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先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2020-12-21 03:23吴祖开
当代县域经济 2020年12期
关键词:适龄儿童教学点乡镇

吴祖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乡村教育,其内在的逻辑是通过教育的作用提高乡村人力资本的素质,通过在乡村中普及现代化的教育,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服务来促成乡村文化的繁荣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乡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者的技能来充分调动乡民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

学者潘苏子在《夯实乡村振兴的教育基石》一文中指出,乡村教育是帮助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通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所以要教育先行,是因为乡村发展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要靠教育。

无论是中央的战略部署,还是学者的观点,都强调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推动乡村教育振兴虽存在诸多困难,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育即将迎来新的春天。

当前乡村教育的主要问题

当前乡村教育明显缺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大部分乡村教学点被撤并,教育资源日益萎缩;乡村适龄儿童随着人口的转移,急剧减少;现有的乡村适龄儿童大部分靠爷爷奶奶监管,留守儿童问题凸显;乡村百姓大部分把增加经济收入放在第一位,对子女的教育重视不够,乡村缺少浓厚的教育氛围。

深入分析发现,产生乡村教育明显缺位问题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进一步向城镇聚集,或进城务工,或举家搬迁,乡村人口进一步减少,适龄儿童相应递减。适龄儿童的减少直接导致乡村教学点甚至是乡镇学校的撤并。

二是乡村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相较而言,大部分乡村地处偏远山区,资源有限,产业不发达,百姓收入较低。为增加经济收入,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相当一部分人口选择到外地创业,或进城务工。乡村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条件不够理想,难以留住人口。

三是村民对教育不够重视。乡村无法抵御“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社会价值观的冲击,追求更好更高的物质生活,成为乡村大部分家庭的主流价值观,比房子、比车子、比票子,成了生活主旋律。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到位,认为送孩子上学,赚钱供养他们就已经是尽到责任了。没有意识到孩子成长的过程,时时刻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引导,纠错,鼓励。因此,在面对“全身心陪伴孩子成长”和“赚更多钱”的选择中,很多村民选择了后者。这也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增加,乡村子女教育质量的下滑。

四是乡村教育陷入恶性循环。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虽然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但“送孩子到更好的学校读书”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也是农村适龄学童流失、人口流失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人口流失导致乡村学校停办,教育资源减少,乡村教育难以振兴。

五是乡村丧失教育阵地。一所乡村学校能聚集一批知识分子,产生一个渴望知识的群体。这个群体是构建乡村文化的中坚力量,是乡村教育的一面旗帜,起到引领、辐射作用。但乡村学校的消亡导致乡村教育缺少最直观的正面宣传,直接弱化了乡村的教育氛围。

乡村教育振兴的重大意义

各级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乡村振兴计划也都认为教育振兴应是首要任务。这足以说明,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是拔“穷根”需要靠教育。当前“精准扶贫”政策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降低,但返贫风险、贫困代际遗传问题依然存在。要彻底解决家庭贫困问题,阻止贫困代际遗传关键还是靠教育。只有不断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生存本领、生活技能,贫困问题才可能彻底解决。

二是建设美丽乡村要靠教育。近几年,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村容整洁、村貌亮丽、村道宽敞,乡村面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初显端倪。但美丽乡村不能止步于环境之美,乡村之美更需要人文之美。只有通过教育,让村民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增加乡村的人文底蕴,美丽乡村才有灵魂,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从政府行为转为村民的自发自觉行为,变“要我建”为“我要建”,这样的美丽乡村才有生命力。

三是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一所乡村学校或是一所乡镇学校就是一个群体的精神高地、情感纽带,是传承地域文化、维系乡情的重要载体。学校的消亡无异于斩断了村民与故乡的情感脐带。如果乡村、乡镇有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和较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就可以留住更多适龄儿童,也就可以留住更多的农村人口,更重要的是能直接或间接地聚焦人才资源。通过教育“留人聚才”可有效解决乡村人口少、人才匮乏的瓶颈问题,对乡村振兴将起到关键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

乡村教育振兴对策建议

乡村教育的衰弱存在诸多客观原因,是市场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但教育缺位必然导致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结构失衡。因此,要振兴乡村就必须努力振兴乡村教育。

一是大力支持现有的乡镇学校和乡村教学点建设。政府应加大对现有乡村乡镇学校的支持力度,在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倾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质发展,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缩小乡村乡镇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以此阻断部分适龄儿童流向城区,流向外地。

二是大力扶持乡镇学校和乡村教学点提高办学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可探索“集团办学”“弱校托管”“大手牵小手”等帮扶模式,统筹调配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区学校与乡镇乡村学校资源共享,促进乡镇学校和乡村教学点办学水平提升。特别要推动解决乡村教师人才少、年龄老、待遇低等问题,用好教师留住学生,用高质量的教育留住民心。

三是积极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氛围。乡镇乡村领导干部要切实把教育发展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定期研判地方教育问题,主动为学校谋发展、解难题。要通過加大宣传、加强社区教育、建设文化设施、加大奖教奖学力度、完善教育扶贫机制等措施,在乡镇、乡村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促进百姓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认识,改变百姓“重经济轻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一心扑在赚钱上”变为“一心扑在教育上”。

四是携手努力改变乡村落后面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渐深入所带来的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会推动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要想留住人口,留住适龄儿童,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改善乡村创业环境,增加百姓收入水平,解决经济的后顾之忧,把乡村建设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让更多的父母选择留在子女身边,陪伴子女成长,盯紧孩子的教育问题,充分发挥父母作为子女第一任教师的精神引领作用。这样才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才能把握子女受教育的黄金时期。

振兴乡村教育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但如果能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乡村教育一定会迎来发展变革的美好春天。

猜你喜欢
适龄儿童教学点乡镇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乡镇卫生院应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今年起3年内新增财力全部留给乡镇
“全面二孩”政策对陕西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影响
政府主导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早期教育中防止适龄儿童沉迷电子产品等行为引导初探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