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研究*

2020-12-22 13:45田雅丽
关键词:艺术馆民歌文化

田雅丽,潘 虹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当涂民歌是流传于皖江两岸的民间歌曲,新石器时代就伴随着人类的劳作而产生。春秋时期,当涂境域属吴国,战国时,当涂先属越,后属楚,因此,当涂有“吴头楚尾”之称,当涂民歌也有了最早的名称:“吴吟”“吴歈”或“吴歌”。六朝时期,以都城建康(今南京)为中心、涵盖整个长江下游地区的吴声歌曲风靡一时,有文字记载的吴声歌曲中的白纻歌出自于当涂。唐代诗人李白、王安石等人的诗作中可见白纻歌词的优美、六朝时期的兴盛繁荣,以及对后世影响之大。北宋词人李之仪被贬于当涂二十多年,在姑溪河畔创作了《田夫踏歌》24 首,并创作了极具当涂民歌韵味的千古佳词《卜算子》。清代道光年间由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当涂县文化馆就迅速地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歌搜集、整理工作。1954年底,当涂民歌《打麦歌》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节目奖,并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随后,越来越多的当涂民歌走向全国,成就了当涂“民歌之海”的美誉。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文化遭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依靠口传心授的当涂民歌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正在消失。2006年当涂民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

一、当涂民歌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政府部门的保护与传承

“政府层面理应成为保护传承非遗主体中的主体。政府应通过其政策导向、精神引领、资金支持、鼓励示范等具体方式自上而下地发挥其他主体层面所无法替代的作用。”[1]。2006年,当涂民歌刚刚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就于当年7月组织县文化馆对全县城乡进行了第四次民歌普查。2008年,又进行了第五次普查工作。同年,联合安徽卫视“第一时间”栏目摄制《走进当涂,当涂民歌》专题片,介绍推广当涂民歌。2010年 8月,当涂县文化体育局编辑的《当涂民歌》正式出版发行,录入歌曲225首。近年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保护与传承力度,如承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暨当涂民歌展演大型演出活动;主办“当涂民歌研讨会”;选拔优秀的民间民歌传承人进入县文化馆,专门从事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并给予经济基本保障;为国家级民歌传承人建立个人工作室;扶持民营教育企业开办民歌艺术馆,并在政策上和场馆建设方面给予支持与帮扶;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实施学校民歌传承课程,推荐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举办各种大型民歌展演活动等。这些工作对当涂民歌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与推动作用。

(二)社会团体的保护与传承

民间团体学会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传承保护机构。随着国际文化多元化的逐步推进和我国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民众的民族文化认同度和民族文化自信心也越来越高。在当涂,民间组织在民歌传承保护的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力越来越大。陶小妹民歌表演队、姑熟社区民歌合唱团、老年大学民歌合唱队、当涂青年民歌队等,通过参加各种民俗节日活动、各类文化展演赛事、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广、传播当涂民歌,在加快传承发展速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徽省民歌研究会、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民歌研究中心等科研团队对当涂民歌所进行的田野深度调查、学术理论研究,为当涂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个人的保护与传承

在非遗保护语境中,一些具有过人才智、灵性并贮存、掌握、承载文化传统的个人被称作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传承人,是非遗保护和研究的重点。传承人不仅是活态载体,也是主观能动的行动者,代表着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在非物质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当涂民歌已有国家级传承人一名(陶小妹),省级传承人四名(王爱玉、陈月兰、夏贵常、张善保),市级传承人两名(张红燕、李有荣)。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民间歌手,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自发地对当涂民歌进行搜集、记录、整理,在学唱的同时,还广泛深入学校、社区、文化站等地传承授课,并在各类舞台上唱响当涂民歌,对外传播宣传,提升当涂民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涂民歌国家级传承人陶小妹,自幼便深受当涂民歌熏陶和家族民歌传唱影响,时常深入田边、地头,在劳作中学唱民歌。18岁时,参加当涂县首届农民民歌调演,被城关镇文化站站长潘成志老师发现,开始系统学唱当涂民歌,随后频繁登台演唱,多次参加安徽省及全国大型演出和比赛,并获佳绩。2017年演唱的当涂民歌在中央广播电台的“难忘中国之声——非遗传承”节目上播出。同年登上中央电视台CCTV3“群英会”。

二、当涂民歌艺术馆对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当涂县民歌艺术馆(以下简称“艺术馆”)由当涂民歌市级传承人张红燕牵头创建,于2017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是集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培训为一体的民营机构。馆舍座落于当涂县城内的千年护城河畔,面积1 000平方米,内有民歌展示厅、民歌传习室、舞蹈排练厅、多功能厅、民乐教室和办公室等功能场所。艺术馆是在当地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创立的,除了开办少儿艺术培训班以外,还义务承担着当涂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艺术馆协助行政部门搜集、整理当涂民歌档案、书籍、影像资料,组织开展当涂民歌的理论和学术研讨活动,开展对外传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成为传承当涂民歌的重要场所。

(一)日常民歌教学

1.民歌师资力量

民歌传承人是馆内民歌教学的主力军。馆内目前拥有省级传承人王爱玉、陈月兰、张善保和市级传承人张红燕、李有荣等5位老师。他们通过公益民歌课程的教学,将自己所习得的民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让原汁原味的民歌口口相传,代代流传。

王爱玉,当涂民歌省级传承人,自幼接触民歌,20世纪50年代开始收集并演唱当涂民歌,1959年进入县文工团,1980年调入县文化馆开始民歌传承工作。长期在社区、老年大学等开展民歌教学,为当涂县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歌手。

陈月兰,当涂民歌省级传承人,自幼跟着父亲学习当涂民歌。2008年获第二届当涂民歌大赛一等奖,被称为“田野里飞出的百灵鸟”。多次受邀在全国各高校进行当涂民歌讲演。

张善保,自幼跟随务农的长辈学唱民歌,2006年参加当涂民歌大赛后被安排在县文化馆工作,多次参加全国农民歌会和非遗展示活动,2011年被评为当涂民歌省级传承人。

张红燕,当涂民歌市级传承人。2010年出访奥地利,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和联合国总部演唱当涂民歌。2011受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邀请出访美国。2013年,在保利大剧院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

李有荣,当涂民歌市级传承人,当涂县民歌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多次出席大型演出活动,传唱当涂民歌。

上述指标体系的优点是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各个环节的刻画较为细致;缺点是数据不易获得,不能显著体现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之间的差异。

2.民歌课程安排

艺术馆现有教学涉及美术、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包括声乐、钢琴、古筝、竹笛、国画、书法、舞蹈、主持等十多门课程,其中,民歌、国画等传统文化课程完全是公益性的,不收取费用。民歌教学共有四个课程班,分别是馆内两个成人班、一个少儿班和大青山研学基地一个成人班。其中馆内成人班固定每周四、周五下午各两节课,少儿班固定每周六下午两节课,大青山研学基地成人班暂不固定。大青山研学基地是当涂民歌艺术馆延伸出来的当涂民歌文化基地,以当涂民歌为主要研学内容,另外加入剪纸、书法等传统文化的研学。

艺术馆的民歌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学员们在这里不仅仅是学会唱几首民歌,更是通过学习爱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笔者在实地调研中观摩了几节成人班的民歌教学。在馆内,王爱玉指导学员排练民歌《熟透的庄稼一片黄》和《舂米号子》。前者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用舞蹈动作描绘劳动场景。后者是由做舂米动作的四人领唱,众人在后面合唱。李有荣与张善保联合指导学员演唱《划龙舟》《我爱家乡山和水》等歌曲,张善保领唱,李有荣二胡伴奏。加入了舞蹈和伴奏的民歌表演形式深受学员们的欢迎,学员们个个容光焕发,精神饱满,整个艺术馆里回荡着她们幸福嘹亮的歌声。在大青山研学基地,王爱玉指导学员们唱《打麦歌》,更是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优势,边打麦边唱歌,还原农耕场景。在这里,每个季节都有这样不同的民歌体验教学,如春季的插秧歌、采茶歌,夏季的采莲歌,秋季的打麦歌等。学员们在学唱民歌的同时,深度体验、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体会劳动与歌唱的乐趣,大大提高了学员们学习民歌的积极性。

3.民歌学员结构

馆内学员均为县城内的居民。幼儿班的学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6岁,这些学龄前儿童学习压力较小,有充裕的时间培养兴趣爱好。他们大都是通过在艺术馆学习其他课程时了解到民歌课而报名的,也有部分是跟随成人班的长辈一起来学习而喜欢上唱民歌,进而同时报名参加了馆内其他兴趣班的。两个成人班大多是退休的老年人,他们都会唱且爱唱当涂民歌,来这里学习民歌能够让他们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氛围,丰富晚年生活。大青山研学基地的民歌班学员有五十多人,主要是附近桃花村的村民,最小的三十多岁,六七十岁的占多数。当地村民学习民歌的热情很高,且大多数老人都会唱原汁原味的当涂民歌。从艺术馆学员从业情况来看,当涂民歌的影响范围较宽,但从年龄结构来看,民歌面临传承主体老年化和后继乏人的困境。

(二)演出交流活动

近年来,艺术馆先后承办了当涂市委宣传部、县文旅委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暨当涂民歌展演”“马鞍山市第33届江南之花群众文化活动”“当涂第五届姑孰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艺术馆内的传承人老师带领学员登台表演精心准备的节目,一首首优美动听的当涂民歌传播开来。省、市电视台都曾采访、报道过艺术馆的老师和学唱民歌的孩子们,孩子的天真悦耳的歌声,通过电视节目感染了每一位观众。2018年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当涂篇》摄制组到当涂县民歌艺术馆录制节目。当涂民歌传承人陶小妹率众演唱当涂传统民歌,民歌艺术馆成人民歌班伴奏。该节目于2019年8月28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当涂民歌艺术馆带着当涂民歌走上大舞台,走进人民群众,展示民歌艺术的风采和特色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拨动着民众内心的艺术琴弦,激发起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为当涂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涂民歌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对当涂民歌的研究也成为艺术馆的又一工作事项。近年来,艺术馆接待了来自中国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皖西学院等众多高校以及社会研究团体的调研学者、专家数百人次;主办了“2018当涂民歌研讨会”;参加全国非遗传承研讨会和安徽地方音乐研究论坛;同高校建立联动合作机制,与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作建立的民歌教学、教研基地先后挂牌;陈月兰、王爱玉、张红燕等人先后受邀走上中国音乐学院、安徽大学、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术讲台。

三、对当涂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一)政府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助力

艺术馆是当地政府扶持建立的民歌传承重要基地,是政府对当涂民歌保护、传承及传播的重要帮手。近年来,艺术馆积极参与或承担政府主办的各种大型活动。“三月桃花节”“端午龙舟赛”“长三角民歌展演”等重大活动中,来自上海、浙江、江苏乃至全国的游客观众欣赏到了艺术馆丰富多彩的当涂民歌表演节目。原汁原味的江南民歌盛宴,展现了当涂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浓郁的特色风情,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特色旅游的发展。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艺术馆的建立较好地补充了政府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的资金短缺问题。艺术馆通过各种有偿艺术培训课程的开设,吸收民间资金获得收入。这些收入作为民歌活动的主要经费来源,用于支付传承人公益课程教学费用、组织各类民歌演出活动、接待各地民歌调研团队等,大大减轻了政府在开展非遗传承工作方面的资金压力。同时艺术馆利用政府提供的宣传平台,提高了在当地的知名度。而拥有民歌公益课的特色教学,无疑是艺术馆最大的亮点,吸引着更多教育消费者的目光,成为艺术馆宣传的重要手段。公益课程和盈利课程之间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拓宽了当涂民歌保护经费的来源渠道,也为艺术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19年由艺术馆出资建成的大青山研学基地成为艺术馆非遗传承工作的外延基地,为政府的非遗保护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民歌传承人的积极性调动

民歌是活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基层群众,它不能脱离传承主体而独立存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是巨大的,因此,尊重传承人,注重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且自愿地承担起传承的重任,是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基础。“如何从传承人自身的利益诉求出发,使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既能获得社会荣誉,也能保持有尊严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关键。”[2]

当涂地方政府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与探究,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传承人保护和培养机制。通过为民歌传承人建立个人工作室、扶持创业、搭建就业桥梁、提供展示平台,通过安排和鼓励传承人参与各种民歌展演、研讨和交流等活动,为传承人提供展示的舞台,多种形式地开展实际传承工作。艺术馆则利用馆内民歌培训、民歌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组织传承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规范化的民歌教学与传承活动,帮助传承人制定、实施和完成民歌传承和培养后继人才等工作任务。政府和企业这些措施,给予传承人更大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推动着传承人快速走向社会,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深切感受到传承工作的意义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传承人在各种民俗活动和文化旅游活动中的表演,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同时,通过结合地方文化与旅游资源,也拓展了非遗存活空间与社会功能,从而使非遗民歌通过文化生产规律的运行,让传承人获得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利益,大大调动了传承人的积极性。

(三)民众非遗传承意识的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人民大众是非遗的实践者,也是非遗传播的主要受众,吸引大众的关注和参与是非遗传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当涂民歌通过政府倡导的民歌进校园、进社区等方式,被当地群众普遍接受。2019年,由政府主办、县文化馆承办全县音乐教师民歌培训工作,培训的100余位教师成为校园播撒民歌的种子。在当涂县实验小学、振兴路小学、哈哈幼儿园、老年大学等多个学校,由陶小妹、王爱玉、陈月兰等传承人每周固定时间进校开展民歌传承教学,其中,当涂县实验小学、振兴路小学已将民歌课正式纳入教学体系。2017年当涂县实验学校以当涂民歌教学为项目申报并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19年,艺术馆又将民歌进校园的范围扩大到大青山研学基地附近的青山小学、关马小学、太白小学、马桥小学和石桥小学,每周由馆内传承人轮流教学。王爱玉每周在姑熟社区进行的民歌教学,吸引了众多中老年人参与,他们的教学成果经常展现在各种舞台上,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艺术馆公益民歌课程越来越多地受到民众的欢迎,课程班级由原来的一个班扩大到四个班。艺术馆尽可能地为学员们提供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组织学员参加各类文艺演出和比赛。通过各种教学与活动传播当涂民歌,提高民众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关注度,从而获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于民间、死于庙堂,一定要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才有强大的生命力。”[3]当涂民歌是当涂人民长期劳动智慧的结晶,人民群众是当涂民歌的创造者、参与者、受益者。非遗民歌源于民间,更是要活在民间。

(四)非遗民歌的创新与发展

口传心授是当涂民歌传统的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局限了它的传播力,且具有变异性、流动性,易趋于断裂,严重阻碍了民歌的发展。“我们对传承人的“传承”提出特别要求,目的是通过传承人把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出来的最好的手艺尽可能原原本本地继承下来,但我们不反对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的创新。”[4]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对当涂民歌的传播力是非遗民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深度挖掘、全力收集是当涂民歌保护的基础。寻找民间歌手,发现新资源,对散落民间的传统民歌进行抢救性的采集、整理后新近岀版的《当涂民歌》新增民歌百余首。同时运用科技手段,对一些民间歌手的演唱进行录音、摄像,作为原始音像资料长期保存,以便今后研究。

传播和传承是推动非遗工作的两个“轮子”。“传播是非遗保护的基本方法和重要举措,广泛的非遗传播能为非遗保护凝聚成全社会的文化共识,为传承发展非遗奠定更加厚实的基础。”[5]近年来,当涂民歌不仅通过丰富多彩的演出、展演、展览、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现代媒体及互联网向大众广泛传播,如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当涂篇》中对当涂民歌的重点介绍、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在其公众号上对安徽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当涂民歌专题学术讲座和音乐会的报道以及当涂民歌艺术馆公众号推出的系列活动视频和报道。通过新媒体宣传平台,扩大了受众群体,提升了当涂民歌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现代化传播方式让当涂民歌更好地融入生活、适应变化,促进了当涂民歌的创新性发展。

四、结语

中国实施非遗保护近二十年,在国家和地方的推动下,非遗保护与传承呈现出行政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特征。当涂民歌保护与传承的一系列措施正是体现了这种政府、团体、个人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密切合作,尤其是当涂民歌艺术馆近年来依靠政府支持,借助行政部门提供的平台、渠道,在当涂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先后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当地营造全民保护传承当涂民歌的积极氛围和良好环境做出了极大努力,为丰富和提高民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同时在社会上也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带动了企业自身事业的发展。这种互助互利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猜你喜欢
艺术馆民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J+生活艺术馆
没有大门的艺术馆——运河美术馆
“悦”艺术馆
“云”生活艺术馆
谁远谁近?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