结合遵化市水资源状况,统筹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作物和品种结构。结合各大科研院所,培育、推广高产耐旱品种,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增效目标。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作物喷、滴、灌示范推广力度。整合资源,加强田间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改善农田水源保障条件,配套田间节水基础设施,加大农作喷、滴、灌示范推广力度,增加节水农作物应用面积。在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情况下,进一步减少灌溉量。

3.3 积极宣传引导,形成节水良好氛围。广泛利用电视、广播、微信等多种途径开展节水农业宣传,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节水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下乡培训、现场观摩、发放技术资料、实地实训等方式,宣传普及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民节水意识,促进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配套技术高标准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节水公益广告
荣成市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及其配套技术总结
节水公益广告
高品位茧丝蚕品种“川山×蜀水”原种性状及繁育配套技术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隧道施工中的机械设备配套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