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外宣
——以茶文化为例

2020-12-22 13:25
福建茶叶 2020年7期
关键词:音译英译茶文化

王 源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

1 引言

茶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和茶叶相关的名句,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中写道“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夏昼偶作》中写道“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此外,茶叶在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时至今日,茶文化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3年10月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于2006年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迄今为止,共有四批137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中国是目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进行外宣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外宣研究现状

2.1 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的选择

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前者主张为目的语和目的语读者服务,而后者主张为源语和原文作者服务,保留异质性。文化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和民族性,在文化翻译中大多数学者都主张采用异化的策略,这样有利于体现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更加真实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2.2 非遗项目的英译实践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工作起步较晚,只有十多年的时间,可借鉴的相关研究比较少,研究难度较大。但是随着非遗项目认知度的不断提高,这一领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陈芳蓉(2011)提出了非遗英译的三个难点:非遗名称翻译,文化专有项的翻译以及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转换;提出了直译,直译加音译,音译加解释,音译加类别词,音译加文内解释,有限泛化,绝对泛化,合理断句以及合理增补主语和连词等对策。吴克炎(2011)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文版进行了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凸显非遗重要信息,如摘译起源,特点,表现形式,历史文化价值;不可过多使用音译;非遗信息要精确无误;非遗英译文要地道。覃海晶(2015)从生态翻译视角探讨了非遗外宣翻译,提出了“异化,零翻译,直译,音译和直译加音译”等翻译策略。许敏,王军平(2016)对非遗的文化概念进行了研究,同样认为应采用异化策略,总结出五种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音译,音译加意译和音译加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条翻译原则:1.语言客观逻辑性强2.语言简洁。如翻译“泥人张”采用直译Clay Figurine Zhang,翻译“西安鼓乐形式之一的坐乐”采用直译加注sitting music,a delicate form of performing inside a hall,in which performers follow a fixed musical pattern,翻译“宣纸”采用音译Xuan paper,翻译“折子戏”采用音译加意译zhezixi,highlights from operas,翻译“吊脚楼”采用音译加注diaojiaolou,wooden houses projecting over the water,built and inhabited by minority groups in southwestern China。

2.3 非遗英译存在的问题

非遗英译外宣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非遗项目的英译集中在其中一部分类别的研究,涵盖面不够全;其次,非遗项目的英译重点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此外,非遗项目的英译外宣对项目的本体研究存在一定不足,有些译者断章取义,没有吃透非遗项目的内涵和实质就进行翻译,这样的译文不仅不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反而可能会误导国外受众。就具体的翻译方法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使用音译,吴克炎(2011)举的典型例子“云霄开漳圣王巡安”被译为“Yunxiao Kaizhang Shengwang Xunan”。音译适用于简洁的文化概念专有名词,而这里八个汉字全部采用音译显然很不恰当。

3 茶文化的英译外宣

3.1 茶文化英译外宣的视角选择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视角探讨茶叶方法技巧与方法,从茶文化的功能,内涵和认知等方面探讨中西方差异,对茶叶的翻译多从茶叶本体,茶叶名称以及茶叶品质等方面展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的研究则很少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层次也在提高,中国政府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亮点的旅游路线以及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边远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一些非遗项目进行英译外宣对于精准扶贫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年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尽管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响,党中央仍然做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因此,挖掘边远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茶文化英译外宣的实践

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茶叶同样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品茶,采茶,欣赏茶叶表演等活动越来越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茶艺师也已经成为职业技能之一,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就业选择,学习茶艺有助于提升自身气质和修养。中国的茶叶种植分布区域广,同时带有非常鲜明的地理标志,很多名茶是以产地而闻名于世的,如云南普洱,西湖龙井等;在这些产区,茶叶这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茶叶种植,炒制和销售可以带动当地群众有效增收,茶叶的相关衍生产业近年来也得以蓬勃发展。这些积极因素都为茶文化的英译外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茶经》在中国茶典籍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和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享有“茶叶百科全书”的美誉。国内外多位学者都曾对《茶经》进行过翻译,国内学者姜欣,姜怡翻译的TheClassicofTea于2009年正式出版,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近年来,张瑞瑞(2016)等对茶叶翻译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赵萍,谭正新(2011)分析了《云南普洱茶》英译的特点,从篇章结构,具体用词,术语的一致性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详尽的分析。这些探索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但是总体来说,茶文化的英译外宣仍然相对匮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传播角度进行的英译研究仍然较为少见,按照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非遗外宣文本主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当然具体的文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3.3 茶文化英译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3.1 要考虑汉英语言在类型学方面的差异,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英语的特点,使得译文标准地道,能够为英语国家的人所理解;这样才能起到外宣和文化传播的作用。具体而言,英语译文应多使用介词结构,独立主格结构,非谓语动词结构,同位语结构,定语从句等不同的结构类型。

3.3.2 翻译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要吃透内涵才能准确达意。如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这里的“生”和“熟”不能简单地翻译为“green”和“ripe”,具有普洱茶常识的人都知道“生茶”和“熟茶”的区别在于是否经过发酵这一工艺过程,因此应翻译为“unfermented”和“fermented”。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术语,通俗地讲称为行话,在非遗英译中对这些术语进行准确的翻译显得格外重要,这样才不至于误导受众。

3.3.3 应灵活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一些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专有名词可以采用音译,一些这样的词甚至已经被收入英语词典;但是,音译的适用范围毕竟非常有限,更多情况下应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意译,音译加意译等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非遗英译涉及到项目名称的翻译,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对总体情况的介绍和对具体项目描述以及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介绍等等,不同的文本形式和不同的内容也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

3.3.4 茶文化翻译应考虑“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不仅应进行文本的翻译,还应制作开发音频,视频,和文本配图等多种形式。另外,可以尝试探索使用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在非遗外宣中的应用。国内近年来拍摄了一些非遗项目的纪录片,有对具体非遗项目的介绍,也有对非遗传承人的采访等等;这些对于推动非遗项目在国内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方面的英文纪录片还较为缺乏,需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以弥补这方面工作的不足。如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于今年四月份推出了纪录片《杜甫:最伟大的中国诗人》,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于推动唐诗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瑰宝在国外的认知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通过英文纪录片宣传等形式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国外的认知度。

4 茶文化进行英译外宣的现实意义

4.1 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和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对茶文化进行英译外宣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4.2 对于外语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茶文化的英译外宣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的教学,课堂教学,教材中渗透这些内容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关注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和外语的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鉴赏力。

4.3 有助于带动与茶叶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贸易

在当今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对茶文化进行英译外宣有利于推动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以茶叶为纽带加强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和人文交流,为做大中国的“朋友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音译英译茶文化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