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茶与茶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12-22 13:25
福建茶叶 2020年7期
关键词:茶艺茶道工匠

向 松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不断引导学生了解劳动、参与劳动以及热爱劳动,将劳动者的崇尚品质灌输到学生的思维品质当中。进而保证大学生能够具有工匠精神,并且将劳动者的伟大、光荣以及崇高进行推广普及,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品德与涵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个校也在着力与劳动理念的建立,进而帮助学生的能够更好的热爱劳动,积极劳动,同时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与重要方向。《茶与茶道》的课程安排,理论知识在校内就可有充分的认识,高职院校部分专业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其茶艺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相对较扎实。同时经过基础的实践教学后,茶艺基本手法、基本程序、简单的茶艺表演形式都有了大概的了解,但是对于茶知识和茶道的认知还停留在了表层部分,距离“工匠”层次还远远不够,要及时改进优化当前高职院校《茶与茶道》的课程教学。

1 《茶与茶道》课程教学现状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我国现实的需要,茶与茶道的课程教学亦是如此。理论教学中主要是茶文化、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茶的基础知识,实践教学中主要是玻璃杯泡法茶艺、盖碗泡法茶艺、壶泡法茶艺、壶杯冲泡乌龙茶、壶盅冲泡乌龙茶、碗杯冲泡乌龙茶等,让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不同茶具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同时认识到不同茶叶的具体泡法。但是由于诸多的因素,如课程时间限制、教学方式重理论、模式缺乏创新、师资力量的过于薄弱、考核评价的不合理等,造成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且专业实践也是过于肤浅,并未了解到茶道的精髓。甚至于部分学生即便了解熟知了茶道,在日常生活中也依旧习惯性的用各种市场超市的饮料来解渴饮用,根本就没有关于“茶”的认知,没有丝毫的兴趣,更加不用说体会茶艺之美了。因此如要培养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茶道的工匠精神,需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措施及时进行改革,将所表现出的影响因素及问题及时解决,才可激发学生们的茶道兴趣,进而培养提升他们的工匠精神。

2 《茶与茶道》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学时短,重理论而轻实践

当前《茶与茶道》的课程学习中,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此课程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存在明显不足,认为学生只要将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学透彻了之后就行了,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茶”。校方高层的不重视也直接导致了《茶与茶道》的课程时间的缺乏,但是由于茶文化博大精深,短时间的教学根本无法深入到精髓。另外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学中,教师多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得许多的学生对于茶文化理论知识掌握熟练,而对于实际操作却无从下手。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旅游管理系的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类、文秘、邮轮五个专科专业均开设了茶与茶道课程,所有课程的学时均为32学时,其理论和实践各为16学时。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系的学生没有相关农林专业的学习背景,与茶相关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和好奇心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偏低,学时过短、理论过多的课程安排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符合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之部分院校实训条件有限,导致《茶与茶道》课程实训效果大大降低。

2.2 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灌输者,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类专业的《茶与茶道》课程教学一般采用讲授法和多媒体教学,理论教学部分以讲授茶艺知识为主,实训教学环节机械重复茶艺冲泡流程。冗长乏味的理论知识、重复枯燥的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味中国茶艺之美。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茶艺技能,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更达不到工匠精神的要求。一方面学生学到的茶艺知识和技能都浮于表面,时间稍长就被遗忘;另一方面,虽经过课程学习,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喜欢饮用各类瓶装饮料,没有兴趣去泡一杯茶。

2.3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茶与茶道》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专业背景各不相同,茶学专业的教师较少。绝大多数教师讲授该门课程前,只是在社会茶艺培训机构进行了短时间的培训,很难系统而深刻地了解茶艺。教师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擅长领域来选择授课内容,导致讲授的内容差异较大,重点不明确,课程标准不一致。《茶与茶道》课程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美学、表演、音乐和设计等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讲授茶艺的教师应该比一般的茶人有更高的要求,除了懂茶、爱茶,还应该懂得跟茶相关的各类知识,但目前《茶与茶道》课程任课教师大部分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教学水平亟待提升。

2.4 考核方式单一

《茶与茶道》课程的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平时成绩包含学生考勤、课堂表现等;期末成绩主要是提交结课论文或者统一命题随堂测试(考查课)。这样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实操技能的提升,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茶与茶道》课程实践性强,缺乏实操考核、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难以客观评判学生实操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利于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单一的考核方式也容易滋生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阵磨枪、考中违纪作弊的不良作风。

3 《茶与茶道》课程教改策略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技术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基础。因此我们需要从各方面对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进行及时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查国硕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对于所从事工作的认真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一种追求。因此要具有不断追求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四是,庄西真所理解的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是指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工艺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无瑕的孜孜追求。它的核心在于,意识到人们除了把工作当作是赚钱工具和手段外,应该形成对工作的敬畏、责任的担当、对质量的执着以及对手艺的珍视。企业,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及极为重要的如何在“工匠精神”指导下进行《茶与茶道》课程的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解决的事情,现根据上述几个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策略:

3.1 调整课时安排,提高实践教学

课时的安排是每个学科学习过程中最为需要重视的,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学习中,由于课程较多,校方应当合理科学的安排每个课程的课时,在《茶与茶道》的课时安排上,要将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教学合理布置。在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前两个学期,应当着重从理论知识进行渗透,实践教学辅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理论知识足够扎实后,才能有效快速的进入实践应用的氛围。之后在第三、四学期的学习中,可以提高实践的课时,将前两个学期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结合,此时需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茶道艺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改变以往的饮茶习惯,从生活上就逐渐渗透茶道的艺术精神。在实践教学中也可以及时的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果,因此理论知识的及时学习补充亦不可缺少。最后在第五、六学期可以与茶业公司合作,让学生进岗实习,在实际的工作中体会茶道的艺术精神,也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极致追求、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提升自身的职业理念。

3.2 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

教学方式的及时改进,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体味我国历史悠久的茶艺之美。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进度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更忽视了茶道艺术精神的传承。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将茶道精神的内涵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中,而实践教学则是要培养学生的茶艺兴趣,让茶道精神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工作中。教师可以在理论课程中融入茶道的演练,通过实际的茶具、茶艺,向学生展示茶道,同时也可直接让学生直接品饮,感受细心泡茶后,茶叶的味道。以此可以培养学生的茶艺兴趣,同时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3 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

师资力量的建设要合理科学严谨,当前专业茶道专业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临近教学之前茶艺相关机构进行短期的培训,因此缺乏专业性。校方在建设师资团队的过程中,应当从茶学专业机构进行招募,聘请专业人员来院校进行外教;同时将我校非专业的教师定期进入专业机构进行培训,并且去外教老师那边旁听,了解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向其他院校学习,吸取其他开设茶艺课程的学校在茶艺教学过程中好的成功经验,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能力改革以及茶艺课程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提升教育教学改革与茶艺教学能力,使此次《茶与茶道》课程改革研究能顺利开展。

3.4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仅仅是依靠考试成绩来决定,应当及时改进。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体系,需要全面性的评价,以此确保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平常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表现也是考核的重中之重,在点评过程中要分为四个方面:卓越、优秀、良好、合格,激励学生往更好的一个层次努力。

4 结束语

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就业单位的用人观念也随之转变,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也将成为高校的普遍需求。茶与茶道课程的及时改进可以优化当前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茶艺兴趣,同时感受到中国茶艺之美,实现“传承古老茶文化,发扬健康养生之道,让茶香飘洒校园”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茶艺茶道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寻迹万里茶道
工匠神形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校园茶艺飘香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试析茶艺表演中舞蹈元素的文化表达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