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
——以茶文化为例

2020-12-22 13:25郭燕翔
福建茶叶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华院校高职

郭燕翔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引 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上千年洗礼后,逐步形成的一种系统性文化体系,对于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观、道德思想意识、良好品德行为等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应如何实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综合素养、思想精神的稳步提升,是文章重点研究的内容。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茶文化”内涵解析

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体文化特征,该文化特征主要包括有茶道、茶德、茶精神、茶具及茶艺等等,涉及层面相对较广泛。作为茶的故乡与原产地,茶文化的形成是在中华民族发现茶,并利用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以茶代礼、以茶敬人”的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自身集中体现的茶道文化精粹,促使其称为国家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流传至今。比如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等皆来自于中国广东潮州功夫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化层面。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系渗透了宫廷和社会,也深入了中国的诗词、绘画、宗教、医学等多种文化元素,积累大量关于茶叶种植、茶叶生产的物质文化,以及丰富的精神文化,促使其成为文化学范畴。中国茶文化与道家、儒家、佛家等诸多门派思想融为一体,可以“茶神”培育人生情操,促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洗礼与人格上的提升。将茶文化中蕴含的深厚茶韵、茶德、茶风、茶品等融入弘扬和谐文化建设之中,可使之成为精神上的一种动力、一种方法和一种抗拒歪风邪气的重要力量,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有效开展,具有较高促进意义与价值。

2 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优势分析

2.1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在各大高等教育院校中的积极开展与迅速落实,以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获得有效传承与弘扬。然而,在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背景下,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对内在精神的提升并不重视,尤其是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还是不够重视,故而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而高职院校作为“立德树人”,文化传承,培养现代人才优秀人文素养、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不仅可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还可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增强高职院校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所以,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师生的内在要求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发现我国73%以上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认同,并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开展,清晰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认为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具有现实意义,对他们的发展也能起到较高帮助。有89.6%的学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其自身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体系的同时,更有助于提高自身人格修养,所以认为有必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有76%的专业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融入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选修课覆盖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最大的发挥与体现。还有97%的专职辅导员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并注重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认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还可提高自身教育成效,落实新课改教育要求,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价值意义等。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专业课程与专业教材体系中,开设相关教育课程内容,具有较高优势与价值意义。

3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尚未完善

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了国家和相关教育部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期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等。然而,从实际来看,发现虽然有个别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将有助于落实德育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程度。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会议提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指导纲要”后,一些高职院校更是为践行这些指导思想,而针对自身不同教育阶段,分层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是,虽然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相关选修以及必修课程,但对于具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教育标准、课程制度等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对课程内容和管理的监督与管理,更没有设置相应的奖惩考核评价机制,故而导致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开展,没有完善且有效的教育体制可依。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选择不合理

在全球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化发展背景下,现代社会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对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等要求也就更高。尤其是在互联网与网络信息技术盛行发展下,网络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在现代人群中的普及与应用,更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提出新挑战,带来新机遇。但是,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与教育方式选择等方面,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而忽视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并没有意识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故而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开展,缺乏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难以运用正确的教育模式,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教育功能。比如传统教育模式最普遍的“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中,仍沿用此种教育模式开展教学,缺乏对现代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采纳,或者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一言堂”的形式进行授课,并未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其进行自主探索、分析、讨论学习知识。所以便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入,了解不透彻。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是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相对较多,大学生专业课程任务也就会随之增多。所以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额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会占用自己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时间,还会增加自身学习压力与学习量,没有太大学习必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少数高职院校学生尚未充分认识与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开展,与自身所学专业课程存在的内在关联性,难以寻找到专业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融合学习的切入点与结合点,故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两种专业知识时,常常会遇到瓶颈,难以实现深度学习。因此,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4 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有效路径探析

4.1 建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企校”协同育人机制

所谓“政企校”协同育人机制,便是协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企业、高职院校等三方,共同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让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提供人力、基地、资源等支持、高职院校则提供教育资源、方案、专业师资等支持,以此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有效开展。首先,在“政”层面,可通过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然后再通过政府部门提供相关政策支持,积极开展多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组织高职院校学生报名参与活动和完成志愿者任务。让学生通过开展此类教育活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关爱意识。比如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长城爱心大本营”、“茶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等等,诸如此类教育活动”。其次,在“企”层面,则可通过引入优质企业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企业文化及教育资源有机融合,实现高职院校育人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对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相关高职院校和协同合作企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依托于合作企业资源,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组织专业学生与企业专家一道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当中,以此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此外,在“校”层面,则可通过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更新其教育理念,转换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现代学生发展需求与个性特点,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以此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和效率。

4.2 开发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明确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开展,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人处事态度、道德修养等为目的,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构建而成的一种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所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需结合教育部门提出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听取合作企业对现代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协同行业、企业专家,优秀国内外知名学者等共同论证课程设置,以此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有效性。其次,当时院校还应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职业素质为重点,以落实“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为根本任务,协同相关科研机构,共同研讨与开发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校本教材,提高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性,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

4.3 打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校园文化教育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结合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产业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文化内容,丰富与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和特色,创建富有特色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与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其次,还可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搭建“非遗”学院,选取当地区域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普及生活。然后再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通过参与此类文化活动,吸取传统文化精神营养,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实现自身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历史产物,将其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开设相关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不仅有助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与爱国主义精神,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中华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