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0-12-21 01:59苏鹏元王新华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3期
关键词:卡方胺碘酮收缩压

潘 赞,苏鹏元,王新华*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近年来,急性心律失常是急救科,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障碍[1]。临床上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越来越多,据相关研究,胺碘酮作为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且能快速起效,且安全性较高[2]。本文为研究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从近年来我院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100例,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的5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治疗,探究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从近年来我院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中,男患者21例,女29例,年龄在24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51.13±0.49)岁;观察组中,男患者23例,女27例,年龄在24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52.81±0.6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都根据医疗伦理,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信息的同意书上签名。

1.2 方法

两组患者急诊后经快速确诊,心电图监测,并进行抗心衰、利尿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具体如下:采用西地兰进行静脉注射,将0.4 mg的西地兰与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射,如果效果不好,两小时至四小时后重复给药[3]。观察组的5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治疗,具体如下:先静脉注射0.5 mg/(kg-min)的负荷量,1分钟后,静脉输注剂量为0.05 mg/ (kgmin)开始,在治疗效果理想的情况下维持输注,在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可重复给予负荷量并继续维持输注[4]。

1.3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及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呕吐、腹痛、低血压、食欲减退四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束后,在统计处理中使用SPSS 17.0软件,以95%作为信赖区域,表示利用率(%)计数数据。比较和分析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前提,数据在统计上是有意义的。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对照组的显效例数为15例,显效率为30.0%,观察组的显效例数为40例,显效率为40.0%,两组卡方为25.2525,p<0.05。对照组的有效例数为20例,有效率为40.0%,观察组的有效例数为8例,有效率为16.0%,两组卡方为7.1429,P<0.05。对照组的无效例数为15例,无效率为30.0%,观察组的无效例数为2例,无效率为4.0%,两组卡方为11.9773,P<0.05。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两组卡方为11.9773。与对照组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2.2 治疗后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为89.2±14.5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为64.2±14.3次,两组t值为8.6803,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舒张压为100.3±15.3 mmHg,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为86.2±14.2 mmHg,两组t值为4.7763,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为181.3±15.6 mmHg,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为145.2±15.3 mmHg,两组t值为11.6823,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2.3 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患者出现呕吐情况的例数为5,腹痛情况的例数为2,低血压情况的例数为2,食欲减退情况的例数为1,总不良反应率为20.0%;观察组患者出现呕吐情况的例数为1,腹痛情况的例数为1,低血压情况的例数为0,食欲减退情况的例数为1,总不良反应率为6.0%,两组卡方为4.3324,P<0.05。

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心律失常是急诊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症状表现为室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5]。如果不及时合理的治疗,可能会导致猝死。现在,在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中十分重要。胺碘酮在临床上也被称为胺碘呋酮,其中含有碘苯丙呋喃,主要分布在皮肤组织、肝脏、肺部等,血药浓度和用量之间有线性关系[6]。药物与血浆中的清蛋白有机结合,有阻断心肌细胞膜的钾通道的效果,有效阻碍钾的流出和复极过程,可以延长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程[7]。另外,胺碘酮还可以阻断β受体、钠和钾通道,降低蒲肯野纤维以及窦房结自律性,降低蒲肯野纤维、窦房结以及旁路传导速度,延长有效的不适应期。胺碘酮的作用是为了降低自律性,有效地减缓传导速度,达到广泛抗心律失常的目的[8]。据相关研究,胺碘酮作为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且能快速起效,且安全性较高[9]。通过本文研究表明,采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患者,说明胺碘酮有利于提高急性心律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有了明显的改善,且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患者少于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患者,由此可见胺碘酮药物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能显著改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少患者出现不良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卡方胺碘酮收缩压
卡方检验的应用条件
卡方变异的SSA的FSC赛车转向梯形优化方法
卡方检验的应用条件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卡方分布的性质与应用探讨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